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6270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70KB
谈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Word文档格式.docx
《谈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者将班级常规工作分割成几块,仿照企业部门制,将班团干部分成五大部门:
管理部、学习部、团委、后勤、文娱。
各部设定部长和成员,由部长对成员进行分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部长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甚至可以罢免和任用新的成员。
(3)定期进行班团干部培训。
每周一次班团干部培训,由班主任组织、由管理部统一召开、由各部门部长组织召开都可以,及时总结一周的情况,并轮流在下周一班会课向全班通报,及时发扬优点,改进不足。
(4)与学生一起不断完善班级班规,让班团干部的管理有章可依。
(5)严格要求学生干部,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在管理工作中给予班团干部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5举办各种活动,以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建设
(1)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在无形中教育学生。
(2)定期举办各种班级演讲比赛。
(3)由学习部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可以邀请学生或者是教师作为主讲。
(4)举办一些团队比赛或者是体育比赛,例如班级篮球赛,与别班进行联谊等等。
(5)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以及各项活动,例如运动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等。
一、良好的班级组织系统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本文所涉及的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班级。
一个组织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组成的,同样一个班级也不例外。
良好的班级组织系统包括人员要素结构和环境结构。
1.人员要素和结构
⑴.教师
在班级的要素里面,每个班的老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①.班主任
班主任既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参与者,又是一个班级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除了平时的授课之外,还要时刻关注着班上的每个同学,班长的整体发展,班上的各种情况。
金鼎一小卢老师对其做班主任有自己的经验,她认为班主任的角色,有三方面的事要做:
管理,教育,沟通。
管理显然是每个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有效的管理会让老师轻松,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老师的根本职能,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个教育是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道德的教育,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积极思考,自信,自尊,自强的教育。
沟通,积极并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懂得与学生交流。
老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才会使班级管理更顺畅,更科学。
②.课任教师
老师应该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应该有丰富的人格修养,高度的学科专业修养,高度的教育科学修养。
而课任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授予者,是学生的知识源泉。
他们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的疑惑,是学生间接经验的宝库。
课任老师应该有对学生知识的授予应该因材施教。
对学生关爱,辅助,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知识观。
⑵.学生
①.每个学生个体
一个班级组织是由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的学生组成的。
班级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把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人翁。
②.班干部
这个组织应该是民主平等的。
所以在班级组织里面产生了班委会,他们由同学们选举产生,代表着同学们的利益,紧密联系着班里的每个同学,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
另外还有课代表,他们是课任老师的得力助手,是同学们的智囊团。
③.学习小组
此外还有各种学习小组,他们经常围在一起讨论功课,探讨问题,学习者团体的协作。
④.小群体
还有一些非正式的小团体:
同桌,邻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同学等。
在这种小团体里面,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团体的极大影响,在团体里面他们又是自由自在的,亲密无间的。
2.与环境对组织影响
每个组织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大方面有社会大环境等的外部环境,小方面有组织内部自身内部环境。
内外环境的协调,和谐才能产生有效健康的组织。
①.外部环境(学校和其他)
班级的外部环境就是学校这个大环境了。
学校的环境既是学生平时活动的大平台,也是老师们工作的岗位。
学校的一草一物都是老师学生的朋友,学校的校风每时每刻都熏陶着每个学子,学校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时时刻刻暖和着老师。
②.内部环境(教室内部的条件)
班级组织的内部环境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老师的学习工作。
班级的内部环境就在一个教室里面。
教室的教学设备,教室的一景一物都与学生老师机密联系着。
内部良好的环境,既包括黑板,展板,桌椅,电教设备等等,还包括一中好的学习氛围,良性的竞争氛围,温馨的,互助的组织性格。
一个良好的班级组织系统只有在学校里面各方面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协调,才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学生,老师和学校才能实现自己,得到自己的需要。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既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与现代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是必须要改变的,因而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传统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一)传统教育;
教师是命令者、限制者;
学生是被动领导者、被限制者
1.教师——命令者、限制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是知识权威的拥有者。
“你教我学”是对教师职责简明扼要的解读。
(舒定志《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6年)
教育与课程的核心是“知识”,正因为这样,拥有知识的老师就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他们指挥和命令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把书本的知识复制到学生身上,把每道题的答案直接拷贝给学生。
学生不可能会怀疑老师的答案,更不可能会质疑老师的观点和立场。
2.学生——被动领导者、被限制者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是知之不多的后生晚辈。
学生只能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下位,角色只是被动的受教者、被动领导者、被限制者。
师生关系“惟师是从”,学生与老师处在不平等的位置,学生只能仰视老师。
在从前的班级管理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说了算:
班规只是老师订立的一纸条文,语言生涩难懂,规条繁多,执行也不得当;
班会课上大都是老师一人交代事情,学生只是负责听,甚少互动;
班级任务是老师分配的,不是学生自己争取的;
师生间的的交流大多是学生的听话而非师生间的对话;
班级出现问题大多都是老师一人扛,学生不会也不愿分担。
此时,学生只是消极被动领导者、被限制者。
可是,班主任只有一人,而底下被管理的学生有数十人,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是数十个臭皮匠呢?
