写作教案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05281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618.88KB
写作教案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写作教案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教案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这个人在行文中必须体现“令人难忘”的特点。
这些附加条件,我们不仅要在审题过程中“审”出来,而且要在选材和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它们,否则,只要有一点没有兑现,我们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所谓的“跑题”作文。
二.确定写作目的——命题作文的——隐性起点
完成审题过后,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我要写哪些内容呢?
从写作程序上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审题过后首先要做的事,不是选材,而是明确写作目的。
写命题作文,第一步要审题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我把它称为命题作文写作的显性起点。
而确定写作目的,是鲜为人知的,因此我把它称为命题作文写作的隐性起点。
(一)为什么要先明确写作目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
同时人的任何行为都围绕行为目的展开,并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
写作也不例外——对于人物命题作文来说,审题过程,仅仅帮助我们解决了“要写谁?
”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写这个人干什么?
”的问题——即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
如果连写作目的都没搞不清楚就去选材,等同于连“做饭”还是“建房”都没有搞明白,就到市场去采购原材料,谁能告诉我此时该买钢筋,还是猪肉?
由此可见,只有先确定了写作目的,然后才能进入选材环节;
只有先明确了写作目的,才知道哪些材料可用,哪种材料更好。
(二)常规写作目的种类及存在形式
记叙文无论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写作目的都是一样的,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
二是为了揭示哲理;
三是为了赞美人物的行为、精神品质或揭露批判人物的行为本质;
四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趣、爱好或追求。
有的文章写作目的是唯一的——或者抒发某种情感,或者揭示某个道理,或者赞美、批判人物行为、人物精神本质,或者表达自己的情趣爱好最求。
有的写作目的以其中一个为主,以其他一个或两个为辅助。
例如有的文章,主要赞美某个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此人的钦佩之情;
有的文章,主要为揭示某个人生哲理,同时又赞美了人物的某种品质等等。
(三)写作目的的确定方式
1.根据题目,不考虑其他因素,直接确定。
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作品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作者写作功底深厚,不受素材、写作技能、语言表达、个人优势限制时,考生可以在严谨审题以后,随意选取一种写作目的:
或情、或理、或人物精神品质、或者情趣爱好追求,并把它具体化。
如《我的妈妈》,直接定位在品质和情感两方面,具体写作目的确定为:
赞美母亲勤劳、简朴的品质,抒发作者对母亲的钦佩、热爱之情。
2.结合自己掌握的素材和自身写作优势,确定写作目的。
有些考生,写作水平有限,具体表现在:
平时积累的素材少;
写作技能不全面,只在某一两个方面有优势。
这样的考生,审题以后,在确定写作目的时,要扬长避短——一要考虑,确定某个具体的写作目的,自己在这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的素材,如果短缺,要立刻调整;
二要考虑自己是否擅长这方面的写作技能,不擅长,要立刻调整。
例如有的人确定要赞美一个人宽容的品质,却没有表现人物宽容的素材。
又如想揭示某个人生哲理,自己却不擅长写哲理文章,不善于用概括性的话归纳哲理,都要随时调整,不能自己给自己设置写作障碍。
3.命题限定写作目的的,不得改变限定的写作目的。
有时候,命题本身已经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允许作者自行设定,写作时只能严格遵守,否则就会跑题。
记一个勤俭的人。
题目已经非常明确的限定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要表现并赞美此人的勤俭品质,表达作者的钦佩之情。
如果我们背离了这个写作目的,或重新确定了新的写作目的,生成的文章,必然是“跑题”之作。
因此,在确定写作目的时,一定要看命题是否已经限定了写作目的:
没限定的,可以自己确定写作目的;
已经限定的,必须严格遵守命题人设定的写作目的。
三、审题、明确写作目的具体过程实例演示
命题是——我的老师。
审题,很简单,一看就是写人的文章,标题能定位的只是主要人物的身份——老师,限定的条件是必须写“我的”,写别人的老师不行。
从广义的对象上来看:
可以写一个老师,也可以写几个老师,还可以写像老师或起的作用和老师一样的人。
要先定位到底写那一种:
是课堂上真正教过我的老师,还是课堂之外像老师一样的人;
是写一个老师,还是写教过我的几个老师。
这首先要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下来。
审题完成以后,就要确定写作目的。
我们要描写的老师做过很多事,这些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不同的表达目的——表现不同的主题。
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一般,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掌握的素材和写作技能优势,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题目限定的除外)。
先确定了写作目的,然后才能进行定向选材。
比如先定位写作目的:
我这篇文章要表现老师严谨的品质,表达我对老师这种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确定写作目的后发现,我掌握的素材,很少有表现老师严谨品质的,所以就要调整,改成赞美宽容胸襟的、或者公平公正的,直到有素材,并且素材即典型又新颖的为止。
四、写作目的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写作目的是一篇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必不可少的灵魂。
那么,写作目的在写人的文章中一般都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哪个位置上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写作目的。
(一)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以《我的爸爸》为例,文章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
1.以表达情感为写作目的。
爸爸常年在外,思念,就像一根生命力旺盛的常青藤,沿着岁月的枝干,不断的攀爬,成长。
(表达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2.以揭示哲理为写作目的。
诚信是立身之本——这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用实际行动给我最深刻的人生启迪。
(表达从爸爸身上感悟的人生哲理)
3.以赞美人品为写作目的。
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在他的身上,时刻折射着华夏民族最可贵的品质——勤劳。
