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docx
- 文档编号:2104537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80.13KB
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docx
《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
聚焦丨疫情背景下房企投资策略
主题1:
疫情下房地产市场表现及市场趋势预判
主题2:
各区域房地产市场表现
一、面对本次疫情,房企普遍反应迅速,应对有效,措施有力
根据我们对于房企支援疫情防控举措看,房企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举措支持疫情防控,共同抗击疫情:
第一,捐款捐物。
疫情明确第一时间,房企就迅速为武汉捐款捐物,从抗击疫情的资金到紧缺的医疗用
品,房企为疫情严重的区域提供支援;
第二,在生产和服务中落实防疫抗疫工作,多地多企业关闭售楼处,避免人员集聚引起的疫情扩散。
同时,房企的物业公司也积极开展社区防疫的支持工作,疫情防控工作重点由防扩散到社区防控阶段,在防止疫情社区传播方面物业公司做出贡献;
第三,助力经济,安全有效地恢复生产和服务活动。
商业地产持有企业减免租户租金和房企推动网上售楼,都保证在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助力生产活动。
二、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判断
基本假设1:
本次疫情持续时间不会过长,对地产影响有限;
基本假设2:
政策相机;抉择,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过快出手;
基本假设3:
政策效果是有弹性有效果的。
任何研究都要在假设之下考虑确定因素与变量。
首先,我看看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市场表现以及我们对上市的基本判断。
其次,在加入了疫情这个变量之后,市场的走势如何。
第一,2020年有效供给偏低
一个城市的去化率在60%上下是比较正常的水平,如果像2017年80-90%的去化率是比较不正常的情况。
如果去年企业所在城市的去化率在30-40%,我对这个城市是比较悲观的。
我个人并不担心房企上半年的去化,而更担心其下半年的去化,原因在于房企大多在上半年补一部分货,上半年的去化率,要保证全年去化任务的完成。
如果在年末动用了各种营销方式还未去化的货值储备,在未来也很难再去化。
为什么当前对于去化这么悲观,原因在于2016-2018当时的压力没那么大,无论好去化难去化,最后全年都能去化掉,所以每年都是新增的货在卖。
但是到了2020年,2019年年底房企已经在非常努力去化的情况下都没有去化的项目,在2020年也会非常难卖。
因此房企营销团队背着非常大的包袱,未来难去化的项目目前还看不到能够逆势反弹的催化剂。
所以2020年有效货值的供给是不足的。
第二,需求是乏力的
首先,2019年总体来看是一个房住不炒的市场,所有的购房者其实都是一个类型的群体——刚需,几乎没有投资性需求参与,今年即使没有疫情影响,2020年的需求也是有一定挑战的。
如果一个市场没有投资性需求,或者说没有终极改善需求参与进来的话,那么这个市场的热度是不会起来的,房子都是买来住的,每个城市都会在一个常态成交量上浮动,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第三,企业被动去杠杆
2019年房地产企业受金融政策超强管控,进行被动去杠杆。
过去很多企业自我的去化周期,储备的货按前一年的销售,大概能卖到3.5年到4年,这个周期在过去看来是合理的。
但是去杠杆的背景下带来了负债和资产同降,资产端降低最多的是库存,最后压缩到企业层面就是库存。
只要有扩张,在去杠杆的背景下,一定压缩的是去化周期和库存,所以企业的去化周期要向2.5年的方向前进。
为什么过去两年年初都有小阳春,企业会在年初抢地,因为他们要用这一部分有效的货值,冲下半年的销售量。
所以很多房企即使明知上半年土地贵,下半年便宜,还是会在年初抢地。
这在2020年元旦之后土地市场也有相应的反应。
本次疫情对于市场供需、政策以及企业的影响:
1、供给:
先冰封后供应提速
短期之内,政府土地供应与企业供应冰封均处于冰封状态,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抗击疫情。
