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09498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2.47KB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份在线调查显示:
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
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
”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73.6%)、“信”(71.7%)、“义”(65.5%);
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
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的受访者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
——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
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
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
“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
但丁说得好: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
1.下列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人格在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年龄长幼等方面并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具备了它,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B.君子人格信条散见于儒家典籍中,它与英国作家威尔逊对“贵族”下过的标准——虔诚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等有相同之处。
C.君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被不断丰富、完善,并被赋予新的内容。
D.君子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智慧,是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
【解析】 D项,“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
“仁义礼智信”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
【答案】 D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的受访者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昭示出“君子人格”是当下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B.当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是“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的根本原因。
D.“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是使和谐社会不至于沦为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使中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解析】 B项是部分“受访者”不是“当代中国人”;
C项,强加因果关系;
D项是可能的结果,而非终极目标。
【答案】 A
3.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穿越时空、超越阶级,它并没有过时,也决不会过时,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B.战胜人性的弱点,需要我们的行为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需要肮脏的人性向善良的人性低头,需要被迫而不是自觉。
C.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的人性庸俗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的人性理想化,都是不靠谱的假设。
D.一个人算不算得上君子,不能只看他的口头,而要看他能否“知行合一”,有没有在生活中践行“君子人格”。
【解析】 B项,行为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并成为“自觉”,“君子人格”才会得以崇尚。
【答案】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 曾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世纪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
可染先生的出现,有他的历史背景,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
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由于本能的拒绝鄙俗,可染以无待的心境在喧嚣的世态中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谦仁而不傲。
当可染先生朝斯夕斯、胸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画作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
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
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
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先生对大自然潜在密码的破译,直接与他的道德向善的趋向不谋而合,而于此时,李可染的艺术与道德合而为一。
当李可染先生叹赏大自然,如此深沉地倾注自己的对祖国大地山河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时,他显然站在了民族文化捍卫者的前列。
可染先生有一种表达超越感观尺度的能力,这就是他内心所具有的崇高感使然的能力,他对大地山河仰之弥高,而这种情怀的持守,表现为他“大”的艺术。
宛若语言的表达,与表达的意义,都有相关的音调,这就是艺术家所独有的风格。
或沉雄博大、或清新俊逸……只要是与崇高相连,他们都是美的,虽情态万殊,而其艺术已如自然。
可染先生大宗师一样“来吾导夫先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
这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到的。
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作画,在朋友与来客寒暄片刻回到画室时,可染竟已画毕,主人大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
先生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
我知道了先生所说的“慢”非只指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笔的品质。
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一生的道路。
研究艺术家的心灵历程,那些遽然蜕变和瞬间重生,有时来得迅猛近乎禅家的顿悟。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笔功夫。
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
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的、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说用笔之际虽所向空无一物,然则胸中应觉艨艟之遇浪遏,冲波逆折而前,当此之时,笔锋必有生涩出焉,必有稚拙出焉。
有生涩稚拙矣,然后再求大巧,则大巧即在其中。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可染先生的字我行我素,决不苟合取容,是颇见他笔下之牛“时亦强犟”的性格的。
先生的“学而知之”的部分,当然还包含了他对素描的积年锤炼、对光影的敏锐认识。
在此先置而不论。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的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守干城,“钝者勉为”。
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
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
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今以此四字书赠范曾同学”。
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困”者,“难”也,是深觉万难之下的渺小与决绝。
至此,我们可得如下之结论,可染先生的经历包含着谦逊和伟大,正如泰戈尔有言:
“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
”
(转载自《新华文摘》,《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李可染先生的画作圣洁凝重,当时的艺术整体浑噩轻佻,先生实时而生,能够产生“来吾导夫先路”的作用。
B.李可染先生的艺术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能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使人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感动。
C.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在结构上,行文流畅自然,便于作者将大量的主观情感和自己的评论融入传记。
D.本文选择与“我”有关的事件成文,让传主的生平更可信,读者更容易被作者的情感打动,更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发人深省。