(赞美爸爸勤劳的品质)
4.以表达自己的情趣、追求为写作目的。
爸爸走到哪里,就会把轻松、幽默、愉悦的生活带到哪里。
(表达自己对轻松、幽默、愉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二)卒章见志,在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文章的结尾,或表达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揭示写人记事要揭示的哲理,或赞美人物的某种具体品质精神、或表达作者的情趣和追求。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
这样的文章到处都是,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
(三)在开头、中间过渡和结尾重复出现,强调文章的写作目的
有的文章,在开头、在中间的过渡部分、在文章的结尾,多次阐述写作目的,以重复的形式强调写作目的,突出主题。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和结尾:
开头: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
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结尾: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
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又如《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的穿插过渡、结尾:
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正文中间先后穿插过渡——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四)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含而不露,深藏在记叙过程中
有的文章,无论是开头、正文,还是文章结尾,始终找不到那些高度概括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作者的写作意图靠具体材料来表现。
例如下面这篇小品文:
钓鱼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钓鱼,一个富翁走过对他说:
“年轻人,你应该趁着年轻努力工作,多赚一些钱,这么能在这里钓鱼呢?
”年轻人就说:
“我赚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富翁回答:
“赚很多钱,当你老了退休就可以在海边钓鱼.”年轻人就说:
“可是我现在正在做这件事情啊!
”富翁则陷入了沉思……
解析:
很显然,作者借助这个小故事,要揭示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但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始终没有把这个哲理揭示出来,而是让它“隐藏”在叙事之中,让读者去思考。
这也是写作目的的一种存在形式——作者本着“吾知吾不言”的形式,呈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小结:
写文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题目,兼顾自己掌握和题目相关的素材,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并且最终确定以何种形式,在哪个位置呈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是写作的起点,也是最宏观的构思,对一篇文章写作而言,具有明确写作方向的作用。
第三章
写出有灵魂的记叙文
第八讲
纵向描述构建有灵魂的段落
第一节
什么是纵向描述构建有灵魂段落
所谓的纵向描述,就是抓住一个对象(人或事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描绘其连续出现的行为或状态,或者描述由这一对象引起的其他事物的连带变化。
横向并列描述,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描述不同事物或一个事物不同方面同时呈现出来的状态;
而纵向描述,时间是变化的,描绘的对象是不变或连带的,呈现的是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纵向描述有四种形式:
单一推进式、外因助推式、多米诺连带推进式、一线串珠式。
一、单一推进式纵向描述
就是抓住一个描写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以一个动作或动态为起点,沿着时间顺序,连续描述它先怎样,然后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再现某个对象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通过其中的细节和整个过程来突出这个对象的特点,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描述形式。
最妙不过下点小雪啊,扫开一片雪来,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竹筛,在短棒下端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见鸟雀下来啄食,只一拉,便罩住了。
解析:
这一段落,描述的是“雪地捕鸟”这一完整的动态行为过程,描写的对象始终是“捕鸟人”,扫雪、支筛、系长绳、牵长绳、拉长绳,是捕鸟人连续的动作,以扫雪开始,到行为结果生成——便罩住了结束,没有写捕鸟人以外的任何人或事物(涉及到的笤帚、雪、木棒、竹筛、长绳、鸟雀,都是人的动作作用的事物),这些动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呈现。
作者通过刻画捕鸟人的捕鸟行为突出孩子天真、好奇的特点,以此间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注意事项:
1.抓住一个人或事物进行描绘。
以描述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为核心,不要关注其他事物,只描述一个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2.描述行为过程要完整。
从一个起点开始描述,直到一个结果产生,整体上要描绘一个完整的阶段,或完整的过程,否则,读者不知道作者笔下讲述的是什么行为。
例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写到中途停止了——“
最妙不过下点小雪啊,扫开一片雪来,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竹筛,在短棒下端系一根长绳”读者读后,就无法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3.中间的连续行为过程的顺序不能颠倒错乱。
一个行为过程,每个动作的先后是固定不变的,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打乱了,读者就无法理解你在描述什么。
人远远地牵着,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竹筛,扫开一片雪来,在短棒下端系一根长绳,见鸟雀下来啄食,只一拉,便罩住了。
读者就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到底写了怎样一种行为过程。
4.整个行为过程或细节刻画要集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的过程,再现客观世界是手段,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无论是我们描述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描绘的细节动作和状态,都要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捐款箱跟前,郑重地说:
抢险队员把生命都丢在了废墟里,作为同胞,我们捐多少钱都不多!
