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学家一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38148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83KB
德国心理学家一览Word格式.docx
《德国心理学家一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心理学家一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
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渗入他的人格之中。
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
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风格;
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
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
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
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周。
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
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
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自卑感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
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
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
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
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
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主要著作:
论神经症性格:
1914,1974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
1917
理解人类本性:
1918,195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1919,1971
生活的科学:
1927,1969,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
1932,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
神经症问题:
1932,1964
K.亚伯拉罕
卡尔·
亚伯拉罕[KarlAbraham1877.05.03-1925.12.25],德国精神病学家。
出生于德国布里曼,逝于德国柏林。
他求学于弗赖堡大学,并在那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4-1907年间,亚伯拉罕赴苏黎世布尔格霍尔茨诊所任著名学者J.布洛伊尔的助手。
在这期间他与C.荣格相识,并接触了S.弗洛伊德的著作。
1907年,他赴奥地利维也纳与弗洛伊德结交,成为他的学生。
回国后供职于柏林市立精神病医院,在那儿工作了7年后,进入柏林私立精神病院。
1910年,当还在柏林市立精神病院工作时,他不顾同行们的反对,创立了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并亲自担任会长,一直到逝世。
该精神分析学会为扩大弗洛伊德
的影响曾起过巨大作用。
亚伯拉罕是弗洛伊德学派的圈内人物,是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O.琼斯在为弗洛伊德写传记时称,“亚伯拉罕在这一具有坚定性、常识、敏锐性和完全的自我控制等特制的团体里是一个最正规的成员”。
亚伯拉罕的医疗实践使他对精神病特别是精神病的发生感兴趣,并为此对精神病分析理论作出过许多贡献。
他赞成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和心理性发展的阶段划分,认为生物因素决定着里比多发展的特殊序列,患者的人格可以用心理性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固恋”来解释。
他对早发性痴呆和抑郁性燥狂这两种心理障碍颇有研究,并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可以用心理动力学理论来解释,另一种类型基本上是生动性的,无法用心理学来解释。
亚伯拉罕的学生很多,其中后来成名的有H.多伊奇、T.顿克、M.克莱因和M.博伟等人。
亚伯拉罕关于事物关系的思想促成克莱因和博伟等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
亚伯拉罕的文集有好几卷,在他去世后出版。
N.K.阿赫
纳齐斯·
阿赫[NarzissKasperAch1871.10.29-1946.07.25],)德国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埃默肖森,逝于德国慕尼黑。
他在符茨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供职于哥廷根大学。
和柯尼斯堡大学一段时期,后回符茨堡大学。
他曾任C.斯顿夫的助手,并协助G.E.缪勒、O.屈尔佩和H.J.瓦特等人的研究工作。
作为符茨堡学派的一个杰出成员,阿赫主要研究动作和思想。
他曾利用希普记时器,证明了自人差方程式以来的许多反应时实验。
由于他的研究,使人们明白思想问题和动作问题基本上一致,两这都以某一特殊的目的为诱因,而心理物理的历程一旦为该目的所激发,边能自行趋向和达到那个目的。
在阿赫看来,这就如同看见一个刺激字说出一个同韵字,在心理学上,无异于看见一个指定的字母而按压一个指定的手指。
阿赫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三个基本概念上,并因此而著名。
这三个基本概念是:
系统的实验内省。
这一术语,后为符茨堡学派的口号。