【解析】 “使人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感动”,文中第七自然段说的是李可染的朋友的字给李可染的感受。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可以说艺术是供人们来欣赏的,它的创作意图不是用来教化人的。
因为艺术对人的教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
B.可染先生洞悉着大自然的规律法则,深为这种魅力所折服。
这些领悟转化到他的画作中,体现出自然与他的追求的深深契合。
C.画作传达的意旨宛若表达的语言,画作的内容宛若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和意义由音调连接,画作的内容和意旨由风格相连。
D.曾经的可染先生因为作画神速而令人赞叹,自己也颇多自喜之情,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先生却要“慢”下来,花时间才能做出好作品。
E.文章是为画家李可染先生做的传,但是却在先生对于书法的研习上花了大量的笔墨,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回忆了先生是如何“学而知之”的。
【解析】 A项,文中只是说绘画的教化意图不如演说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并不是说没有教化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B项,从“可染先生对大自然潜在密码的破译,直接与他的道德向善的趋向不谋而合,而于此时,李可染的艺术与道德合而为一。
当李可染先生叹赏大自然”可知正确。
C项,根据原文,应该是“画作的内容宛若表达的语言,画作传达的意旨宛若语言表达的意义”的比较关系。
D项,原文说“我知道了先生所说的“慢”非只指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笔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品质。
E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传主的品质特征,进而塑造传主的形象,这是传记的常见写法。
【答案】 BE
6.这篇传记以泰戈尔的名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结尾,可染先生是如何以谦卑接近伟大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解析】 此题难点在于谦卑的理解,结合全文,既有谦虚自知,又有卑微渺小,然后要梳理文中结构层次,品质本性、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结合题干进行作答。
【答案】 ①品质方面。
先生以一种谦仁而不傲的品质沉浸在自己的王国里,品质不俗,画作优秀。
②天资方面。
先生生而知之,但先生并不自恃本能,智慧深邃。
③学习方面。
先生能够博采众长,敏学好悟,苦练创新,艺术造诣颇高。
④追求方面。
在推动画史弘扬文化的责任面前,先生深知己力之渺小,但所为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博大的灵魂,迎来了又一次伟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
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
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
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
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
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
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
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
“勇敢忠诚的朋友们!
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
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
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
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
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
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
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
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
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
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
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
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
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
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
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
宣誓词是: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一个“再”字,寓意深刻。
“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
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
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
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
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
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
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
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
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
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第⑦段的景物描写是实写,这些描写很明显带有强列的主观情绪,其作用就是烘托与赞美马萨达人的英勇无畏与慷慨赴死的悲壮。
D.作者登临古战场,思绪贯穿古今,并联系自己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有关战争、国与国相处之道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错。
应是借“高昂的头颅”表达了自古以来,犹太人就有捍卫自由与家园的斗争精神。
C项,第⑦段的景物描写应是虚写。
D项,“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错,通过最后一句“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可知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
8.文中讲“宣誓词是: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一个‘再’字,寓意深刻”。
请分析其深刻寓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句含意的能力。
“再”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再”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
从深层来看,“再”表达的是一种誓死卫国的决心。
【答案】 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表达对过去沦陷的悲痛,表现了以色列人民誓死保卫马萨达、保卫国土的决心。
9.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深刻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作者登临古地,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思考:
从历史来看,作者回忆了马萨达人反抗罗马人的集体就义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追求自由之心千年来一向如此,并进一步反思战争与杀戮带来的可怕后果,告诫人们珍惜和平;
从现实来看,作者联系自己环游世界后的感触,思考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彼此的利益关系。
这些都是作者的思考,答题时可以重点思考最后四段的内容。
【答案】 ①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追求自由之心不改。
②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③地球的资源与空间有限,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
④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而且对未来的和平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
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
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从事令狐楚幕。
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
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解析】 首先理解句意,再结合“楚”“令”等标志词断句。
“干”为动词,“之”为其宾语,所以“干之”后面应断开。
这样可排除A、D两个错误选项。
“少俊”指少年才能出众,所以令狐楚才对其厚加礼遇,因此“少俊”后应断开,与后面“深礼之”形成因果关系。
所以排除了B项。
答案应为C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现代 散文 选读 模块 综合 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