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道路设计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3929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26KB
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道路设计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
《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道路设计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道路设计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最大纵坡:
3.0%,最小纵坡:
0.224%
7、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轴载BZZ-100
8、地震抗震设防等级按七度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9、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
不小于35MPa
(二)设计规范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CJJ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CJJ75-97)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现行的国家及行业其它相关规范、标准和法规。
三、工程概况
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位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南片区,由我院设计的紫阳路(原规划G310国道-摩云路)南延伸至G209国道而成,为南北走向的Ⅰ级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55米,设计为三幅路形式。
紫阳路全线贯通后,将成为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南北向联系的重要通道。
本次工程设计北起摩云路,南至G209国道,沿线与周公路、规划纬二路、园通路、规划纬四路、纬六路(紫阳南路)、规划纬九路(现状为电厂路)、华阳路,规划纬十路平面相交,道路全长4399.525米,其中摩云路、周公路、园通路、华阳路施工图已设计,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道路,纬六路(紫阳南路)为已实施道路,电厂路和G209国道为现状路。
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给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和绿化工程等,本工程为道路工程。
道路沿线经过李家寨村、大王乡、偏沟村、南曲村、三门峡华阳电厂及其生活区,沿线主要为村庄、农田、果园,其中道路沿线需穿越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华阳电厂铁路专用线,道路沿线现状位置有一7米宽左右铁路箱涵,该处道路路线与现状铁路箱涵平行,拟将现有铁路箱涵作为紫阳路东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需破除现有箱涵,可充分利用现状箱涵,机动车道箱涵及西侧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箱涵在现状箱涵西侧实施,具体形式为四孔箱涵,该处断面形式为47m=8m(现状涵洞: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2.5m(隔离带:
以实际测量壁厚为准)+12.75m(机动车道)+1.0m(隔离带)+12.75m(机动车道)+2m(隔离带)+8m(人行道和非机动车)。
本次下穿铁路箱涵未包含在道路设计范围之内,下穿铁路箱涵设计单位需以该断面形式与紫阳路进行衔接。
四、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一)场地地形、地貌
拟修建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位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中部。
地貌单元主要隶属黄河右岸冲积二级阶地。
高程在335.706~404.559m之间。
(二)地层及地基土分层描述
依据本次岩土工程勘探获取的资料,在勘探揭露深度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种植土、(Q4a1)低液限黏土。
根据勘察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从上至下由新到老共划为3个工程地质层。
第①层(Q4ml):
种填土;
以黄褐色为主;
松散;
稍湿;
以粉土回填为主,包含有植物根系和腐殖质;
该层土受人工扰动,不均匀。
层厚0.50~0.60m。
该层分布于地表。
第②层(Q4a1):
低液限黏土;
黄褐色;
稍密;
稍湿~湿;
偶见蜗牛壳和钙质条纹,土质较均匀。
揭露层底深度3.00~5.00m,揭露层厚2.40~4.50m(该层局部未揭穿)。
第③层(Q4a1):
偶见蜗牛壳和钙质条纹,土质均匀,土质较均匀。
揭露层底深度5.00~8.50m,揭露层厚1.10~4.20m(该层未揭穿)。
(三)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依据我院已掌握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高程约305.0m(水位埋深约30.0~60.0m),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类型,本次设计和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本工程的影响。
(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由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查得,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根据邻近场地资料,本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勘察揭露深度内各层地基土均处于非饱和状态,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场地不具地震液化可能性,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对建(构)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五)场地稳定性和路基均匀性评价
拟建道路位于构造盆地内,区内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系沉积物,场区附近无明显活动断裂通过,亦未发现地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属稳定场地,适宜道路建设。
本道路主要持力层第②层低液限黏土的层面起伏坡度大,综合判定拟建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路基为不均匀地基。
