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程序控制器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64557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18.52KB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程序控制器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成绩
实验性质
□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教师评价:
□算法/实验过程正确;
□源程序/实验内容提交□程序结构/实验步骤合理;
□实验结果正确;
□语法、语义正确;
□报告规范;
其他:
评价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2、实验项目内容
1.阅读实验指导书中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的原理。
2.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连线。
3.按照实验指导中的实验步骤完成相关操作。
3、实验过程或算法(源程序)
1.按图3-2-10所示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如果有‘滴’报警声,说明总线有竞争现象,应关闭电源,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
2.手动对微控器进行读写操作。
(1)手动对微控器进行编程(写)
①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编程’档,KK4置为‘控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使用CON单元的SD05——SD00给出微地址,IN单元给出低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低8位。
③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5置为‘加1’档。
图3-2-10实验接线图
④IN单元给出中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中8位。
IN单元给出高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高8位。
⑤重复①、②、③、④四步,将表3-2-2的微代码写入2816芯片中。
(2)手动对微控器进行校验(读)
①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校验’档,KK4置为‘控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使用CON单元的SD05——SD00给出微地址,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7——M0显示该单元的低8位。
④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15——M8显示该单元的中8位,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23——M16显示该单元的高8位。
⑤重复①、②、③、④四步,完成对微代码的校验。
如果校验出微代码写入错误,重新写入、校验,直至确认微指令的输入无误为止。
3.运行微程序(本机运行)
①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按动CON单元的CLR按钮,将微地址寄存器(MAR)清零,同时也将指令寄存器(IR)、ALU单元的暂存器A和暂存器B清零。
②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拍’档,然后按动ST按钮,体会系统在T1、T2、T3、T4节拍中各做的工作。
T2节拍微控器将后续微地址(下条执行的微指令的地址)打入微地址寄存器,当前微指令打入微指令寄存器,并产生执行部件相应的控制信号;
T3、T4节拍根据T2节拍产生的控制信号做出相应的执行动作,如果测试位有效,还要根据机器指令及当前微地址寄存器中的内容进行译码,使微程序转入相应的微地址入口,实现微程序的分支。
③按动CON单元的CLR按钮,清微地址寄存器(MAR)等,并将时序与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步’档。
④置IN单元数据为00100011,按动ST按钮,当MC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在CON单元的SD27…SD20模拟给出IN指令00100000并继续单步执行,当MC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说明当前指令已执行完;
在CON单元的SD27…SD20给出ADD指令00000000,该指令将会在下个T3被打入指令寄存器(IR),它将R0中的数据和其自身相加后送R0;
接下来在CON单元的SD27…SD20给出OUT指令00110000并继续单步执行,在MC单元后续微地址显示为000001时,观查OUT单元的显示值是否为01000110。
4、实验结果及分析和(或)源程序调试过程
1.实验结果
(1)首先在IN单元输入加数23,如下图:
(2)地址为32的指令代码将IN单元的数据23赋值给寄存器R0,如下图:
(3)地址为30的指令代码将寄存器R0的数据赋值给A,如下图:
(4)地址为04的指令代码将寄存器R0的数据赋值给B,如下图:
(5)地址为05的指令代码计算A+B的结果并将结果赋值给寄存器R0,如下图:
(6)地址为33的指令代码将寄存器R0的值送给OUT输出,如下图:
2.实验分析
本次实验为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用户向控制台输入一段微程序,微程序控制器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各种处理操作,本次我们输入的是一段加法指令,程序把输入单元的输入数据分别赋值给A和B,然后再把A+B的结果送到输出单元显示,本次实验我们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掌握了微程序的编制、写入,并了解了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备注:
1、教师在布置需撰写实验报告的实验前,应先将报告书上的“实验题目”、“实验性质”、“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内容”等项目填写完成,然后再下发给学生。
2、教师在布置需撰写报告的实验项目时,应告知学生提交实验报告的最后期限。
3、学生应按照要求正确地撰写实验报告:
1)在实验报告上正确地填写“实验时间”、“实验地点”等栏目。
2)将实验所涉及的源程序文件内容(实验操作步骤或者算法)填写在“实验过程或算法(源程序)”栏目中。
3)将实验所涉及源程序调试过程(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或者实验的分析内容填写在“实验结果及分析和(或)源程序调试过程”栏目中。
4)在实验报告页脚的“报告创建时间:
”处插入完成实验报告时的日期和时间。
5)学生将每个实验完成后,按实验要求的文件名通过网络提交(上载)到指定的服务器所规定的共享文件夹中。
每个实验一个电子文档,如果实验中有多个电子文档(如源程序或图形等),则用WinRAR压缩成一个压缩包文档提交,压缩包文件名同实验报告文件名(见下条)。
6)提交的实验报告电子文档命名为:
“年级(两位数字不要“级”字)专业(缩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科)、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信息)、物联网工程(物联网))班级(两位数字)学号(八位数字)姓名实验序号(一位数字).doc。
如学号为20115676、年级为2011级、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为“02班”、姓名为“王宇”的学生,完成的第一次实验命名为:
11计科02班20115676王宇1.Doc,以后几次实验的报告名称以此类推。
4、教师(或助教)在评价学生实验时,应根据其提交的其他实验相关资料(例如源程序文件等)对实验报告进行仔细评价。
评价后应完成的项目有:
1)在“成绩”栏中填写实验成绩。
每个项目的实验成绩按照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方式评分,实验总成绩则通过计算每个项目得分的平均值获得(平均值计算时需将五级制转换为百分制优=95、良=85、中=75、及格=65、不及格=55)。
2)在“教师评价”栏中用符号标注评价项目结果(用√表示正确,用×
表示错误,用≈表示半对半错)。
3)在“教师评价”栏中“评价教师签名”填写评价教师(或助教)姓名。
将评价后的实验报告转换为PDF格式文件归档。
4)课程实验环节结束后,任课教师将自己教学班的实验报告文件夹进行清理。
在提交文件夹中,文件总数为实验次数×
教学班学生人数(如,教学班人数为90人,实验项目为5,其文件数为:
90×
5=450)。
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清理,总数相符,否则学生该实验项目不能得分。
最后将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刻光盘连同实验成绩一起放入试卷袋存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程序 控制器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