“系统的”这一形容词意旨分段,也即将内省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内省前期,指实际刺激前的告戒信号;
内省中期,指适当的刺激及其结果;
内省后期,指内省发生或反映的时期。
阿赫借用瓦特的实验方法,要求被试用几百个词描写出他的意识活动,即把意识经验变为文字。
同时,要求被试先限于内省前期,次限于内省中期,最后限于内省后期,借此对被试的内省过程或系统有个比较确切的说明。
这便是“系统的”一词由来。
“实验”一词意
指记时器或其他装置,主要是运用希普记时器这样的装置。
阿赫的意思是说,要了解系统的内省或内省的阶段,必须依靠严密的科学技术。
决定趋势。
意指被试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阿赫把这种无意识影响称做“预备中的一个因素”,他会促进被试的联想趋势,所以叫做“决定趋势”。
例如,给被试一张纸,上面印有5和2两个数字,5在上2在下,让被试联想。
如果被试联想到加法,便会说出7这个联想结果;
如果联想到乘法,便会说出10这个联想结果;
如果联想到减法,便会说出3这个联想结果,等等。
但是,如果在内省前期,即在呈示这两个数字之前,主试和被试在闲聊中偶尔谈到与加法有关的内容,再被试在内省中期便倾向于把两数之和作为最初的反应。
这个有效的先决概念便是决定趋势,因为他决定被试联想的趋势。
阿赫认为,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支持无意象思维的概念,即被试在交谈中没有特殊的心理表象,而是无意识的影响。
觉知。
意指一种无意象的、感觉模糊的、不易捉摸的意识内容。
阿赫把他解释为unanschaulich,后来铁钦纳把他译成“不易理会的”,也即动作和思想不完全都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
系统的实验内省不仅发现动作和思维中可以理会的内容,而且还有不易理会的项目。
比如,一个人可能在实际上并未体验到闹钟响的情况下意识到闹钟将响,这就是知觉,或者说思想中的无意象元素。
阿赫的研究始于1900年,当时在哥根廷大学与G.E.谬勒等人合作,于1904年完成研究,那时他已回到符茨堡大学。
1905年,阿赫将其研究结果写成《意志与思想》一书,并将该书献于谬勒和屈尔佩两人。
意志与思想:
1905
.W.阿多诺
西奥多·
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1903.09.11-1969.08.06],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晚年在瑞士维斯普度假时猝死于心脏病。
1921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
1924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31年,他的有关S.A.克尔凯郭尔的学术论文因受到法兰克福大学一些权威的首肯而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专题讲师。
当纳粹德国开始崛起时,他离开德国移居英格兰,执教于牛津大学。
不久,仿效法兰克福学派的几位友人侨居美国。
1938-1941年间,他曾受聘于纽约社会研究所。
1941-1948年间,他出任普林斯顿·
拉杜克社会研究项目课题组组长,专司权力主义的研究。
1948
-1949年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社会歧视研究项目课题组组长。
1949年,阿多诺返回法兰克福,协助霍克海默重建社会研究所,并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
1950年8月,阿多诺任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他接替霍克海默任所长。
阿多诺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哲学和音乐社会学,并由此而著名。
早在1936年,他曾与H.马库塞合作对家庭和权威的关系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有论著出版。
这一论著为他后来进行权力人格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普林斯顿·
拉杜克社会研究所期间,他与E.布伦斯维克、D.勒温森和R.K.桑福德等人协同进行了七项有关权力人格和法西斯研究。
1950年,他们合作出版了《权力主义人格》。
在这部著作里,阿多诺认为权力是某些人人格成分中的核心,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更多地关心权力,包括本身行使的权力和服从上司的权力。
1949年以后,阿多诺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讲授哲学和社会学。
由于受到马克思、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等著作的影响,他努力谋求实现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综合,在哲学领域,阿多诺富有批判精神和正义感,坚决反对反有形式的“社会压迫”,不仅是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压迫,而且包括过于严格和专制的教育与社会文化。
为此,他与马克斯·
霍克海默合撰了《启蒙的辩证法》一书,该书在他逝世后的1979年被译成英文出版。
此外,阿多诺还对音乐有浓厚兴趣,曾师从V.A.贝格,学习音乐,专攻音乐作曲。
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于1938-1941年一方面为纽约社会研究所工作,另一方面还兼任普林斯顿广播电台研究计划的音乐部主任。
1949年发表专著《新音乐哲学》。
1952年在回到德国后写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论文,分析了R.瓦格纳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是纳粹的起因。
他的音乐社会学代表作《音乐社会学导论》在他去世后的1976年出版,在这部著作里,他把吉特巴舞的舞蹈形式看作是一种故意诱发的外部狂乱,抑许多青年人在其调整期间感觉到的内部狂乱。
美学理论
权力主义人格:
上、中、下卷,1950
音乐社会学导论
阿多诺全集:
罗尔夫·
泰德曼编辑,1970-1980年由休坎普·
维格威公司出版,共23卷
.C.布伦塔诺
弗朗兹·