(六)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不利埋藏物
紫阳路(摩云路~G209国道)勘察期间,发现有黄土冲沟和铁路横穿设计道路。
在桩号K0+090~K0+300、K0+320~K0+560路段黄土冲沟区域,发现大量窑洞存在,设计和施工时应将其拆除并回填压(夯)实。
桩号K1+980~K2+070路段需设计箱涵穿越铁路,建议进行专项的论证和勘察设计。
未发现其它空洞、暗滨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不利埋藏物。
(七)各层土承载特征值及压缩性评价
根据野外描述、室内土工试验等资料,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及《岩土工程手册》有关规定,结合邻近场地建筑经验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评价第②层低液限黏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110kPa,压缩系数a0.1-0.2=0.358MPa-1,压缩模量Es0.1-0.2=6.78MPa,具中压缩性;
第③层低液限黏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压缩系数a0.1-0.2=0.253MPa-1,压缩模量Es0.1-0.2=9.02MPa,具中压缩性。
(八)地基土湿陷性评价
根据该区域岩土工程地质资料,本场地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性土体埋深20.0~25.0m,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自重~Ⅲ级(严重)自重。
设计和施工时应做好防水措施,以防止路基受水浸泡造成不均匀沉降。
五、道路工程设计
(一)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紫阳路北起摩云路,南至G209国道,以《三门峡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经优化调整后确定新的道路线形位置及走向,道路全长4399.525m,红线宽度55m。
道路沿线经过李家寨村、大王乡、偏沟村、南曲村、三门峡华阳电厂及其生活区,沿线主要为村庄、农田、果园,部分路段存在黄土冲沟,沿线部分民房及窑洞需要拆除,道路主要以直线线型为主,在K2+580.177处设计平曲线一处,根据道路等级和现状地形,设计曲线半径R=1000。
道路在桩号K1+982.492-K2+068.616处与华阳电厂铁路专用线相交,该处需设计箱涵穿越铁路(同时利用7米宽现状箱涵),下穿铁路箱涵进行专项的论证和勘察设计才可实施。
紫阳路与相交主、次干道路口以压缩两侧绿化带的方式来进行拓宽渠化设计。
此次设计对单位出入口未予考虑,施工时若需增设,可由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协商解决。
(二)纵断面设计
紫阳路沿线区域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69米左右,道路跨越村庄、农田、铁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是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减小道路填挖方,同时考虑道路两侧用地的开发,根据道路规划,结合现状道路情况和道路路面排水要求,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
纵断面设计主要依据为《三门峡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竖向规划高程;
摩云路、周公路、园通路和华阳路施工图中与紫阳路相交处的高程;
纬六路、电厂路和G209国道等现状路路面高程;
华阳电厂铁路专用线现状箱涵及相交处轨顶高程;
满足道路下穿华阳电厂及附近区域高压电力线的净空要求;
结合场地现状地形以及填挖方平衡的要求。
全线道路最大纵坡3.0%,最小纵坡0.224%,施工时应注意与现状道路的顺接,保证道路路面平顺。
(三)横断面设计
紫阳路道路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红线宽55m。
标准横断面为55m=5.5m(人行道)+6m(非机动车道)+4.5m(绿化带)+23m(机动车道)+4.5m(绿化带)+6m(非机动车道)+5.5m(人行道)。
K1+982.492-K2+068.616处下穿华阳电厂铁路箱涵断面形式为47m=8m(现状涵洞:
K1+952.492-K1+982.492和K2+068.616-K2+098.616处铁路箱涵前后过渡段典型横断面形式为55m=5.5m(人行道)+6m(非机动车道)+3.25m(绿化带)+11.75m(机动车道)+2m(中央分隔带)+11.75m(机动车道)+3.25m(绿化带)+6m(非机动车道)+5.5m(人行道)。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横坡度为1.5%,机动车道采用直线接抛物线形式路拱,交叉口渠化段路面拓宽时将直线段路拱横坡(i=1.5%)向外顺延。
箱涵及其过渡段车行道采用坡度1.5%的直线型路拱横坡。
人行道采用坡向路中央的单向直线横坡,坡度为1.5%。
(四)路面结构设计
在满足该地区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分布情况,结合三门峡地区路面设计经验及施工要求,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1、机动车道结构层从上到下依次为:
4cm厚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C、8cm厚粗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25C、0.6cm乳化沥青透层及粘层油(不计厚度)、37cm厚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水泥:
粉煤灰:
碎石=3.5:
12:
84.5,分两层摊铺)、20cm厚二灰土(石灰:
土=10:
30:
60),总厚度为69cm。
绿化隔离带与两侧车行道交界处位置设置12%石灰稳定土防渗墙,上宽75cm,下宽50cm,分别高120cm、92cm,绿化带位置用35cm石灰稳定土(分两层铺筑)封底。
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
5cm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C、乳化沥青下封层(不计厚度)、18cm厚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3.5:
84.5)、20cm厚二灰土(石灰:
60),。
3、人行道结构设计:
6cm厚环保人行道砖、2cm厚M7.5水泥砂浆、20cm厚二灰土(石灰:
60)。
如业主对公交站台及交通岛道板铺装部分无特殊要求,其结构采用人行道铺装结构。
4、水泥粉煤灰碎石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2.5Mpa,压实度应达到98%以上;
二灰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0.6Mpa,压实度应达到96%以上。
混合料需采用拌和机拌和。
基层和底基层材料中水泥采用优质硅酸盐水泥;
石灰质量等级宜高于Ⅲ级,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3.2.13石灰技术指标要求;