学生因被支配、被控制,而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受挫,那便更加加剧了班级管理中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这样的班级管理只会是高支出、低能效的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不得当,最终定会影响老师教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
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者、积极开拓者
1.教师——引导者、促进者
2001新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团体的领导者”、“教育的研究者”、“文化的创造者”。
(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2003年)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共同体。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是屈服于老师之下,而是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一定在各个方面都比学生优胜,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师确实有比学生更丰富人生经验,而且科学知识方面也比学生丰富。
所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老师不再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也不再约束学生的想法,老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使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学,学会学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转换,要做到以下四点的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4)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著《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2003年)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者、积极开拓者
学生的角色也大大有别于传统教育。
学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为自主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合作者,从被动领导者、被限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者、积极开拓者。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逐渐由外加的转变为内生的、从“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关系转变为师生合作的关系。
学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而老师则是引导者。
在现在倡导班级的管理中,学生不再是客体,更应该是主体,因为这样才能更顺合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响应及接受,付之实施,才能使对班级的管理意愿及管理目标得以实施。
”(马艾芹,《班人治班——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要成为主动参与者而非传统的被领导者和被限制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尽可能减政放权,尽可能放权给学生,经常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班级管理在班上实行起来便是“我们要这样”而不是“老师要我们这样”的问题了。
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
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三、积极的班级文化
霍夫斯塔德(Hofstede.G)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组织心理”及组织的潜意识,它一方面在组织成员们的行为中产生,另一方面又作为“共同心理程序”引导这些成员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具有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班级文化是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形成的心理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起引导作用。
罗杰•哈里森(Harrison)对组织文化分为权利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和人本文化。
在班级的特殊组织文化中,更多的是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也叫民主文化。
这种文化允许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同时能保持相互的联系。
方东林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到,“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班规建设和特色文化建设方面上。
1.班规
班规,就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基本保证。
班本任的帮助下由学生民主制定“班规”,让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有利于形成遵章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朝气蓬勃的良好班风。
⑴.制定
班规的制定,首先是老师和同学共同、民主制定的。
老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班主任始终把握着尺度,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而学生是制定班规的主体,班规体现和老师和学生共同意愿。
其次,班规的内容应该是激励和惩罚结合的共同体。
既然是班上的规章制度,那么就必须要能做到能激励全体同学共同向前,同时能让对全体同学形成规范和约束,既是对同学们的错误行为的惩罚,起到减少班级同学不当行为的发生,使班集体健康、和谐发展。
杰伦迪•迪克西(GererdDixie)对这惩罚措施一点有这样态度:
“需要设计一套具有保障的惩罚措施,以保证班规的顺利实施”,他的模式是:
第一次犯错——警告;
第二次犯错——打扫五分钟的卫生;
第三次犯错——放学后留校;
第四次犯错——通知家长。
再次,班规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步骤。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由某个人暂时的意愿的制定的,班规的制定也是如此。
班规的制定大体沿着这样的程序进行:
想法集中——班干部讲述——全班同学讨论——意见汇集——民主投票——修改和通过。
然后,班规的制定始终要坚持民主、公平的原则。
内容的民主和过程的民主,让全部同学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形成对全班同学都有益的班规。
最后,班规的制定需要以文字形式或者图画展示出来。
杰伦迪•迪克西(GererdDixie)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中提到:
“请不要忘记,许多学生是靠视觉而不是靠听觉来学习的,了解并记住这一点。
学生和掌握班规,当然需要文字材料,或图画”。
⑵.实施
班规制定好之后,很大一步就是实施。
制定出来的班规只能作为条文而存在,只有真正付诸实施,才算得到真正的成功。
首先,制定的班规要公平执行。
班规是集中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意愿、民主完成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公平贯彻,同等对待每个遵守班规的同学和违反班规的同学,这样才能让班规对每个人有制约性,否则将成为一纸空文。
再次,制定的班规要坚持贯彻。
杰伦迪•迪克西在书中说道:
“要切记:
坚持贯彻班规”。
表扬或者惩罚不以某个人而改变,要有相对长期的坚持和贯彻,形成相对长期的规范。
(可以规定班规的有效期为一个学期或一年)
最后,制定的班规要适当的调整。
杰伦迪•迪克西也提到:
“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情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调整班规,但不要将其废除”。