从不同能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不大,预计3月底4月初的土地供应可以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
二线城市预计全年供地质量会有所提升,因为本次疫情对城市经营的影响较大,政府还是会希望通过土地财政能够弥补一定的财政收入,并一定程度提升经济。
预计二线城市进入到供应的状态会更早,积极性会更高。
三四线城市供应相对平稳,2019年下半年拿地三四线城市土地的房企,可能会有经营上的压力。
企业的供应处于两难状态。
若不供,没有货;供的话,去化不好。
随着疫情的控制,不断恢复,4月中旬疫情得到控制的话,预计3月底4月初,企业的供应能逐渐恢复正常,同时,企业一般上半年货量都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决胜还看下半年。
两难境地下,倒逼企业去拿地。
同时,我们预计地价下降幅度会低于市场预期,空间不会太大。
2、需求:
封闭型三四线影响最大
一线城市的需求整体量是稳定的,需求可以实现季节性转移。
二线城市由于调控政策较严,需求相对疲弱,疫情加速了市场调整。
同时,二线城市弹性与空间均存在,且部分城市的价格已经进行了一轮调整。
二线城市需重点关注,企业可以在这个时间将不好的货可以促销的方式去化掉,借此把货值结构进行优化。
三四线尤其是封闭型三四线城市,是本次疫情影响最大的,因为每年春节都是封闭型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的高峰,通常能占比全年需求的1/4左右,而这次疫情在春节发生,对于这部分城市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外溢型三四线城市看后续政策与周边核心城市市场表现,资源型三四线城市受制于房住不炒。
3、政策:
相机抉择,放松是大概率事件
全年的销售金额来看,可能会呈现一个负增长的态势,但是下降的幅度应该不会太大,一线城市预计企稳;二线城市二三四季度可能会受到政策放松的影响,会有比较大的弹性;三四线可能受到的冲击还是会比较大,可能会下降5-6%。
总体上来看,一季度是房企比较艰难的一个时刻,而政策的放松应该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事件。
4、企业:
短期冰封,线上销售受阻
现在很多线上的售楼处推出,但是仍没有办法和传统的售楼处相比,目前来看线上售楼处的效果并不好;线上售楼处的模式,不匹配购房者的需求,目前大部分购房者都是自住的,原来很多购房者是投资性需求,可以不去看房,但是现在都是自住,所以客户还是要去实地看样板间,才会购房,因此短期来看,线上售楼处的模式很难替代传统的售楼处。
这也提示房企中长期注重线上售楼系统的闭环打造。
华东区域的覆盖省份和城市较多,包括一线城市上海和浙江、江苏、安徽,可按照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
第一,基本面(决定城市正常的消费情况);第二,前期的管控水平。
一、一线城市市场仍较为乐观
即便是疫情的解除,上海的整体供求会相对稳定。
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城市基本面较好;第二,管控力度较严;第三,城市治理能力较高。
这样就对投资、自住的吸引度比其他城市会高很多,因此,我们对上海的认知会相对比较乐观。
二、管控较严的二线城市敏感度高,若后期政策放宽,需求释放速度会快于前期管控较弱的城市
南京从2016年9月之后,属于管控较严的状态,尤其是对核心区域的限制包括住宅市场和土地市场。
在去年南京开始释放人才政策,城市成交出现明显的变化,意味着在此次疫情之后,市场需求积累对政策敏感度较高。
杭州治理水平较高,前期的各种管控也比较严,开发商前期属于高价位进入,对于后期市场预期也在高水平。
因此需要提示的是,后续供应或将集中入市。
在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已有土地成交,加之原有供货有所延迟。
我们看到这次杭州在面对疫情后的管理水平较高,可以体现出城市管控的严格程度,后续可关注疫情过后的恢复期,市场或将出现的供应释放,可能会出现去化率下降的情况,如将去年四季度的表现放在当前来看也是成立的。
合肥是区域内去年的一波修正,主要体现在城市做的地价和房价的联动,在慢慢修复前期土地市场的一些后遗症,市场成交也出现一定缓和。
在安徽省内,合肥的核心作用较强,只有合肥市场恢复之后,才能对周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三四线城市的差异比较大
安徽省内的三四线城市中,之前表现较好的皖北城市阜阳、亳州等城市,在省内人口基数大,前期成交量表现好,房企投资力度较大。