布伦塔诺[FranzClemensBrentano1838.01.16-1917.03.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利恩堡,逝于苏黎世。
布伦塔诺16岁开始受教士专业训练。
后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平根大学学习。
1864年获杜平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在符兹堡被任命为神父。
1866年任符兹堡大学讲师,讲授
和撰写亚里士多德哲学。
1873年因不接受罗马教会关于教皇必无过的教条而辞去神父职。
次年,他由陆宰帮助,就任维也纳大学的哲学教授至1894年退休。
后在意大利和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直至去世。
布伦塔诺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的学生如C.斯顿夫、C.V.厄棱费尔和S.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都是重要人物。
1874年出版心理学名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反对W.冯特在同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的观点,主张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物,同时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活动而不是意识经验的内容。
他称这种心理活动为意动。
例如,人看见颜色,颜色是心理内容,不是心理学的主要对象;
看见是意动,意动才是心理学的主要对象。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理论称为意动心理学(actpsychology)。
由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大学任教时所倡导的,故而被称为奥地利学派(Austrianschool)。
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即自我观察。
内省是把经验回忆起来加以观察。
他认为这种观察不需要实验室,虽然他不反对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内省。
另外,他还主张利用对别人的言语、动作和其他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动物、儿童、变态的人以及不同阶段的文化进行研究。
他提出来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内容相对应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他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后来反对构造主义“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20世纪初,符茨堡学派关于思维过程的研究,斯皮尔曼关于“认识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尽管布伦塔诺的学说是经验的而不是实验的,但他的理论仍旧被引进心理实验室中,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实验指南。
他的学生C.斯顿夫受其影响而提出一种并不严格的研究方法-内省法,宣称把现象作为基本内容来进行研究。
后来,斯顿夫的学生E.胡塞尔发展了现象学的哲学,它成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心理学的先驱。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
1874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
论心理现象的分类
J.布洛伊尔
约瑟夫·
布洛伊尔[Joseph(Josef)Breuer1842.01.15-1925.06.20],奥地利医生,生于维也纳,逝于维也纳。
他1863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868年任维也纳大学荣誉讲师,1871年起就当私人医生,1894年,他当上了维也纳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布洛伊尔和S.弗洛伊德两人均在布吕克指导下受过物理主义和生理学训练。
他们都被告知心理学是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心能就是由大脑细胞所供应的物理能。
他们也都由此得出如下概念:
心理活动有赖于有机体所
供应的能量,当能量水平过高时,本身便需要释放。
从1880年12月到1882年6月,布洛伊尔就已经给一个女病人安娜·
欧[Anna.O]治疗歇斯底里症。
后来,在医学史上,它成为了划时代的著名病例。
这个女病人原名柏达·
巴本哈因姆(1859-1936年);
她是布洛伊尔首创的“涤清法”的第一位受益者。
她原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姑娘,她患病时才21岁,她的病是在她去服侍她衷心敬爱的父亲时开始发作的。
布洛伊尔第一次接触这个女病人时,她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包括全身痉挛性麻痹、精神抑制和意识错乱等。
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布洛伊尔发现,如果能使她用言语表达出她在病症发作时的那些笼罩着她的幻想和妄念,就能去除她的那种意识错乱状态。
由于这一发现,布洛伊尔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治疗方法。
依据这一方法,把她催眠到很深的程度,然后要她告诉他:
每次发作时压迫着她的心灵的,到底是哪些念头。
就这样,布洛伊尔用这种方法,克服了她那反复发作的抑郁性意识错乱,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为她解除各种抑制和肉体上的毛病。
经过长久而辛苦的努力之后,布洛伊尔终于能用这种方法治愈那位病人。
事实证明,那位女病人复原之后,一直都很好,而且能担任繁重的工作。