然后从兜里掏出所有的钱,毫不犹豫地投进了捐款箱。
这个段落描绘了“他”捐款的整个过程,从捐款过程整体看,作者以整件事赞美了其极具爱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其中的细节“三步并作两步”、“郑重”的神情、情真意切的话、“毫不犹豫”的动作、“捐出所有的钱”的数量,同样也表现和赞美他其极具爱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论从行为整体还是过程细节,都具有表现主题的作用。
以上四方面在写作时要同时兼顾。
二.外因助推式纵向描述
运用单一推进式纵向描述,连续刻画一个对象连续的行为状态的时候,在某个或几个行为状态之前,插入对其他对象的描述,交代这种动态出现的主要诱因,推动情节发展,使描述内容更生动丰满,表现力更强。
单一推进描述是主线,穿插的内容起辅助推动作用。
例如,有人运用单一推进式纵向描述方法,写了下面这样一段景物:
各色的花竞相绽放,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弥漫了整个广场,引得蜜蜂蝴蝶上下翻飞,吸引着一群群孩子,满世界地追逐着、嬉戏着。
根据我们的经验,可以得知“花开了”的主要原因是:
下了几场春雨,气温逐渐上升;
“弥漫了整个广场”的主要原因是:
春风的吹送;
“一群群孩子满世界的奔跑着,追逐着”的主要诱因是:
蝴蝶蜜蜂色彩斑斓,孩子的好奇心重。
在单一推进纵向描述的基础上,插入这些动因,原文就变得内容丰富,表现力更强了——
几场春雨过后,气温悄然上升。
各色的花竞相绽放,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
一阵微风过后,花香便弥漫了整个广场,逗引着蜜蜂蝴蝶,上下翻飞。
也许是因为这些小昆虫斑斓艳丽的色彩,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天真和好奇,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满世界地追逐着、嬉戏着。
在叙事过程中,也经常运用这种外因助推式来描述故事,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段落:
郑屠道:
“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
”鲁达道:
“再要十斤寸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
”郑屠笑道:
“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
“洒家特地要消遣你!
”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
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这一段中描绘的核心人物是鲁提辖,单一推进脉络是消遣镇关西、激怒镇关西、肉袭镇关西、上街迎战镇关西。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插入镇关西的表现,作为诱因,推动情节发展。
注意事项:
1.以单一推进式描述为主线,以插入诱因为辅助和推动。
整个段落要明确主次,要以描写主要人或事物的连续动作、状态为主线,不能以刻画插入的内容为主,淹没核心人或事物的行为脉络,导致喧宾夺主。
2.插入的助推原因要抓住主要原因,符合逻辑和现实。
插入的原因如果是次要原因,会让读者感到牵强附会;
不符合客观事实,会造成读者无法理解或者产生虚假感受。
3.插入的动因要适度。
根据描述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适可而止。
既不要环环插入,也不能单个环节插入的内容过多。
环环插入,机械重复,会让读者感到累赘,且表现手法机械单一。
单个环节插入太多,又会导致描写笔墨不平衡。
适度多变,才会生成语言摇曳多姿,形式灵动多变、表现力强的艺术效果。
4.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与语感流畅。
插入的内容,语言表达风格要和原来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形成一个有机的语言整体。
在句子长短、句式、用词、语法结构、平仄、押韵上,要确保语感流畅。
不能让读者有另起炉灶、鹤入鸡群的不协调感觉。
三.多米诺连带推进式纵向描述
从整个段落上看,描绘了多个对象(人或事物),但这些事物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下,就会生成连带反应,甲影响乙,乙影响丙,丙影响丁,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在写法上由甲开始,逐步写出这个连带变化过程,就是多米诺连带推进式纵向描述。
例如:
一阵风吹过,树摇,影动,整个小园平添几分灵动与诗意。
因为风吹,所以树摇,因为树摇,所以影动,因为影动,所以小园平添几分灵动与诗意,前为因后为果,前果又为后因,彼此牵连,环环相扣。
注意事项
1.找准起点。
起点事物及其行为状态,牵一发而动全身,选择这个事物及其行为状态,要有电源按钮功能,能切实起到启动功能。
2.描述人或事物之间或故事情节之间,必须具有明显因果关系。
由因而果,才能逻辑严密,如果风马牛不相及,读者就无法理解。
3.处理好层层因果之间的顺序安排。
一个原因,可以生成直接的结果和间接的结果,一定要先直接结果,后间接结果,确保层层推进过程中因果链条的合理性、连续性,不能颠倒错位,造成逻辑混乱。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感悟这种错乱带来的问题——(甲)一阵风吹过,树摇,影动,整个小园平添几分灵动与诗意。
(乙)一阵风吹过,影动,树摇,整个小园平添几分灵动与诗意。
第二种写法从内容上看和第一种写法并无差别,但从逻辑上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第二种写法存在的问题:
