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三农问题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9556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4KB
申论范文三农问题文档格式.docx
《申论范文三农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范文三农问题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的消费环境建设,“十五”以来,我国农村的消费流通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仍然滞后,而且单靠农民的力量很难把农村销售链条和采购链条连通起来;
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发展最快时期,但农村却仍处在起步阶段。
社会保障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滞后,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进而导致消费倾向下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先天不足,使其驾驭生产要素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
三、拉动农村消费的途径
启动农村消费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从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看,它也是拉动经济实行平稳较快发展的正确选择。
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单靠农村和农民是力所不能与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社会相关部门的共同协调努力,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首先,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启动农村消费的各项工作办成使农民真正得实惠的农村民心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和高度拥护之上,切实提高决策和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提高扩大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带动效应,加快办成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期盼、有利科学发展的大事、实事、好事。
尤其要注意用好用活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大惠农力度,在“多予少取”上做好文章。
这几年,中央不断加强“三农”工作,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这对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最终消费增长起到了不可否定的重要作用。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解决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就业。
解决这一问题要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部的增收潜力,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的转移渠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二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更多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措施,以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努力在农村改革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的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证。
启动农村消费最终离不开市场机制体制的作用,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目前的投资扩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否定。
要看到在当前的情况下,走好启动农村消费这盘棋,政府与市场各有其责,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能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在最有效的领域发挥作用。
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
我国目前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
城市日新月异,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农村发展却仍然处在比较艰难的起步阶段。
城乡的各项差别,尤其消费差距十分显著。
当前改变这种状况正当其时。
增加农村各项建设投入,不仅能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有40%的投入将转化为消费,可谓一举两得。
要逐步破除造成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开放统一、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小城镇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
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小城镇,努力使小城镇成为城乡配合的节点和农民走向城市的中转站。
同时,把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作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地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失根
·
寻根
生根
——继承农村传统文化
打造农村精神家园
如今,很多的农村人逐渐成为了迷茫的一代。
就如一位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所说:
“我已经无家可归”。
“失根”——乡村文化的衰落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人的普遍问题。
继承农村传统文化就应该明白“失根”特征,找到“失根”影响,寻找“生根”之道,从而打造农村精神家园。
农村人的“根”是什么?
直白一点讲就是具有浓郁气息的乡村传统文化。
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更有农村日常生活形态和农村独到的文化精神涵。
这是农村人曾经的精神支柱,是心灵家园。
而如今,这些乡村传统文化在慢慢流失,成为了“作为文化——生命涵的乡村已经终结”这一根本性的忧虑。
“寻根”成为必然。
对于年轻一代农村人来说,农村传统文化的缺失,让其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
对于农村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涵;
农村人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这个群体文化以与精神发生了偏差,整个社会也会发生文化以与精神偏差,这是很危险的。
那如何才能真正“生根”?
一方面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契机,重塑乡村文化。
政府要带头弘扬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传统的节日要发扬广大。
尤其是在解决留守家庭子女和老人问题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
唤起村民对传统风俗文化的记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拉近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营造良好的乡间伦理氛围,找回朴实的幸存文化。
另一方面以改善和发展农村教育为抓手,沉淀乡村文化。
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各级政府还要采取切实行动解决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最大限度消除不公平待遇。
要加大农村的公民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和文明意识的提高。
帮助农村人摆脱“被利益化”的意识形态重回和睦淳朴的乡村文化生活,使外来务工人员无论身处哪里都不会感到漂泊甚至愿意“落土生根”。
只有真正让农村人找到失根缘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不断发扬农村传统文化,重塑农村精神家园。
稳定农产品价格关乎国计民生
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自2011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网络流行热门词汇,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农产品价格正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推动CPI不断增长的重要推手,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农产品价格,已经演变成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稳定农产品价格,关乎群众生活。
同志教导我们:
判断我们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
农产品价格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当前,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显著下降,生活压力陡然增大,生活质量和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
在某种程度上,能否稳定农产品价格,成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好坏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必然引起高度重视。
稳定农产品价格,关乎社会稳定。
同志说:
稳定压倒一切。
社会是否稳定,取决于人心是否稳定;
人心是否稳定,取决于人民是否幸福。
当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连锁反应。
它直接推动了人力成本的不断攀高,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最终带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不断上升。
在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幅度有限的情况下,生产生活和各项服务价格的不断上升,必然造成人心不稳、牢骚满腹,势必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农产品价格,绝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稳定农产品价格,关乎农业发展。
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表面上看,有利于在短期实现农民增收、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但从长远来看,事实绝非如此。
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首先源于粮种、化肥、农机、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成本的快速增加,对农民而言,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另外一方面却是根深蒂固的菜贱伤农弊端,农民从中获取的利益相当有限;
而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成本上涨,加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负担,进一步打击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陷入了“成本上升、农民增负、供给减少、成本上升”的怪圈,影响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云同志曾精辟地说: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农产品价格,确实关乎国计民生。
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坚持标本兼治。
既要严厉打击市场投机炒作现象,又要下大力气调控农资价格、增加农业补贴、减少流通环节,鼓励和调动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扩大供给、降低成本,使农产品价格早日实现软着陆,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背景资料]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
虽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是一个受关照最少、受歧视最多、受伤害最深、社会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中国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出路问题。
一位外国学者指出:
“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
”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另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
过去讲过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
请你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要求:
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参考文]
长期以来,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农村的长期落后,农村自身的各种建设搞不上去,无数的农民至今仍然在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中挣扎。
