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一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5150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8.09MB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一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一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
真菌,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
相似点
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有与遗传关系密切的DNA分子
1.2.2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2.3显微镜使用规律与技巧
(1)成镜特点:
放大倒立的虚像。
(2)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
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3)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
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4)低倍镜下成镜特点:
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第二单元组成细胞的分子
2.1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2.1.1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
2.1.2细胞中的化合物
2.1.3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的检测
2.1.4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2.1氨基酸的结构和种类
1.结构通式:
2.结构特点:
(1)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2)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II基的不同。
3.种类
(1)必需氨基酸(8种):
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婴儿9种)。
(2)非必需氨基酸(12种):
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2.2.2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盘曲、折叠
2.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方面:
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2)肽链方面:
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
或者
…………………………………………③
4.蛋白质的功能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2.3.1核酸的分类及功能
1.分类
(1)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2)核糖核酸,简称RNA。
2.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3.2核酸的分子结构
1.脱氧核苷酸
2.核糖核苷酸
3.核酸的构成:
2.3.3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1.原因:
核苷酸数目不同和排列顺序多样性。
2.核酸中遗传信息的贮存
(1)绝大多数生物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
(2)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HIV、SARA病毒、流感病毒等。
2.3.4DNA和RNA的比较
2.3.5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2.实验操作应注意事项
(1)制片:
①用质量分数为0.9%的ClNa溶液而不是蒸馏水: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形态,在蒸馏水中细胞会吸水胀破。
②取口腔上皮细胞时必须漱口:
防止混杂食物碎屑。
③牙签使用前要严格消毒。
④载玻片烘干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移动,a.防止载玻片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b.烘干至细胞吸附住即可。
(2).水解:
①盐酸的作用:
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②要注意掌握水温(30)和时间(5min),才能达到水解的目的。
(3)冲洗:
①蒸馏水:
冲洗载玻片上的盐酸。
②缓水流:
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4)染色:
①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的配制要用蒸馏水;
②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是混合染色剂,要现用现配。
实验现象及结论
(1).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2).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2.4.1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
2.4.2组成细胞的脂质
2.4.3细胞内有机分子的元素组成、单体构成与合成场所
2.5细胞中的无机物
2.5.1水的含量
1.含量最多,在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中,水一般占60-95%。
2。
含量存在差异
(1)不同种类生物含水量有差异,如水生生物含水量高于陆生生物;
(2)不同的生长发育期,生物体内含水量差别很大,如未成熟个体含水量高于成熟个体;
(3)同一生物不同器官内水的含量不同。
2.5.2水的存在形式
1.自由水
(1)存在:
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2)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3)作用:
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结合水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2)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7。
(3)作用: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5.3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
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含量
约占细胞鲜重的1-1.5%
3.功能
(1)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第三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
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3.1.1细胞膜的成分及作用
3.1.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膜的控制作用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图解如右图。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内分泌细胞--激素--血液--靶细胞膜上受体靶细胞。
3.1.3实验: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选材
选取哺乳动物和人的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胀破。
(2)哺乳动物和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细胞膜。
(3)红细胞数量多,材料易得。
2.实验原理
细胞内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把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由于吸水而胀破,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可得到细胞膜。
3.实验步骤
(1)选材:
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
(2)制作装片:
用滴管取一滴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由低倍到高倍)
(4)滴清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引流法)。
(5)观察:
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6)结果:
凹陷消失,体积增大,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
4.实验注意事项
(1)取得红细胞后应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目的是:
①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
②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
(2)滴蒸馏水时应缓慢,边滴加边用吸水纸吸引,同时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3)如果该实验过程不是在载玻片上操作,而是在试管中进行,那要想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破裂后,还必须经过离心、过滤。
3.2细胞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
3.2.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
3.2.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1.核糖体:
(1)功能:
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2)分布:
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2.内质网: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3.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3.2.3溶酶体、液泡、中心体
1.溶酶体:
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
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液泡:
可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3.中心体:
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2.4细胞质的组成
1.组成: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2.细胞质基质
存在状态:
胶质状态。
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功能:
是多种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3.2.5生物膜系统
1.组成: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2.特点: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功能: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3)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2.6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材料的选取
观察叶绿体时,常选用藓类叶片,这是因为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
若选用菠菜叶作为材料,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因为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是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且所含叶绿体数目少,但个体大,便于观察。
2.实验流程图示
〈1〉观察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
3.实验注意事项
〈1〉临时装片应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以免影响细胞的活性。
〈2〉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3〉必须先在低倍显微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显微镜。
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3.3.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3.3.2染色质与染色体:
3.3.3常见的原核生物及与之易混淆的真核生物
3.3.4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3.3.5判断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1)有细胞壁、无中心体的为高等植物细胞。
(2)有细胞壁、有中心体的为低等植物细胞。
(3)无细胞壁、有中心体的为动物细胞。
(4)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无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5)有叶绿体的一定是植物细胞,无叶绿体的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植物细胞。
(6))无中心体的一定是高等植物细胞,但有中心体的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3.3.6细胞核功能的实验探究
第四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4.1.1渗透作用
1.渗透系统的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
如图所示,作为一个渗透系统,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具有半透膜
种类:
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也可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特性:
允许水分子及小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等大分子通过
