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71151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41KB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
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
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
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
“不错,归纳的很好。
”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
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
“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
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
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
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
“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
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
“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
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
”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
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
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
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
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
。
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
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
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
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
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氛围,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
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
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突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
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
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啊。
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
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想到这儿,于是我对学生说:
”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
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
“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
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
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
”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
一: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更多的要依靠教师角色的转换来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实现教学民主化的过程中,教师角色意识和观念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二: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死板的,而教学情境随时都会变化,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细节,调整教学状态,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时,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武断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做到尊重学生与妥善处理问题、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机结合。
三:
学生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处抓起,不应该忽视学生在教学中表露出来的任何表象。
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的具体素材,有利于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三
虽说由于年龄大身体不太好,离开教学已有二年,但响应号召,参加学习研修,提高自我!
应该说现在的高中教育完全就是应试教育,据说一些高校为了考研也应试教育化,前不久网上盛传的师生“断交”门,就是应试教育恶果的体现!
而且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又使中国教育成了填鸭式,真是悲哀!
!
尤其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编写的如今教材,有一丁点的可读性么?
别说学生不愿读,当初刚拿到这套教材时也无法完整地阅读完,只好此后一课一课教时强迫自己去读!
当然,我为鱼肉,谁在乎你一小老百姓的呼声!
上面要你上网学习,这不就得来学,不然还得另外交钱补训!
白猫黒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么,恭喜教育行政部门又有了一个来钱途径。
说这些干啥,做正事吧,不然可不给分!
首先,我还是仔细阅读了【考核方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考核要点,弄清楚如何达标!
下面就言归正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教学设计”是本次研修的一个学习内容。
本单元从整体上概括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历程。
它表达了三层含义:
第一,在1939~1945年的大约6年时间里,在世界广阔舞台上,代表正义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最初,反法西斯力量没有联合起来,法西斯力量占据优势;
1941年下半年起,社会制度不同的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力量的侵略。
经过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力量的反复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面镜子,它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理智与疯狂、善良与冷酷、睿智与愚蠢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法西斯力量为什么一开始能够占据上风?
反法西斯力量为什么一开始没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西斯,不使世界大战蔓延?
这里不仅有实力方面的较量,还有智力等方面的较量。
这里值得人们反思之处甚多。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其影响至今不衰。
例如,20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上不少国家举行了纪念活动。
人们反思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和展望未来,认识在新的世界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下面以课为例,汇报此次研修所得。
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教学设计(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内战、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开始侵略亚、非、欧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开始了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集团,扩大侵略,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除自己讲解外,主要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前准备三幅地图: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形势图、西班牙内战形势图、中国抗战前期(1931__1939年)形势图。
学法指导
1、自读感悟法:
通过读课文讨论,找出本课的三大探究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交流法:
通过学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和平避免战争,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媒体
本课教学课件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阅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入境始于亲。
”在这一节课刚开始,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发问:
“大家知道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
”“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
”等,由此导入新课。
(二)阅读探究
上课伊始,我通过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朗读、默读、浏览、小组齐读等,读完课文后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研究。
如:
1.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为“小二战”。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理由。
3.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通过梳理,我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历史的史实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维
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和平,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最后,我在结束课时,通过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介绍了有关的哪些知识,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
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课后自我总结):
1、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主读书,边读边划,联系课文,深入思考,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
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
2、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资料:
战争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灾难。
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文字资料:
二战卷入的国家、投入的人数、武器、伤亡人数、财产损失。
进而组织学生讨论:
人类历史的出路何在?
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我不知道本书编者是什么样子的历史史观!
除了本单元第2课涉及中国抗战外,其它7课几乎没有中国抗战的影子。
难道中国不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难道中国不是盟军划分的战区之一!
个人认为: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突破、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透过细节看历史、摘下眼镜看历史、放大视野看历史。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有意义。
学生“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二、有效率。
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大家都有事情干,既有教师的活动,又要有学生的活动。
三、有生成。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好的,既要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四、有思想。
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是“育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有所启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
“通
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虽说教学相长,但根本应是学!
本末不能倒置。
看过很多“名师”上课实录,一堂课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喋喋不休地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育 故事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