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知识点及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07710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4.99KB
《物态变化知识点及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物态变化知识点及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态变化知识点及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度值:
0.1℃
③构造特征:
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⑤使用:
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内
⑥“只升不降”解释:
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7、右图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温度随时间降低的先快后慢。
☆注意:
温度最后水平线为室温。
◇8、温度计的“玻璃管的内径粗细”决定了温度计的精确度。
内径越细液柱变化越长,越粗液柱变化越短,但温度数字相同
【例题】有甲、乙两支完好的温度计,下端玻璃泡的容积相同,而玻璃管的内径粗细不一样甲粗、乙细,把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测量温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示数清楚,容易看精确
B.温度变化时,乙中的水银长度变化大,示数精确度高
C.甲、乙读数都一样精确
D.温度变化时,乙中的水银长度变化大,因而乙的示数大
◇9、图A该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工作。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
致示数不准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用一根很细的毛细玻璃管
☆注意:
液柱‘上升’,表明气温‘高’;
液柱‘下降’,表明气温‘低’
图B是加利略发明的温度计,根据“测温气体热胀冷缩”规律来工作。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
液柱‘上升’,表明气温‘低’;
液柱‘下降’,表明气温‘高’
二、汽化(吸热):
液态→气态
◇1、汽化两种方法:
蒸发、沸腾
◇2、蒸发: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①注意:
只要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就都可以蒸发
②蒸发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③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④使液体蒸发加快的方法:
(“减慢蒸发”与之相反)
1、提高液体的温度;
2、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3、加快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⑤★在室内,把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先降低后升高最后保持不变”(最后与室温相同)
(解释:
温度计刚从酒精中抽出时,酒精要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温度计示数先降低,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开始测量空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后降低,当温度计示数稳定时就与空气温度相同所以温度计示数最后不变。
⑥★天热时,打开电风扇,人感到凉快些,这是因为电风扇的风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吸收人体的热量,所以人感到凉快
☆注意:
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但不能改变温度。
如:
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干燥的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
⑦多油的热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因为油层覆盖在汤表面上,阻碍了水蒸发和散热
⑧☆注意:
水蒸气是气体,人眼是看不到的;
“白气”是非常小的小水滴
◇3、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⑴实验器材组装:
(从下往上)
将点燃的酒精灯置于铁架台的底座上,根据酒精灯的火焰调节铁圈高度,再根据烧杯中的液面调节温度计的高度.
⑵
实验现象:
气泡变化:
(1)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
(2)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
声音变化:
(1)沸腾前,声音由小到大;
(2)沸腾时,声音由大到小
这声音特点可以解释“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温度:
(1)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
(2)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⑶★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⑷沸腾条件:
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⑸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1)采用猛火加热(浪费燃料)
(2)减少水量(既节省燃料又省时)
(3)提高水的初温(既节省燃料又省时)(4)在杯口加盖子(省燃料又省时)
⑹对沸腾图像的观察:
★①沸腾特点:
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②AB段为沸腾前,BC段指沸腾过程(即沸腾时)
③t2﹣t1为沸腾所用时间
④A点对应的温度为水的初温
⑤T点为水沸腾时的温度(即水此时的沸点)
如果T=100℃表明此时气压等于标准大气压.
如果T<
100℃表明此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如果T>
100℃表明此时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⑥右图水初温相同时,①和②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②比①水量多.(即两个水量不同,所以②比①后沸腾)
三、液化(放热):
气态→液态
◇1、液化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注:
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
(即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会液化成小水珠)(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注:
“压缩体积”如:
打火机、杀虫剂、燃气罐、灭火器、火箭燃料
(将气体压缩体积的好处:
便于“便于贮存和运输”)
★注:
水蒸气是气体,肉眼是看不见的。
★注:
“白气”是非常非常小的小水珠,是液体。
◇2、自然中的液化现象有:
雾、露、雨、“白气”(热气)
◇3、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图2-19)
现象:
瓶口有“白气”、金属盘底部有小水滴出现。
金属盘底部变热说明:
液化放热
★怎样使现象更明显:
可以在金属盘上放置一些冰块
◇4、用注射器吸进一些纯酒精,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先向外拉动活塞,看到注射器中的酒精消失,这是汽化现象;
再推动活塞,又会看到注射器中的酒精出现,这是液化现象。
◇☆5、“汽化、液化”有关的几个现象:
⑴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炖.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
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再使用大火力就浪费了燃料,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沸腾就行了.
★注意:
“小火”节省燃料,但不会省时,小火和大火所用时间相同。
⑵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
请试一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水沸腾时需吸收大量的热量,同时吸收纸多余热量,不让纸热到比100℃高多少,而纸的着火点是183℃,因此纸不会起火燃烧
⑶观察衣服熨平衣服的过程,并指出其优点.
①从蒸汽熨斗喷出的水蒸气温度很高,这些高温水蒸气遇到冷衣服后迅速液化为小水滴,放出大量的热,如此高温足以将衣服熨平.