(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实验链接:
影响渗透作用的因素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相对含量高的地方向相对含量低的地方扩散,影响其扩散速率的因素有:
①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②温度,因为温庋影响分子的运动。
2.渗透作用的发生
(1)若S1浓度>
S2浓度,单位时间内由S1-->
S2的水分子数少于S2-->
S1,外观上表现为孔液面上升。
(2)若S1浓度〈S2浓度,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义液面下降。
(3)△h达一定高度时,由半透膜进出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渗透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液面不再变化。
4.1.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理:
发生了渗透作用。
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41.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
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4.1.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3)动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但是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
失水后细胞萎缩,吸水后,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4.1.5物质运输的实例及结论
4.1.6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实验结论
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略)
4.2.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组成成分及其在膜中的分布
2.结构特点:
流动性
原因: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表现: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细胞膜流动性的实例
①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伸缩;
②白细胞吞噬细菌;
③胞饮与分泌;
④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
⑤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
⑥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⑦红细胞通过狭窄毛细血管时的变形;
⑧精细胞形成精子的变形;
⑨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中长出芽体;
⑩人---鼠细胞的杂交实验;
⑪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4.2.3细胞膜组成成分的设计思路
(1)用溶脂剂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说明细胞膜含有脂质成分。
(2)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4.2.4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的探究思路
大量的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在一起,发现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
4.2.5细胞膜结构特点及实验验证
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实验即证明了这一点,如图:
4.2.6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及实验验证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最常用的细胞膜功能特性的验证实验是利用红墨水处理正常玉米种子和煮沸的玉米种子。
加热煮沸的玉米种子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大分子物质就可以大量进入胚细胞,而使胚细胞呈红色,相反正常玉米种子胚细胞则不会呈红色。
4.3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4.3.1小分子或离子出入细胞的方式
4.3.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4.3.3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
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
(1)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载体数量。
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1)载体:
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①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同。
②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能量:
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第五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5.1.2酶的分类
1.根据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可分为:
胞外酶(如各种消化酶)、胞内酶(如呼吸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根据酶作用的反应物和产生器官分为: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肠脂肪酶等。
3.根据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性质分为:
水解酶、氧化酶、转录酶、逆转录酶、合成酶等。
5.1.3酶的作用机理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在细胞代谢过程中,酶的作用仅是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并不为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
2.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5.1.4酶的特性
1.高效性
含义: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意义:
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2.专一性
含义: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3.酶的作用条件的温和性
5.1.5“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1.对照实验设计
1.实验现象分析
(1)与1号试管相比,2、3、4号试管明显有气泡产生,说明水浴加热、Fe3+、过氧化氢酶都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明显比3号试管快,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髙得多。
5.1.6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5.1.7探究州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1.8酶的特性及曲线分析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髙效性的特点。
2.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酶的专一性解释常用“锁和钥匙学说”,如图,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催化的反应物。
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3.温和性:
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除肽键以外的其他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是使酶活性下降,适宜的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5.2.1ATP的结构
1.中文名称:
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
A-P~P~P
3.符号含义:
A:
腺苷(核糖+腺嘌呤);
P:
磷酸基团;
~:
高能磷酸键。
4.结构特点: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释放出大量能量。
5.2.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不可逆反应
由表可以看出,ATP的合成和ATP的水解在所需的酶、能量来源、能量去路和反应场所方面不尽相同,因此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并不是可逆反应。
在转变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而能量是不可逆的。
5.2.3ATP的生理功能
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绝大多数是由细胞内的ATP直接提供的。
ATP是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特别提醒:
在ATP中,A代表腺苷,在碱基中A代表腺嘌呤。
ATP是直接的供能物质,但并不是唯一的直接供能物质。
5.2.4ATP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1)ATP的结构特点保证了细胞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能量供应库。
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可保证ATP数量的相对稳定和能量的持续供应。
(2)ATP在供能中处于核心地位,许多能源物质需转化为ATP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
在生命活动中,ATP中的能量可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能。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3.1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注意各原子的去向和来源)
(1)有氧呼吸利用的呼吸底物主要是葡萄糖,其他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等也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
(2)有氧呼吸的场所:
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是线粒体,原核生物细胞内由于没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和细胞膜。
5.3.2无氧呼吸
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根据产物不同可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
(列表比较如下)
5.3.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酵母菌的呼吸特点及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常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的检测: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CO2的产生情况。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2.方法步骤
3.实验现象及分析
(1)现象:
甲、乙装置中石灰水都变浑浊,装置甲浑浊快且程度高。
2号试管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
(2)分析:
①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
②酵母菌在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多且快;
③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3)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5.3.4呼吸方式的判断
1.依据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判断
(1)不消耗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
(2)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3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且多余来自无氧呼吸。
2.依据酒精和生成量判断
(1)酒精量=CO2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2)酒精量〈=CO2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有氧呼吸。
5.3.5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
1.温度
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强度,与温度影响酶的催化效率的曲线特征一致。
(如图1)
2.O2浓度
(1)对有氧呼吸:
O2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之一,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2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强度也增加,但O2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有氧呼吸强度将不再随O2浓度增加而增加(如图2)。
(2)对无氧呼吸:
随O2浓度增加而受抑制,O2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O2浓度达一定值时,被完全抑制(如图3)。
(3)绝大多数植物非绿色部位或酵母菌受O2浓度影响两种呼吸及总呼吸程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
3.CO2浓度
作为呼吸产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一轮 复习 知识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