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班规的贯彻,但是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调整,使班规能更人性化,更符合全班同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促进班级凝集力增强。
⑶.影响
有研究表明:
下丘脑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行有效的学习,下丘脑必须处于放松的状态。
班规的制定对全体同学形成了无形的力量,学习生活中有了班规的保障,让学生的下丘脑处于放松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能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杰伦迪•迪克西还提到:
“建立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以及采取公平一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不安全感。
”学生不必要为了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谴责而感到忧虑,相反他们可以轻松地去进行各种他们认为正确而又不违反班规的事情。
学习与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下意识地去遵守班规,从而使班主任省下了更多对学生强调纪律的时间和精力,也让班级形成无形的凝聚力。
制定和实施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规,有利于形成班级特有的文化,对班级的知名度和荣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更会形成学生对这个班级热爱和为班级贡献力量的品质。
2.本班级的特色文化
⑴.班级特色文化内容和形式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说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促进班级建设与管理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怎样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级建设呢?
我们说确立班级的核心价值观、班级精神、班级道德等,努力构建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班级氛围,建立宽松、清新、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一定有利于班级建设。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内容可以多样化,例如广州市花都区榴花初级中学创设班级特色文化:
1)师生一起共同讨论、认真筛选,决定本班级文化特色的内容、载体、特色名称、特色口号、班歌、班徽、班旗以及班徽、班旗的解读。
这些班级特色文化标志物的选定和使用,极大地鼓舞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全班学生的凝聚力,这些标志物会成全班学生爱班级、爱同学的连心锁;
2)学生制作自我警示卡。
自我警示卡是统一贴在学生课桌一角的用于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警示的小卡片。
卡片上内容有:
自己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座右铭、需要改掉的坏习惯等;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班级建立图书角。
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形式可以也多样化,比如: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倡导同学之间建立团结友爱的关系。
记录每个同学的生日,每当有学生过生日时,带领全班同学为他过生日。
同时经常带领大家做一起集体游戏,使同学们在集体中加深了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3)组织班级正式群体,以满足小学生心理的需要;
4)精心布置教室,让物质为精神服务。
在教室的布置上尽量让同学自己做,自己学生会更加爱护。
⑵.班级特色文化的影响
一)小孩子渴望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可以避免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他们参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二)良好的特色班级文化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同于硬性灌输和强迫要求,它像一个大磁场,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
它像一个大情感场,产生一条条情感链,形成一股股强烈的情感流,流向每位学生的心田,驱使着学生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四、多方面的有效沟通
巴纳德认为:
“在任何一种彻底的组织理论中,沟通都占有中心的地位。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沟通是人类互动中的信息部分。
个人通过沟通形成人际间,乃至社会的复杂超系统。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人们交流的前提,通过沟通,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学校作为组织中的一种,沟通显得格外重要。
学校宛如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在学校管理中,产生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但在班级管理中,沟通就变得更加复杂,有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还有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1.垂直沟通
⑴.自上而下的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老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也是管理好班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愿不愿意听你的,关键就看你怎么样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么样进行沟通。
首先,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
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其次,尊重和欣赏表扬是实现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我们在访问金鼎小学的时候,在交流会上,一位优秀班主任就提到:
人都喜欢表扬,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
没错,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
……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再次,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给予学生爱,正如金鼎小学优秀班主任提到的“爱生如子”,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
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
“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
”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
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要避免当学生在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应,后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例子:
学生:
数学对我而言太难了。
老师:
数学并不难学,你的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困难你就放弃努力了,现在再试试看。
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时不愿意先聆听,急于将学生本来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归结到自己马上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这就导致了师生沟通的败笔。
⑵.自上而下的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沟通)
班级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增强 班级 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