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doc
- 文档编号:2109512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118KB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的划分
类型
概念
特点
举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
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
三、海南岛
1、发展优势
位置优势
(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
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
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自然地理优势
(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文地理优势
(1)政策优势:
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邻近香港、澳门、台湾、珠江三角洲、东南亚。
位于“十字路口”(3)资源优势:
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产业布局
(1)重点发展海岸带
原因:
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
发展:
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
(2)丘陵和台地环带:
重点热带农业
原因:
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发展:
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
(3)山地丘陵带
原因:
物种丰富,水源区
发展:
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认真研究)
项目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对位置
气候
1、气温特点:
最高、最低、日较差、年较差、年际变化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5、光照、热量、风向风速,气压、干湿状况等。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5、地质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黑土、黑钙土、红壤等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4、水文要素:
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水温、冰凌、水质、汛期,结冰期等
自然资源
陆上资源:
生物、气候、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海上资源:
生物、化学(海盐)、动力(波浪、潮汐)、空间、矿产、旅游等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4、信仰、语言、文化等
城市
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交通枢纽、旅游、科技、工业等)
经济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3、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重点铁路)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
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高寒气候: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变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文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
(1)地形崎岖
(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
(1)地形崎岖
(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②南北差异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地形
气候
河流
耕地
类型
农作物
水果
民居
古代
交通
方言
矿产
工业
北方
平原
高原
温带
季风
结冰
旱地
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
苹果梨、
平顶
马车
较少
煤、石油天然气
重工业为主
南方
丘陵
山地
热带
亚热带季风
不结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
柑橘
荔枝
斜顶
船
繁杂
磷、有色金属
轻工业为主
③四大亚区差异
气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农作物
农业条件
东北
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针叶、针阔混交林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
华北
落叶阔叶林
黄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冬小麦、谷子、棉花
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
华中华南
季风,亚热带湿润区
常绿阔叶林
红壤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水热充足
华南
季风,热带
常绿阔叶雨林
砖红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补充
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
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依据: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中部崛起”的范围:
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2、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
面临的问题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
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走向协调
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2、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3、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
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四、清洁生产:
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战略
1、人口战略
存在问题:
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资源战略
存在问题:
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
资源战略:
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
存在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