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题库2概念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39421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56.68KB
宏观经济学题库2概念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题库2概念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题库2概念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消费物价指数,反映生活消费物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根据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编制而成。
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即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
②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
③国民经济平减指数,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考察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月)通货膨胀率,可根据相应时期的物价指数用几何平均法计算。
5.通货膨胀补贴
通货膨胀补贴指通货膨胀给债务人所带来的好处。
在一般情况下,贷款利率是按名义利率确定的,由于制度上的不灵活性,贷款合同一旦确定,利率就很少变动。
当经济中发生了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债务人仍按原来规定的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这样,实际利率会下降,所偿还的本金的实际价值也会减少。
因此,通货膨胀就会引起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收入再分配。
这就是说,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对债务人的补贴。
在长期贷款中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则是实行周期地按短期利率来调整长期利率的浮动利率贷款制度。
6.核心通货膨胀
核心通货膨胀指经济主体在其行动决策中有关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期,又称预期通货膨胀。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还使用另外一些名称,如惯性通货膨胀、基础通货膨胀。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
滞胀"
的局面,单从传统的总需求或总供给因素已不能解释当时的通货膨胀,由此提出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试图作为有别于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的对通货膨胀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的第三个因素。
4.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
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13-5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
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
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图13-5菲利普斯曲线
5.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
适应性预期是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
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
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
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6.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可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
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时,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
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
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7.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
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8.牺牲率(sacrificeratio)
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
由菲利普斯曲线得知,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取舍关系,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高失业;
又由奥肯定理得知,失业增加,产出减少,也即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
牺牲率就是用来衡量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
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理解这种承诺,并相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那么降低通货膨胀不必经历一个高失业、低产出的时期,牺牲率是可以为零的。
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
通货膨胀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
3.债务—通货紧缩理论(debt-deflationtheory)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抑制作用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务人变的更加贫穷。
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物价下降不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但实际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支出倾向是不同的,该理论假设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
因此,物价下降的净效应是支出的减少、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以及国民收入的减少。
4.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
20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滥发货币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往往是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因此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最终还要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改变。
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货币丧失储藏价值功能,而且至少部分丧失交换媒介的职能,公众尽管不可能完全放弃正在迅速贬值的货币,但要进行代价高昂的努力,以减少货币持有量。
恶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代表人物P·
卡甘认为,在恶性通货膨胀时,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反比地依赖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均衡通货膨胀率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而不一定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使通货膨胀率上升。
21.鞋底成本(shoeleathercosts)
鞋底成本,也称“皮鞋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例如,他们会一周两次各取50美元,而不是一周一次取100美元。
这种来自减少货币持有量的不方便就是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因为更经常地去银行使皮鞋磨损得更快。
24.菜单成本(menucosts)
菜单成本是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它用来衡量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频繁变动物价的成本。
它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刚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8.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
该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因为GDP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7.通货膨胀率(inflationrate)
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总水平同基期物价总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一般采用以下三种物价指数:
①消费物价指数。
反映生活消费物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根据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编制而成。
②批发物价指数。
是反映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
③国民经济平减指数。
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5.通货紧缩(deflation)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显著的下降。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
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
1.惯性通货膨胀(浙江大学2003年研)
惯性通货膨胀指一种用通货膨胀本身的惯性来解释通货膨胀得以持续的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而存在下去。
这是由于工人与厂商关心相对工资与价格水平,他们要根据过去的价格与工资水平,以及别人确定的价格与工资水平来确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
这样,谁也不肯降低自己的工资与价格,从而使得已形成的通货膨胀难以消除,作为一种惯性而存在下去。
这种由于惯性而存在的通货膨胀就是惯性通货膨胀。
这种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提出的。
它与预期的通货膨胀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与适应性预期相关的。
但预期的通货膨胀更加强调了预期对未来的积极作用,而惯性通货膨胀强调了过去的通货膨胀对现在的影响,即被动的作用。
2.通货膨胀(中南财大2004研;
东北财大2002研)
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商品和劳务”不包括金融资产;
(2)货币价格指用货币表示的价格,而非用其他商品表示;
(3)价格总水平,而不是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
(4)持续上涨,表现为一种趋势。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通货膨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可以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它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3)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3.费雪效应(人大2004研)
费雪效应指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所阐述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实际利率是买卖双方都没有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时债券市场的利率。
市场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它包括实际利率和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两个部分。
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时,市场利率就会因为包括了通货膨胀预期而高于实际利率,只有金融资产的名义利率高到能够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才会愿意购买和持有它。
从国际范围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等汇率理论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间的名义利率就有差异,引起套利交易,套利则会把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拉平,使汇率趋于稳定。
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要贬值,这个国家要想阻止资本外逃和吸引外资,就必须提高名义利率,其提高的幅度应足以抵消汇率下跌造成的投资的损失,投资者才愿意购买并持有这个国家的金融资产。
费雪效应使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等于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之差。
4.货币幻觉(财政部2004研;
北大1998研;
武汉大学2001研;
华中科技2003研;
上海大学2002研)
货币幻觉亦称为货币“错觉”,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极易陷入货币幻觉,即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
当物价与工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他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看成是实际工资的增加。
短期内,货币幻觉对消费也有影响。
假定实际工资不变,货币工资与物价等比例上升,工人较强烈感到的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
反之,当货币工资与物价等比例下跌时,使实际消费水平下降。
货币幻觉对投资也有影响,当利率下降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幅度时,投资者可能因为名义利率下降,而大量借入资本投资。
相反,投资者会减少投资。
此外,个人所得税体制也会产生货币幻觉效果。
因为税率和纳税都是以货币收入为依据的,如果货币收入和物价都下跌而实际收入不变,纳税人所属的纳税等级会相应降低,他们的实际税收负担也会下降。
货币幻觉只能在通货膨胀的一定幅度内出现,当通货膨胀普遍化和加速后就不复存在。
5.供给性通货膨胀(南京大学2003研)
供给性通货膨胀即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
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
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6.滞涨与通货紧缩(上海大学2000研)
滞胀指的是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
滞胀最初出现于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
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下降。
7.紧缩缺口(武汉大学2002研;
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
紧缩缺口是与“膨胀性缺口”相对而言,又称“通货紧缩缺口”。
指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存在通货紧缩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非意愿存货增加,厂商缩减现有生产水平,降低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引起失业,最终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总需求总供给的均衡。
所以,通货紧缩缺口意味着经济面临衰退的压力,资源闲置,收入下降。
需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用政策鼓励私人投资,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8.消费价格指数(武汉大学2002研)
消费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CPI=
×
100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在美国,该指数由劳工部的劳工统计局按月计算并发表,主要用以反映美国中等收入城市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变化情况,其范围包括从食品到汽车、房租、理发等大约3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但不包括那些主要由郊区和乡村家庭购买的,或者由低收入家庭或高收入家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9.通货膨胀税(华南师大2004研)
通货膨胀税指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而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
式中,T为通货膨胀税,M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
为通货膨胀率,
为每一单位货币所丧失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
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
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为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
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10.通货紧缩(华南师大2004研)
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题库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