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3884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6.71KB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
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
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分析】
(1)C项,“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C。
(2)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
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②视听结合。
③衬托。
④拟人。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
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2)
【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
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
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
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
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2)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
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
结构上承上启下。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
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
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⑵①情感表达: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中,颔联写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
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
刘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
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2)不同:
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1)C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⑵不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①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
黎錞,四川人。
②胶西:
诸城。
③瓦屋、峨眉:
四川山名。
④六一:
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
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这两句对比鲜明。
(1)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
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故选C项。
(2)“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