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7课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06596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28.07KB
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7课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7课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7课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第三段)伏惟(俯伏思量)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先后连续任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自夸)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提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
但(只)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交互)为命,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解释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又”)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准许、成全)臣微志,庶(或许)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代指报恩)。
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谨拜表以闻。
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赤诚。
三、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忠心 ②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③先尽孝后尽忠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得分点:
“多”“零丁”,“疾病”活用,“不行”“至于”“成立”古今异义,句意对)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答案 不久,又受国家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我这样微贱的人,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寻”“蒙”“除”“猥”“东宫”“陨首”,省略句,句意对)
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答案 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严厉,指责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郡县的官员,层层逼迫,催我上路;
州官登门催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切峻”“逋”,“急于星火”句式,句意对)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答案 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中人士及二州长官所看到并且了解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独”“所见”“皇天后土”“鉴”,“辛苦”古今异义,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深入感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说:
”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李密是如何一步步地打动晋武帝、最后同意他终养祖母请求的?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置以下具体任务:
1.在第一段中,李密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险衅”和“闵凶”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1)李密是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险衅”和“闵凶”的:
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年老;
②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④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作用:
这样写能够激发人们对一个失怙无依的年幼孤儿的同情,也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张本。
2.作者在第二段中是怎样陈述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两难困境的?
答案 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在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平息其心中之怒火,具体地列举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唯一的亲人,无法远行。
自己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含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出仕的疑虑。
3.第三段是怎样提出辞官养亲这一问题的?
答案 分三层提出这一问题,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①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乞求皇帝理解。
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③正面陈述祖母的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避免皇帝误解。
4.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答案 不好。
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5.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联系前文简要分析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答案
(1)作者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法。
(2)李密在分析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时,先将“以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
然后又通过祖孙二人年龄的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既合情又合理;
在文中李密一再表明忠心,使得晋武帝消除了疑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情。
微任务活动三 体会本文精巧的语言表达艺术
1.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晓之以理。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2.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
作者运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
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3.运用修辞,语言生动。
(1)运用矛盾的排偶句。
李密要尽孝祖母,晋武帝则要他尽忠,尽孝与尽忠尖锐对立,形成矛盾。
例如: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把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运用贴切的比喻句。
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如: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又如: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犹如此,人何以堪?
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
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答案 (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二)是为自己找借口。
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以一亡国之臣的身份,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李密只好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从悲苦命运谈起,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助读材料
1.以孝谨闻——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晋初散文家。
其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
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
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
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
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
后出为河内温令。
李密长于经学训诂,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晋书·
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2.奏议介绍——表、疏、奏、议、对策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表、疏、奏、议、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
一曰章,以谢恩;
二曰奏,以按劾;
三曰表,以陈情;
四曰议,以执议。
”
(1)“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
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2)“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
在形式上,它可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
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内容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典范之作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3)“奏”为秦代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
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
其程式为:
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
“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4)“议”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形成的文书。
汉代个别臣僚有不同意见向皇帝单独上书,称为驳议。
驳议的程式为:
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
以后,“议”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
(5)“对策”指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
“蓐”通“褥”,垫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古代称数往往在两位数之间加“有”字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不行
九岁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文中是说柔弱。
今义:
不可以,不被允许。
秀才
举臣秀才
优秀人才。
a.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泛指读书人。
成立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上报
非臣陨首
所能上报
报答。
刊登在报纸上或向上级报告。
告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苦衷)。
说给人,使人知道。
辛苦
臣之辛苦
辛酸悲苦。
身心劳苦;
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奔驰
臣欲奉诏奔驰
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
(车、马等)很快地跑。
郎中
拜臣郎中
尚书省的属官。
中医医生。
区区
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
拳拳。
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盘桓
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逗留,徘徊;
回环旋绕。
洗马
除臣洗马
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清洗马匹。
狼狈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多义实词
释义项(或用法)
志
舅夺母志
名词,志向
听臣微志
名词,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
名词,标志
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动词,照应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动词,回答
婴
夙婴疾病
动词,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
名词,婴孩
矜
犹蒙矜育
动词,怜惜
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薄
门衰祚薄
动词,浅薄
日薄西山
动词,迫近
厚古薄今
动词,轻视、看不起
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名词,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规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动词,约定
良剑期乎断
动词,希望、要求
除
动词,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除掉
4.重点虚词
以
臣以险衅
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凭着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拿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没有……的办法”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来
奉宣室以何年
介词,在
则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连词,表转折,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就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连词,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连词,或
于
急于星火
介词,比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5.词类活用
解析
远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闻
使动用法,使……知道
仕
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日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闵
形容词作名词,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职
历职郎署
名词作动词,任职
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清化
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教化
犬马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故老
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6.特殊句式
句式
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否定判断句
今臣亡国贱俘
无标志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状语后置
“于星火”后置
“于陛下”后置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意念被动句
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课外名句
(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2)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吕公著
(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4)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
(5)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三、文化常识
1.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2.孝廉:
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4.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文中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拜:
授官。
6.郎中:
7.东宫:
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8.拔擢:
提拔、提升。
9.牧伯: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伯,长。
一、“读亲情”诗歌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②,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③,不敢叹风尘④。
注
①及辰:
及时,正赶上时候。
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②寒衣针线密:
唐诗人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低徊:
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愧人子:
有愧于自己做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④风尘:
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赏析
首联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怜爱、思念和期望。
颔联极力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
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
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颈联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
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尾联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
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
一方面,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另一方面,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
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
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注],
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逢不忍轻移拆,
上有慈母旧线痕。
卅(sà
):
三十。
绨袍:
丝质的长袍。
诗人翻检旧衣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为他缝制的一件丝袍。
由于年深日久,又曾穿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如今睹物思人,似乎感到母亲的“余温”尚存。
由于领襟已破,诗人将绨袍晾晒之后,自然想缝补一下,可是转念一想,又不忍轻易拆换,因为“上有慈母旧线痕”。
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深挚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人肺腑,令人唏嘘。
二、“读亲情”散文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
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导学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 第7课 含答案 语文 学人 必修 讲义 第二 单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