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3818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79KB
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一文档格式.docx
《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一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毛首鞭形线虫10
四、蠕形住肠线虫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20
口线虫
六、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20
虫(丝虫)
七、旋毛形线虫
八、其他线虫
1.通过板图及挂图演示主
要线虫的形态、生活史。
2.由生活史引出致病性。
3.由形态及生活史引出其
实验诊断。
4.比较几种线虫。
第二节猪巨吻棘头虫自学。
电教:
蛔虫15
小结:
1.简述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生活史、致病4
性及主要检查方法。
2.如何来检查钩虫卵及蛲虫卵?
布置作业与预习1
作业:
简述钩虫、蛲虫、鞭虫、丝虫生活史、致病性及检查方法。
预习:
第三节吸虫
课后分析
第十六章医学蠕虫
一、概述
二、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形状:
长圆柱状,似蚯蚓。
体色:
粉红色/微黄色,死后灰白色。
体表:
有横纹、侧线。
体型及大小:
雌虫20~35cm,尾端尖直。
雄虫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卷曲。
内部结构:
由简单的消化系统,其前部顶端有三叉形口裂,周围有三个唇瓣呈“品”字排列,此外内部还有发达的生殖系统。
2.虫卵
(1)受精卵及脱蛋白质膜的受精卵
注意:
脱蛋白质膜的蛔虫受精卵易于钩虫卵混淆。
(2)未受精卵及脱蛋白质膜的未受精卵
(3)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区别
鉴别点
受精卵
未受精卵
形状
宽椭圆形
长椭圆形
卵壳
厚
薄
蛋白质膜
卵内容物
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间隙
充满屈光颗粒
(二)生活史
1.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2.虫卵排出方式:
随粪便排出。
3.虫卵的发育:
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的环境中。
4.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5.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
6.幼虫在机体的移行途径:
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入血→肝→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三)致病性
1.幼虫的致病
(1)机械性损伤:
幼虫在肺内移行时导致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和许多小出血点。
(2)化学性损伤:
幼虫蜕皮液、代谢产物、虫体分解产物引起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聚集。
2.成虫的致病
(1)掠夺营养:
成虫在小肠内以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
(2)损伤肠粘膜:
成虫唇齿的机械刺激及代谢产物损伤肠粘膜,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3)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蛔虫症,此外还可引起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
(四)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可检出虫卵,三片检出率可达95%。
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的检出率更高。
粪便或其他器官中发现虫体,可按特征进行鉴别。
积极治疗患者、减少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三、毛首鞭形线虫
成虫
虫体前3/5细如毛发,后部较粗,外形似马鞭。
大小:
雄虫长30~45mm,雌虫长35~50mm。
虫卵
纺锤形。
50~54×
22~23um。
颜色:
黄褐色。
结构:
卵壳较厚,外有蛋白质膜,虫卵两端各有1透明拴,内含1个卵细胞。
生活史
盲肠。
土壤。
6.幼虫在体内的移行:
简单。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
雌虫长8~13×
0.3~0.5mm,雄虫长2~5×
0.1~0.2mm。
由头翼和咽管球。
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侧略突出形似柿核状。
50~60×
20~30um。
无色透明。
卵壳厚,卵内由1蝌蚪期蚴。
盲肠附近。
雌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子于肛门周围。
条件为高温高湿,氧气充足。
5、传播途径:
体外自身感染、经口感染、吸入感染、逆行感染(少见)。
1.蛲虫病:
肛门周围皮炎、消化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症状。
2.异位寄生相应疾病:
阑尾炎、阴道炎、子宫炎。
1.虫卵的检查:
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或棉签拭子。
2.成虫的检查:
粪便中或夜间在肛门周围检获雌虫可确诊。
3.防治:
加强卫生宣教,积极治疗病人。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虫体细长,略弯曲。
体长1cm左右。
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体形: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呈C形,美洲板口线虫呈S形。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腹侧面有1对钩齿,美洲板口线虫口囊腹侧面有1对板齿。
椭圆形。
56~76×
36~40um。
由内向外三层。
卵壳薄,与卵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
卵细胞通常4~8个。
小肠上段。
发育环境的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
丝状蚴(向温性)
经皮肤粘膜。
皮下→血管或淋巴管→肺部微血管→肺泡→咽部→胃→小肠。
1.幼虫的致病性:
钩蚴性皮炎、钩蚴性肺炎。
2.成虫的致病性:
钩虫病。
(1)缺铁性贫血:
最突出。
(2)消化功能紊乱
(3)异嗜症
(4)继发症状:
儿童发育障碍、妇女病经、流产。
粪便检查虫卵:
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加强粪便管理,积极治疗患者,进行一般性的防护以预防感染。
六、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两种丝虫的成虫外形及内部结构相似。
细长如丝状,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弯曲,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2~3圈。
光滑。
班氏丝虫雌虫58.5~105×
0.2~0.3mm,雄虫28.2~42×
0.1~0.15mm。
马来丝虫雌虫40~69×
0.12~0.22mm,雄虫13.5~28×
0.07~0.11mm。
2.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um)
244~296×
5.3~7.0
177~230×
5~6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
弯曲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长:
宽)
较短(1:
1或1:
2)
较长(2:
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形态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两个尾核,前后排列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
浅、深部淋巴系统。
2.微丝蚴的产生及活动规律
(1)位于淋巴系统的雌雄虫交配后,经过卵胎生生产出尾丝蚴。
(2)微丝蚴很快进入血循环。
(3)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马来微丝蚴:
8pm~4Am,班氏微丝蚴:
10Pm~2Am.
(4)意义: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采血多在9Pm以后。
3.微丝蚴的发育
(1)发育的场所:
蚊体内。
(2)发育过程:
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丝状蚴。
5.传播媒介:
蚊。
.
6.终宿主:
人;
中间宿主:
1.急性超敏反应及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精索炎等。
2.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1)象皮肿:
淋巴液刺激皮下组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引起,
(2)睾丸鞘膜积液:
班氏丝虫引起。
(3)乳糜尿:
腹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阻塞后引起进见于班氏丝虫。
1.新鲜血片法:
取血1~2滴。
可供教学和群众的预防宣传,不适于普查和虫种的鉴别。
2.厚血片法:
采3大滴血。
检出率高,适应于人群众普查。
3.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4.防治.普查普治、防蚊灭蚊、进行监测。
七、旋毛形线虫
成虫寄生部位:
感染阶段:
成熟囊包蚴。
传播途径:
口。
八、其他线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一 第十六 医学 蠕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