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历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9555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13KB
热点分析历史Word下载.docx
《热点分析历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分析历史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生产的主要目的: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方面:
小农生活稳定,具有比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
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和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农具、很少更新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脆弱性,极易受天灾、战乱、苛政的影响而破产。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近代以后,小农经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禽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三)重农抑商政策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
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
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
实行禁海闭关。
①初期:
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国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
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②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
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③后期: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
①积极(主要在前中期)
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主要在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依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四)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一、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第二、奴隶社会: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第三、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包括: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
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经过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3、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
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
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4、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四、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中的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
开始于战国、发展于汉唐、鼎盛于宋、明、清。
(2)土地兼并的恶例:
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
(3)土地兼并的影响:
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赋税收入;
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租佃关系产生和普遍化;
封建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4)抑制土地兼并的表现:
北魏、隋唐:
均田制(最具典型和最有成效)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明中期:
张居正“一条鞭法”
(5)土地兼并根源: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使兼并不可避免;
封建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兼并。
(五)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
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
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
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
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六)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七)赋税制度改革和农业税的废除
第一、演变过程(必修及选修有关内容):
1、春秋末年: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
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隋唐:
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作用:
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3、北宋: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①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③实质:
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4、明后期:
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目的: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③内容:
赋役合并,征收银两;
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④意义: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5、清:
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①措施:
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唐朝中期780年以后实行的赋税制度)。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第三、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八)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
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三国:
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
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5、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6、唐朝:
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7、北宋: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8、明朝:
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税,推广棉植等;
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
9、清初:
鼓励垦荒;
康熙帝实行更名田;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九)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先秦:
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秦汉:
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
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
曹魏马钧发明翻车;
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唐朝:
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半坡种植粟、麻;
河姆渡种植水稻;
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两汉:
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外来作物莴苣、菠菜得到种植。
宋元:
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明朝: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
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引入我国。
清朝:
棉花、桑蚕、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三、关于“就业”问题
第一、美国政府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方面,值得借鉴。
1、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既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基础知识:
)
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
(2)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得不到解决。
(3)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总统。
(1)首要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恢复信贷活动。
(2)中心措施:
调节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接受法案的企业,标有蓝鹰标志。
(3)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控制农产品产量与牲畜数量,损失由政府补贴。
(4)实行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
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积极:
(1)取得显著成效,逐渐走出阴影,生产力得到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2)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求矛盾。
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局限:
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危机。
对我国的启示:
(1)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作用。
(2)加大力度解决三农、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
(3)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促使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
(1)“福利国家”:
即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
(2)社会福利资金的组成:
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3)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及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评价: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启示: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
根据国情量力而行,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
第二、苏俄(联)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内容、评价)
(1)国际:
协约国组织武装干涉,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2)国内:
经济上遭受严重破坏;
小农经济占主体;
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主要内容: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供给制”
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镇压国内叛乱和打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
局限性:
某些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
如余粮征集制实际上从农民手中拿走了全部的粮食,而付给农民的纸币则大幅度贬值。
空想性:
战争基本结束后,仍然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新经济政策:
亟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暴动;
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关系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国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1)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转而探索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新经济政策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模式:
特点:
单一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一方面,曾发挥积极作用,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及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
但另一方面,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弊端日益显露。
主要表现为:
第一,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二,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必须的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第三,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影响:
国内:
日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
斯大林模式被二战后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照搬,成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手段。
4、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垦荒,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至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体制、理论上的局限性:
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局部调整。
“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实践中的问题:
缺乏一贯的方针,带有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而造成混乱,阻碍改革的进行。
4、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内容:
内容
效果
推行新经济体制: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点 分析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