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质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应大于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
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中碎石采用厂拌级配碎石,集料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集料级配范围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中表6.1.9的要求。
二灰稳定土用作底基层时,土中碎石、砾石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
5、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等级,根据相关资料取一个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2×
107。
结构层设计参数表如下:
机动车道路面设计弯沉Ld=23.0(1/100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92(1/100mm)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7天抗压强度:
≥2.5Mpa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
≥98%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底基层7天抗压强度:
≥0.6Mpa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基层压实度:
≥96%
沥青混合料稳定度:
≥8KN
沥青混合料流值:
1.5-4mm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3%-6%
沥青混合料饱和度:
65%-75%
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试验方法T0719):
≥1000次/mm
沥青混合料渗水系数(试验方法T0730):
≤120mL/min
沥青浸水马歇尔试验(48h)残留稳定度(试验方法T0709):
≥80%
沥青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试验方法T0729):
≥75%
6、人行道平整度要求达到5mm(3m直尺)。
7、侧石的线性直顺度要求达到≤10mm(20m线)。
8、路面的平整度要求≤1.5mm(用测平仪检测标准差σ值)。
9、路面抗滑标准为:
竣工验收时的摆式仪测定值F0≥47,构造深度TD:
0.40-0.60mm,石料磨光值PSV≥38。
(五)路基设计
本工程路基挖方边坡坡率设计为1:
0.75,填方边坡为1:
1.5;
填方边坡高度超过8m时,8m处设2m护坡道,8m以下采用1:
1.75。
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土需分层夯实至路槽,填方路段路槽下0~80cm的压实度为96%,80~150cm的压实度为94%,150cm以下的压实度为93%;
挖方及零填方路槽下0~30cm为96%,非机动车道土基压实度度不得小于94%;
人行道土基压度不得小于93%;
管道沟槽回填土的要求与以上相同。
路基填土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角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路床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草皮、树根、生活垃圾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施工时对于路基范围内的耕植土以及其他不良土质等表层土质应予以清除,清表平均深度30cm,对于清除的草皮、树根和生活垃圾等杂物不得作为路基填土。
破除旧路面、房基、建筑垃圾要求清至路床。
路基范围内的腐植土、树根、草皮以及生活垃圾要清除至原状土。
填方路段路基施工时一般路段应将第①层种植土清除,以第②层低液限粉土为土基,
施工时应做好防水措施,以防止路基受水浸泡造成不均匀沉降。
对于II级以上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湿陷等级、湿陷土层厚度及层位分布,地基处理采用强夯措施来消除黄土层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
强夯处理所用夯锤重100kN,采用的夯锤锤头直径为4m,静压约8.0KPa,强夯处理范围覆盖该路段整个路基处理区域,分为3遍进行强夯,主夯和副夯的夯锤落距取12m,即单击夯实能取1200kN•m,满夯的单击夯击能取800kN•m,每点6击,第一遍主夯按4m•4m间距方格网状布点,第二遍副夯布置于主夯点位中间按插梅花布点,最后一遍满夯,要求半径压半径,同时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对于填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外5m之间的范围;
对于挖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边沟外缘之间的范围。
根据河南省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报告,由于路基表层含水量过大,无法进行正常的碾压施工,道路全路段除K0+090-K0+300.598、K0+320-K0+560为黄土冲沟区域(最大填方深度15.228m),其余路段均为挖方及低填方段。
根据三门峡市当地实践经验和我院多年设计经验,对紫阳路沿线路基进行处理,对含水量较大的路段可采用掺加二灰(石灰10%、粉煤灰20%)处理40cm,特别严重地段换填60cm。
工程沿线水池、沟渠等软土分布地段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先抽水清淤,清除至原状土,再采用浅层处理,铺设50cm碎石,然后用10%灰土土回填30cm,其上填筑路基。
强夯应在对路基土处理之后进行。
对于填方较大的黄土冲沟区域(桩号K0+090-K0+300.598、K0+320-K0+560填方深度5.246m-15.228m),按照一般填方路段清表后掺加二灰(石灰10%、粉煤灰20%)处理40cm,处理之后先强夯,然后再进行堆载预压。
当路堤填筑高度超过8m之后,每填筑一层进行一次沉降和稳定性观测,其控制标准为:
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m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5mm,如超过此限值,应立即停止铺筑并采取处理措施,待路堤恢复稳定后,方可进行填筑。
路堤填筑高度达到12米后,在路基顶面堆载2m高砂袋进行预压,预压周期暂定6个月,同时进行沉降观测,当路堤中心的月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的观测值小于8mm时,即可进行卸载并铺筑路面底基层和基层。
之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当路堤中心的月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的观测值小于5mm时,即可铺筑沥青面层。
在此路段起终点设置指示标志,待通车运行两年后,根据路面实际沉降量加铺沥青面层。
