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6455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83KB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Word文档格式.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③战略为:
必须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主要影响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要素
①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
3)渗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指教育)。
7.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生产关系范畴:
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方式
10.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A.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论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①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
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适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错误的;
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不适应,从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4.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①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②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15.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
16.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共产主义社会
17.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前面发展阶段
18.社会形态的序列: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9.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过程。
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①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引起的社会结果。
是自己想不到的。
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
③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
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的的始终
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火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1.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原因啊: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含义:
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
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
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29.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发挥出来。
30.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31.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③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
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