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
- 文档编号:211011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PPT
- 页数:48
- 大小:1.17MB
第六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
《第六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张美丽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传染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communicabledisease)是指由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性传播感染1.淋病2.衣原体感染3.梅毒4.滴虫病5.软下疳6.生殖器疱疹7.尖锐湿疣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感染9.乙型肝炎感染关于性传播疾病的关于性传播疾病的1010个事实个事实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是由已感染者通过性交传播给另一人。
有些性传播感染也可由母亲在妊娠和分娩时传播给婴儿。
其他的传播途径是共享血制品和组织移植。
性传播感染可导致如梅毒、艾滋病和宫颈癌等疾病。
性传播感染通常没有症状,特别是妇女。
因此,即使没有体征,如果性伴出现了性传播感染的症状,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就诊。
一旦感染得到确诊或者有可疑感染时,都要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避免发生并发症。
性传播感染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妇女和年轻女孩。
每年有二十分之一的年轻女孩通过性接触获得细菌性感染,性传播感染越来越年轻化。
在青少年中,提高对性传播感染及其如何加以预防的认识和了解,应该成为所有性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内容。
性传播感染是引起输卵管损伤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衣原体感染治疗不当的妇女,10%到40%发展为有症状的盆腔炎症。
输卵管感染后损伤是导致30%到40%女性不孕的原因。
妊娠时,没有治疗的早期梅毒是导致1/4的死产和14%的新生儿死亡的原因。
在非洲大约4%到15%的妇女梅毒试验阳性。
采取更有效的对孕妇筛查梅毒和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估计每年仅在非洲就可预防49.2万例死产。
致命性最强的性传播感染之一就是人乳头瘤病毒。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病例都和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宫颈癌是妇女第二大常见的癌症,每年有50万名宫颈癌新发病例,25万名妇女死于宫颈癌。
新的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疫苗可减少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
长期并且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性传播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尽管女用安全套安全有效,但由于其与男用安全套相比费用更高,在各国规划中没有像后者那样得到广泛使用。
性伴告知程序是性传播感染治疗的综合组成部分,通过该程序让患者的性伴了解其感染暴露情况,以使性伴可能及时得到疾病筛查和治疗。
告知性伴可预防重复感染,减少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社会经济状况和某些性行为可增加个体对性传播感染的易感性。
性传播感染的最危险人群在不同背景下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当地的文化和做法。
要对易感人群强化预防和治疗性传播感染的干预措施,同时要确保最大程度地减少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带来的耻辱和歧视。
世卫组织通过与会员国和合作伙伴的广泛磋商,制定了一份加快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的全球战略,并在200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为了推进行动和提高效率,这份包括技术和倡导内容的十年计划,可供各国改编使用。
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在外界长期存在或繁殖,它必须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
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两大类。
1.病人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
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排出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出现。
潜伏期的意义:
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
判断受感染时间,并以此寻找传染源及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确定预防接种时间。
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
指出现某种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恢复期(convalescentstage):
某些传染病临床症状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此期特点因病而异:
一般不再传染(麻疹);有些继续传染(菌痢、乙肝);终身传染(伤寒)。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一般可分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并能排出体外者,称潜伏期携带者。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传染病在临床症状消失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
指过去从未患过该病,但能排出该种病的病原体者。
(二)动物作为传染源
(二)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源性传染病:
也称人畜共患病(zoonosis),指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分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如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2.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如阿米巴痢疾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血吸虫病4.真性人畜共患病:
牛、猪绦虫病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传播形式:
飞沫传播dropletinfection尘埃传播dustinfection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有: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发病有明显季节性,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发生常与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有关;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关系很大,
(二)经水传播
(二)经水传播1.经饮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停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告平息。
2.经疫水传播:
其流行特征如下:
病人有接触疫水的既往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后,可以控制新病例发生。
(三)经食物传播(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food-bornetransmission)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而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流行;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
(四)接触传播(四)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contacttransmission)
(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造成传播;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强传染病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分为:
(1)机械性传播:
苍蝇
(2)生物性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外潜伏期:
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些阶段后具有传染性所需时间。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特征:
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高发;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病例以儿童据多,成人病例较少,而新迁入疫区者年龄差异不明显;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互传播;某些传染病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
(六)经土壤传播(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soil-bornetransmission)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
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皮肤的破坏程度个人的卫生习惯(七)医源性传播(七)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iatrogenictransmiss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由医疗器械引起:
针筒、针头、导尿管等;2.由生物制品或药品引起3.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引起(八)垂直传播(八)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verticaltransmission)经胎盘传播:
风疹、麻疹、水痘、肝炎上行性传播: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分娩引起传播:
淋球菌、疱疹病毒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herdsusceptibility)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二)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原因
(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的迁入。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三)人群易感性下降的原因1预防接种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影响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土壤、对三个环节的影响。
(2)社会因素:
a有利因素:
国境检疫、传染病防治法等b不利因素:
人群流动增加第二节传染病的防制对策
(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开展卫生教育2.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3.改善饮水卫生条件4.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5.病人、带菌者及可疑人员禁止从事相关工作6.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人群易感性,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通过接种免疫原性物质,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活菌(疫)苗:
如结核、鼠疫。
死菌(疫)苗:
如霍乱、伤寒。
类毒素:
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
常用制剂有:
免疫血清:
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3)被动自动免疫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易感接触者(如婴幼儿或体弱者)的一种免疫方法。
372.计划免疫(planningimmunization)根据传染病疫情的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目的在于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并最终消灭传染病。
预防接种应注意:
(1)正确掌握禁忌证
(2)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
(3)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4)接种器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减少致病因子的交叉污染(三)防护措施1.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其受到感染。
2.新兵入伍、新生入学、招工健康体检3.对特殊职业就业者(如幼托机构、饮食行业、水厂、炊事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二、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一)我国传染病的分类我国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
肺结核、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等
(二)对病人的管理措施疫情出现后,应加强对病人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扩散并争取尽快将疫情平息。
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包括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传染病人2传染病的早期报告3早期隔离4早期治疗(三)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其发病或成为传染源。
1应急性预防接种2.药物预防3医学观察4隔离或留验(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措施对患有非烈性传染病的有经济价值动物,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
否则,应采取杀灭措施。
(五)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疫源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住院、死亡或治愈);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传染病 预防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