②因为衣服中有水,温度升到100℃时不再升高,蒸汽熨斗的优点是不会将衣服烫坏.
⑷100℃的水蒸气遇到100℃的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会液化,液化放热。
⑸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将一把带柄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提高小镜子的温度,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液化,造成平面镜成像模糊.
⑹制造金属工具时,为了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冷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汽化),并在水面上方冒出“白烟”(液化)。
⑺冰箱工作时,冷冻室内温度很低,这是由于制冷剂汽化吸热造成的,而冰箱后面的冷凝器较热,这是由于制冷剂液化放热造成的。
⑻传统烧鱼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红烧,一种是清蒸。
‘清蒸’比‘红烧’熟的原因:
水蒸气液化放热
⑼吹气冷,哈气热,原因?
‘吹气冷’:
加快了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加快,蒸发吸热
‘哈气热’:
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放热
⑽“雨”的形成最合理的解释:
河、湖、海中的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后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雨。
(先“汽化”后“液化”)
⑾洗澡时房里镜子先模糊(水蒸气遇冷液化),过会儿又清晰了(汽化)。
⑿杀虫剂用时金属罐变凉原因:
汽化吸热
⒀滚烫的油锅滴入水珠油花四溅原因:
水的沸点比油沸点低
⒁魔术师能把手伸进油锅而不烫伤原因:
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⒂初冬窗户出现水雾(冰花)在内侧;
夏天房里开空调出现水雾在外侧
⒃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我市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
“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
原因是常温下汽油容易汽化
四、熔化(吸热):
固态→液态;
凝固(放热)液态→固态
◇1、冰、石蜡熔化实验:
⑴冰、石蜡要弄碎实验效果好
⑵水浴法:
使受热均匀
⑶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和物体状态变化
◇2、固体分类:
晶体、非晶体
⑴晶体:
有固定的熔点,有固定的凝固点
如:
冰、食盐、明矾、石膏、水晶、各种金属、铜矿石等
⑵非晶体:
没有固定熔点,没有固定凝固点
松香、玻璃、沥青、橡胶、塑料、蜂蜡等
◇3、☆Ⅰ、晶体‘熔化’图像(“加热”过程)
⑴晶体熔化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⑵①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②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
熔化特点:
③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④B点表示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
C点表示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⑶晶体熔化条件:
①达到熔点②吸热
⑷T点:
表示此晶体的熔点
⑸t1表示经过t1分钟晶体开始熔化(即熔化前所用的时间)
t2-t1表示BC段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
☆Ⅱ、晶体‘凝固’图像(“冷却”过程)
(★注:
晶体凝固和晶体熔化相反)
⑴晶体凝固特点:
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⑵①DC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晶体放热降温过程。
②CD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凝固过程
凝固特点:
③DA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液体放热降温过程
④C点表示达到凝固温度,但没有凝固,物质处于液态;
D点表示刚好完全凝固,物质处于固态
⑶晶体凝固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②放热
表示此晶体的凝固点
⑸t1表示经过t1分钟晶体开始凝固(即凝固前所用的时间)
t2-t1表示BC段凝固过程所用的时间
◇4、☆Ⅰ、非晶体熔化(“加热”过程)
⑴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⑵非晶体熔化特点: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5、“熔化”与“溶化”的区别:
“熔化”:
指物质由“固态”转化成“液态”,这是个状态之间的转化,要吸热即要加热。
所以“熔”用“火”旁。
(如:
冰化成水,这是水的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要吸热。
“溶化”:
指固态物质在另外一种液态中溶解,消失不见。
这个过程需要另外一种液体,不要吸热。
所以“溶”用“シ”旁。
糖在水里溶解)
◇6、熔化、凝固有关的几个知识点:
⑴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是相同的
⑵水凝固成冰,体积会膨胀
⑶“‘迎福’,‘全国’用‘南极’‘酒’”
解释:
“迎﹦银”、“福﹦沸”、“酒﹦酒精温度计”
测量沸腾的水用水银温度计(‘迎福’),在全国各个地方和南极可以测量温度用酒精温度计。
(‘全国’用‘南极’‘酒’)
测量沸腾的水用水银温度计而不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沸点高,酒精沸点低;
在全国各个地方和南极可以测量温度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低
⑷在北方地窖为防止菜不被冻坏常常放几桶水是因为水凝固放热
⑸“下雪天在公路上撒盐”能降低水的凝固点,从而使雪熔化后的水在夜间不会凝固。
“冬天为了防止车箱里的水凝固,驾驶员师傅常在水箱里加些酒精,因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凝固点低
五、升华(吸热、固态→气态)、凝华(放热、气态→固态)
◇1、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实验中加热时,固态碘消失,有紫红色碘蒸气出现(升华)
冷却时,紫红色碘蒸气消失,有黑色颗粒状固态碘出现(凝华)
◇2、用久的灯泡发黑的原因?
灯泡里钨丝先发生升华变成钨蒸气,关灯后灯泡逐渐冷却钨蒸气凝华成固态钨依附在灯泡上。
◇3、舞台白雾的由来?
