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49937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1.37KB
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
②擦拭;
③对朋友辈的敬称
⑵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注】①好:
喜欢。
②慭慭:
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
【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
(1)经过,经历;
划(船);
巨大的样子;
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1)“阅”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经过,经历”;
“去”也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离开”。
(2)A项,然:
第一个解释为“这样”,第二个是形容词后缀,可解释为“……的样子”。
B项,为:
第一个是介词,解释为“被”;
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当作,作为”。
C项,以:
第一个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关系;
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认为”。
D项,之:
两个都是代词。
故选D。
(3)①句中“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②句中的“不胜”意思是“禁不住”。
(4)《河中石兽》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
庙里的和尚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揭示了主旨:
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黔之驴》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说明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所以两文所讲道理都有共同点,都启示人们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调查,弄清事物的本质。
⑴经过,经历;
离开;
⑵
D;
⑶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⑷【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
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
“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________
②求石兽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水边,河岸;
寻找;
不停止;
因为
(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D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干”:
水边,河岸。
“盖”:
因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棹”:
划着。
“曳”:
拖着。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
“臆断”:
主观判断。
“欤”:
吗。
(3)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4)因为讲学家是据理臆断,根据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断,而老河兵则是根据多年的观察。
勘测而得之的经验。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根据一点浅显的道理就做出判断,要根据实际做出勘察,调查再下结论。
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水边,河岸;
⑵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⑶D
⑷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进行仔细比对,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阅读《卖油翁》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
公亦以此自矜
徐以杓酌油沥之
B.尔:
尔安敢轻吾射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去:
睨之,久而不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自: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C
(2)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
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3)做事:
熟能生巧做人:
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1)A.凭借/用。
B.你/通“耳”,相当于“罢了”。
C.都是“离开”。
D.自己/由,从。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释:
放。
而:
承接关系,然后。
睨之:
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
去:
离开。
矢:
箭。
中:
正中目标。
但:
只,不过。
微:
微微,颔:
点头。
之:
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⑴C;
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
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⑶做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
”老翁说:
“(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卖油翁)于是说:
“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②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善哉!
”
(《炳烛夜读》)
【注】①炳烛:
点燃蜡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
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
(1)告诉,对……说;
向
(2)A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5)示例一:
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
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
告诉,对……说。
“于”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向”。
(2)A怎么。
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
C凭借/以……为由。
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
但,只,仅。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
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
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活到老,学到老。
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⑴①告诉,对……说;
②向。
⑵A
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⑷①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②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