但疫情解除后或将面临几个冲击:
第一,基本面相对还行,但管控宽松带来政策敏感度低,需要关注政策释放的力度;第二,外出打工者较多,在传统返乡置业的全年销量占比可达15-25%,这就意味着,外出务工的收入情况将影响城市的置业水平。
浙江省内的三四线城市中,宁波、温州等城市基本面较好,但考虑到前期市场出现高热情况,后续需要关注与安徽三四线不太一样的地方,根据城市的轻工业等支柱性产业恢复程度,思考市场的需求变化出现在什么时间节点,外出务工较多的城市,市场需求在政策引导下会有超前消费的情况,而后续会出现需求大幅下滑,当生产线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需求将受到一定打击,需密切关注。
对于吸纳劳动力的城市,随着支付能力受到一定打击,后续购房需求或将暂时进入“防御”阶段,直至对经济和市场的预期转正。
我们相信在浙江、江苏、安徽的一些前期强管控的城市,疫情结束后,宽松政策会相继出现。
对二线城市而言,空间比较大,会在流量的释放、解决支付力、土地出让条件等方面进行双向减负(开发商和购房者),因此,需要评估对冲的作用如何。
另外,一旦消费后移,面对供应的挤压,流速快速下降,因此,我们建议,企业需要谨慎评估投资节点,以确保自身的现金流安全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更要谨慎一些。
重点分析三个城市群,广东(大湾区城市群)、福建(海西城市群)和广西。
第一:
大湾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过去一年中,大湾区城市群整体表现中规中矩,不如长三角城市群,但比京津冀(尤其是环京)要好很多。
从中长期时间来看,大湾区城市群总体上属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可以看到,广州、江门、肇庆等城市在去年均先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市场调整。
但是积极的信号是,大湾区城市群地方政府对于市场托底的力度明显强于其他城市群,也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看到大湾区多个城市政策放松,尤其是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政策宽松力度明显大于北京、上海。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市场调控的态度。
此轮疫情之后,不同的城市复苏的情况也会有所差异,本质是还是和城市基本面强相关,我们初步判断如下:
第一类:
市场韧性最好,市场强复苏城市
深圳、东莞:
新增供应有限,但需求支撑很强,即使在2019年其他城市都在调整时,这两个城市仍然展现积极的态势,尤其深圳更是一枝独秀,核心区域的刚需楼盘价格涨幅达到20-30%。
第二类:
市场基本比较面好,积极复苏的城市
珠海:
1)18年低迷,19年市场恢复;2)近两年港珠澳大桥等多种利好,尤其是大湾区一体化很明显在推动城市自我发展方向调整,持续看好;3)但是投资上需要注意,珠海市场周期性非常强,有点像厦门,城市环境好,容易受追捧,但也很容易追高拿地王
惠州:
1)政策一直很宽松,市场总体平稳,没有大起大落;2)连续4年成交量达到1500万方,城市长期库存水平持续好转;3)去年开始,惠州除了大湾区外溢需求,长三角、东北等北方城市的购房需求比例也明显上升
湛江:
由于城市特殊原因,土地供应很难放量,库存水平可控
第三类:
压力较大的城市,一般性复苏
广州:
供给量比较大,市场不会有太高预期
肇庆:
1)没有外溢需求支撑;2)前几年城市土地供给过量,仍需要时间消化;江门、茂名:
市场正处回落期,库存持续走高
第二,福建
相比全国来看,海西城市群和环京城市群,是过去两年市场最为低迷的两个城市群,但本质逻辑有所区别,环京城市群是需求压制导致,而海西城市群则是需求透支导致。
海西城市群部分城市已经经历近两年调整,此次疫情会让调整期提前结束。
第一类:
走出盘整后,预期复苏积极的城市
福州:
经历2017、2018年的地位调整后,2019年已经有所好转
厦门:
经历2018年的崩盘之后,2019年初开始已经率先走出盘整期,显示很积极的势头;在2020年宽松环境之下,还是积极可期
泉州:
内生动力比较强的城市;土地市场一直比较火,各家企业持续看好
第二类:
其他三四线城市,中规中矩
典型如漳州,市场在16-17年投资较多,在基本面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疫情 背景 下房 投资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