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形成了白雾。
◇4、人工降雨解释?
干冰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有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5、“霜前冷、雪后寒”解释?
‘霜前冷’: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因此‘霜前冷’是必然的;
‘雪后寒’:
下雪后雪要熔化,熔化吸热,因此‘雪后寒’是必然的;
◇6、液化现象:
雨、雾、路、‘白气’
凝固现象:
冰雹、冰块
凝华现象:
霜、雾凇、雪、冰花
六、认识水循环
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使物体能量增加,放热使物体能量减少。
3、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光重点知识解释
(一)》
一、光的色彩、颜色、不可见光
◇1、光源:
自身发光的物体。
(★注意:
一定自身发光而且是正在发光)
☆光源如:
太阳、烛焰、萤火虫、闪电、发光水母、发光的舞台灯、激光束
☆非光源如:
钻石、珠宝、水晶、猫眼、狼眼、猫头鹰眼、月亮等。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如:
绿色玻璃的颜色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时,只有绿色光透过,而其它色光被吸收,人看时只有绿光进入人眼,所以认为它是绿色的)
◇3、能透过所有颜色的透明物体是无色的。
(如无色玻璃)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绿色的叶子的花朵,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叶子时,只有绿色光反射,而其它色光被吸收,人看时只有绿光进入人眼,所以认为叶子是绿色的)
★注:
人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什么样的颜色光进入人眼人就看到什么颜色
只有红色追光灯照到白色上衣绿色裙子时,看到的应该是红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因为白色的衣服是不透明物体会反射射所有色光,当红光照到时红光反射到观众眼里,所以看起是红色上衣,而红光照到绿色的裙子时由于绿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绿光吸收其它色光,所以红光被吸收而没有光线反射到观众眼里,因此裙子看起来是黑色的)
◇5、黑色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所以夏天穿白色衣服,冬天穿黑色衣服)
◇6、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注意:
①“红、绿、蓝”可以混合成其它色光,而其它色光不可混合成“红、绿、蓝”。
②电视机丰富色彩是“红、绿、蓝”混合而成。
③“红、绿、蓝”三光混合成白光。
◇7、光色散实验:
①实验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②放温度计时怎样使示数更明显:
把玻璃泡涂黑
◇8、红外线:
★注意:
①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②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
③自然界所有的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④应用:
红外探测器、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通过记录物体辐射红外线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⑤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因此是看不到的。
(所以‘红外线是红色’这句话是错误的)
◇9、紫外线:
①紫外线最显著特征: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②紫外线是不可见光线,因此是看不到的。
(所以‘紫外线是紫色’这句话是错误的)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真空中和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
影子的形成、站队、打枪、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
‘行影不离’、‘坐井观天’、‘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管中窥豹’)
◇2、★注意:
“日食”:
太阳、月球、地球(注意:
中间‘月球‘)
“月食”:
太阳、地球、月球(注意:
中间‘地球‘)
◇3、小孔成像实验:
①成像原因:
小孔成像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②成像性质:
倒立实像
☆注:
像与物的形状相同,与小孔形状无关
③变化规律:
物体和孔的距离越小,像越大
屏和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大
◇4、光速:
在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是3×
108m/s
V空气>V液>V固
三、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
①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间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变。
③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就是光的反射。
④★注意:
月亮在水里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
与水的深度无关。
因为像距等于物距。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几点说明:
1.实验选用玻璃板是因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
2.玻璃板竖直放置而不斜过来放置是因为斜放时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3.实验选用‘薄的玻璃板’而不用‘厚的玻璃板’是因为厚的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会成像
4.选用两个相同的物体,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用刻度尺,是为了探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6.实验中要棋子成像清晰,可用光将前面的棋子照亮.
(‘生活中找镜子,手电筒应该照自己’;
‘家里镜子上的灯装在镜子正上方’;
‘测视力时为了使图清晰方法用灯光照视力表’。
7.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法[用后面的蜡烛代替前面蜡烛的像].
8.验证虚象的方法:
用一小光屏放在玻璃后面物体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像,说明为虚像。
真正镜面
◇3、
◇4、为什么小轿车的前窗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斜?
因为夜间行驶时,车内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的像干扰了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前窗玻璃斜放。
◇5、有关几个“影”:
①“影子”(如:
立竿见影、形影不离):
光的直线传播。
②“倒影”: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
③“捕风捉影”:
这是个成语与光学无关。
☆关于光的作图部分☆
★请同学们记住:
只有“光线”、“物体”是实线,其余都是虚线
★在作完图后,无论如何检查三个方面:
一、检查“光线的箭头加了没”;
二、检查“光线”、“物体”是不是实线,其余都是虚线了没有?
三、检查“人眼看物体时,光线箭头是不是指向人的眼睛”
【巩固练习】如图是小丽“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
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
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5)小丽“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7)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8)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
(2)相同的操作
【巩固练习】作出下利物体经过小孔后在光屏上的像。
【巩固练习】完成下列光路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态变化知识点及训练 物态 变化 知识点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