风吹导致影动、树摇是合理的,但先写影动,后写树摇,就违背了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不是因为影动,树才摇,而是因为树摇,影才动。
4.不能在字面上体现因果关系。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写文章为了突出语言生动,有强化了描写,而表示逻辑关系的因为、由于、之所以、结果、因此等字眼出现,会变记叙、描写为议论,消减语言表达的文采。
在写作过程中,要隐性表达这种因果关系,避免字面出现。
例如下面的这段描写——春风骀荡,碧绿的柳树舞动着丝绦般的鹅黄,青砖红瓦的院落脱去了一脸的肃穆,转瞬间多了几分妩媚,如果把因果逻辑关系在字面上呈现出来,写成的段落在语言表达上就大为逊色——因为春风的吹拂,柳枝渐渐变成了鹅黄色,由于柳枝的色彩,所以那些红瓦青砖也多了几分妩媚。
四.一线串珠式纵向描述
并列描绘几个事物,从中选出一个动态事物,作为描述的核心,以它的先后运动,将其他事物贯穿起来。
布谷鸟的叫声,越过起伏的山梁,穿过一片片姹紫嫣红的桃花、杏花、梨花林,划过刚刚播下希望的原野,轻抚着鹅黄的草尖儿,把春的序曲,送进农民的耳鼓,在心底升腾起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希望。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先后写了布谷鸟的叫声、山梁、果树林、原野、小草、农民、农民的希望七个事物,作者从中选择能够传播的动态的鸟叫声作为核心事物,以其由远到近的运动过程为线,将其他六个事物贯穿起来,在运动中描绘它途径的各个事物,使整个画面构成一个整体,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这就是一线串珠式纵向描述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
同样的例子还有:
一缕金色的夕阳,透过繁密的树荫,穿过摇曳多姿的花丛,漫过曲曲折折的甬路,将柔和的慈祥和温馨,涂满洋溢着时代色彩的广场。
1.充当彩线的核心事物必须是动态的。
静态的事物无法通过运动的手段完成对其他事物的贯穿。
2.动词运用要灵活多变。
描绘同一个事物,选择动词要根据其指向的事物和动作的自身特点进行恰当选择。
3.被贯穿的各事物要有序排列。
一般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排列,切忌部分先后,无序混乱。
4.贯穿的各事物,在描写时要为表达统一的思想感情服务。
用一条线来贯穿各事物,是借助这些事物来表现思想感情,不能只写事物,不对事物进行刻画,或者刻画时各自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整体上看起来不知所云。
五.纵向描述类型的判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判定作者采用的是哪种纵向描述构段形式?
1.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
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
“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
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4.融化的高山雪水,沿着山涧奔腾而下,注入清澈的湟水河谷,在祁连山麓闯入浩瀚的戈壁和沙漠,继而千回百转,穿过宏阔厚重的黄土高原,越过潼关天险,一路咆哮着吟咏着华北平原古色古香的历史与文化,以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的气魄,涌入浩瀚的博海。
六.写作训练
1.观察下面的图片,用上面学过的四种方法纵向描绘画面中的景物,形成一个有灵魂的写景段落
2.观察下面图片中的内容,分别用四种纵向描述的方法叙事,形成一个有灵魂的叙事段落
曾老师原创:
“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2012-08-1210:
15:
12)
转载▼
标签:
形式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分类: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讲解
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记叙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
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
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
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
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感更多的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
而感受更多的表现的是受对方影响后感觉主体生成的独立心理状态。
一、借景抒情的呈现形式
(一)全篇运用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出现在写景散文和诗歌之中。
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在写景,写作目的就在于通过写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景物是全篇文章的内容,集中表现事物的特点是手段,抒发作者的情感是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作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