为减小高填方段路基不均匀沉降,结合当地条件,本次设计采用部分填筑粉煤灰进行回填处理,粉煤灰要求采用硅铝型低钙粉煤灰,烧失量不大于12%,粉煤灰路堤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要求每层压实度不低于90%。
粉煤灰路堤路床下50cm应设置土质封顶层,亦可以与路面结构层相结合,采用石灰土、二灰土等路面底基层材料作封顶层。
粉煤灰路堤施工时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和《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相关要求执行。
路堤填筑时,应从最低处分层填筑逐层压实;
当原地面横向坡度在1:
10~1:
5时,应先翻松表层土再进行填土;
原地面横向坡度陡于1:
5时应做成台阶形,每级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顶面应向内倾斜。
原地面纵向坡度大于12%的地段,可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并设置台阶。
若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则先填地段应按1:
1坡度分层留台阶;
若两个地段同时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
在路基边缘不易压实路段,路堤宽度可超填0.5m宽,压实并达到要求标高后,一次刷坡成型。
黄土路段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防排水,避免施工场地排水不畅或浸水。
路基范围内的陷穴、水井、洞穴用卵、砾石回填夯实;
注意红线外5米范围内平整夯实洼地及陷穴处理,同时注意对路基范围内的陷穴进行处理,挖方边坡坡顶上的裂缝和积水洼地,应填平夯实,防止雨水下渗;
对填方路基应做好坡脚处的排水工程,并填平夯实积水洼地。
路基边坡防护措施可根据土质及道路两侧开发情况处理。
对于道路两侧暂不开发的填方路堤段,边坡高度小于3m的采用草皮护坡,边坡高度大于3m小于5米的采用方格网截水骨架护坡;
边坡高度大于5米时,采用拱形骨架植物护坡,填方边坡高度超过8m时,8m处设2m护坡道,8m以下边坡坡率采用1:
具体详见施工图纸部分。
路基挖方边坡采用不考虑绿化的自由放坡的形式,湿陷性黄土挖方边坡采用1:
0.75的坡率,对于近期两侧不开发建设的挖方路堑段,在道路两侧坡脚和坡顶外5m处分别设置边沟和截水沟。
为确保设计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应在路基施工前修筑路基处理试验段进行试夯工作,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并指导路基施工,获取相关施工参数并满足相应规范指标后,方可大面积实施。
遇其它不良地基,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协商解决。
(六)道路材料和施工要求
由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和施工对工艺、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对施工队伍的资质、素质、业绩、信誉都要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施工产品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1、基层顶面、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既有结构和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筑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层连接面应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PC-3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45L/m2,应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时要求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喷洒要求均匀,边角处要求人工均匀涂刷。
2、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必须在碾压成型后即喷洒透层油,透层油透入深度不小于0.5cm,透层油采用PC-2乳化沥青,用量为1.4L/m2,气温低于10度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然后用石料(粒径0.5-1cm)用量宜6m3/1000m2撒布,代替下封层。
3、沥青
沥青选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不低于4级。
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2.1-2的要求。
透层、粘层沥青均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7.1-2的要求执行。
4、集料
a.粗集料
粗集料必须使用坚韧的、粗糙的、有棱角的优质石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中的扁平颗粒含量,所使用的粒石不允许用颚板式轧石机破碎,需用锤击式或锥式碎石机破碎。
粗集料石料磨光值要求大于38,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并注意严格控制集料级配和清洁度。
粗集料质量技术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8.2相关技术要求。
b.细集料
细集料在整个集料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为提供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应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嵌挤性能。
建议采用机制砂,或者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使用,且机制砂的含量应大于天然砂,天然砂含量不大于20%。
细集料应具有一定的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颗粒级配和质量要求应符合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9.2相关技术要求。
c.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相关技术要求。
5、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集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普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及检验指标详见规范规定及要求。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成型及开放交通相关要求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紫阳 路摩云路 G209 国道 道路 设计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