显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当今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
它不但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计。
在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上,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实施劳务输出战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在城市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
另一种是着力于农村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建设,使农村朝市场化、法治化和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以改变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种思路在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貌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状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基本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
而且,由于长期的落后,农村的各项事业很难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上去,农民的素质和能力难以在农村得到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劳务输出战略,一则能够使农民收入在短期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从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资金保障;
二则能够使广大农民在城市的广阔天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种现代化生产和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这对于改变广大务工者自身的地位和命运、发展和繁荣农村的社会经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仅仅靠从外面“输血”,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的。
所以,这一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问题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能居于辅助性的地位。
第二种思路相对于第一种思路来说,则具有很大的优势。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
我国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与到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其艰难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是需要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努力推进的。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很远,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点一滴、全面、积极、协调地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村朝市场化、法治化和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最终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齐头并进的崭新世界。
但建设这一工程需要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所以,这种思路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尤其是在广大农民渴望早日改变自身的处境、实现自身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情况下。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种思路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统一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战略之中。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用总书记的话说: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与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因此在开局起步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第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
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第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加强干部培训和宣传教育。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要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群众,使他们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共同为落实政策而努力。
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
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把握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的研究,与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
要注意研究国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有益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
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它表达了人们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规划,加强环境管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关怀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路子,比如实施了“千村示,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开展了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等省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
此外,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逐步展开,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向农村延伸,越来越多的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直承受益者。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提高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有:
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畜禽粪便和秸秆等生产废弃物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加剧、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加剧、乡村旅游污染逐步凸显。
为此,在今后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一是要抓住扩大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
二是要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
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并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要研究和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按照地域特点,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与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
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
四是要按照区域生态环境整体特征,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
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看到成效。
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同时也事关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当地群众都应从各个方面积极作为,使生态环境切实得到有效的保护。
文点评:
文章形式非常好,用关键词“近年来”“与此同时”“为此”引出论点,一目了然地让阅卷老师知道这段文字可能要说的容。
文章主题鲜明,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进步,以与仍待解决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每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段首先明确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为下文的完全展开作以铺垫;
第二段首先以积极的笔调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符合公考的基本思路;
第三段就问题而论,指出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有待于提高完善,分析了农村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所在;
第四段紧承上文,顺势推出的相应的对策措施,包含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促治”、研究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与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四个方面的容,对策具体全面,具有一定的见地;
第五段最后明确了农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倡议。
本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结构布局合理,分析全面深刻,语言规流畅。
打造乡村旅游亮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需明显的特点。
而今,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为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我们应立足各地特色,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亮点,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截止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点”达359家,遍布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
与此同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遇到过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的角色仍不到位,主导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有限,规不力。
二是规划不合理。
还有一些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对当地资源优势与客源市场的分析不够,仅凭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是监管不够。
部分地区的旅游项目在审批上、后期的管理监督上都不到位,甚至存在无证经营的现象。
四是设施较差。
有的景区存在道路狭窄、坑凹不平、指示不明等问题。
要想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好,就必须使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投入。
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
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
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其次,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
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
要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
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最后,要科学监督,成果共享。
对新的旅游项目要严格审批,细致审查,在后续的管理中也要坚持常抓,保证各旅游项目的正规运营。
此外,要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与广大农民。
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
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论 范文 三农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