这种让患者自己用言语表达幻觉的方法,布洛伊尔称之为“谈话治疗法”或“烟雾扫除法”,后来,布洛伊尔把这一方法简称为“涤清法”或“净化法”。
布洛伊尔发现,在采用“谈话治疗法”时,病人会忽然忘记自己的祖国的语言-德语,而只能讲英语。
这就说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失去了自控能力,恢复了受到多种压抑的、难以在正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原始意识状态。
1882年11月18日,布洛伊尔把安娜·
欧病例告诉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布洛伊尔的方法日益感兴趣,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他自己的患者。
1895年,他与弗洛伊德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一书,布洛伊尔的名字排在前面。
后来,这个名叫安娜的女性患者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爱情,加上催眠方法的疗效不能永久保持,他与弗洛伊德在对待移情的态度上也意见不合,最终使他在1895年离开了这一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了和弗洛伊德的合作关系。
癔病研究:
1895
C.M.布勒
夏洛特·
布勒[CharlotteMalachowskiBü
hler1893.12.20-1974.02.03],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柏林,逝于斯图加特。
1965-1966年任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
1918年,她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与丈夫K.布勒一起在德累斯顿机械研究院工作。
1920年,她成为该院历史上第一位女讲师
。
1923年,由于洛克菲勒交流学者基金会的帮助,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E.桑代克。
回到维也纳后,她与丈夫一起创办了维也纳心理研究所,并在儿童心理学部门担任领导工作。
布勒在儿童心理学方面所作的研究对美国儿童心理学家A.格塞尔有着巨大影响。
当纳粹横行德国时,她与丈夫一起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稍后,于1940年去了美国。
布勒注重于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并与其助手赫策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又叫作维也纳量表。
这个量表包括从出生到六岁的各种行为的年龄常模,每一年龄包括六个项目:
感觉作用、身体运动、社会行为、学习、运用物体的能力和心理创造力。
在美国,布勒的兴趣从儿童心理学转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运动,她和A.马斯洛,C.罗杰斯,V.弗兰克尔一起,于1964年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这样,她坚定地站在被马斯洛称为美国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一边。
人生第一年
儿童发展测验
从出生到成熟
人类生活的进程:
1968
人文主义心理学入门:
1972,与M.艾伦合著
P.B.巴尔特斯
保罗·
巴尔特斯[PaulB.Baltes1939.06.18],德国发展心理学家和老年医学家,生于德国萨尔州的萨尔路易市。
因其一生对发展理论、纵向方法论和成年期与老年期的智力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而著名。
他于1967年在德国的萨尔布吕肯大学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有12年时间分别就职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所。
1980年他返回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担任马克斯·
普朗克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巴尔特斯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倡导者。
他强调,个体在其完整的一生中均持续地保持着一种变化的能力。
他与共同事内塞尔罗亚德、沙伊和威利斯在成人智力可塑性问题的研究中阐明了这一点,毕生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
速率变化的独特根源与人类发展的倾向性(如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性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这种研究形成了多学科的相互作用,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变革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尔特斯开始把注意力转到“智慧”,主张它是年长者认知功能发展的代表。
至今他所在的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所仍是世界上研究人类智能的中心。
对智慧最主要的论点是:
“智慧”是个体运用晶体智力而达成的对“基础生命实用学”之精炼。
通常智慧会被表现在“生命规划”、“生活管理”、与“人生回顾”的领域上。
一个有智慧的人,除了拥有过人的事实与程序的知识体
系之外,在面对世事时会自然地考虑到生命本身的多变不定与其所处之情境,进而以相对性的价值观来做判断。
巴尔特斯等人定义“智慧”的五项标准:
广泛的事实知识(factualknowledge)
丰富的程序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
考虑到生命本身的多变不定(uncertainty)
提及个体所可能面对不同生命情境(life-spancontextualism)
持着相对的价值观(relativism)
在柏林的实验室中,巴尔特斯和他的助手将一些虚拟的,与生命规划、生活管理、或人生回顾有关的难题呈现给研究参与者,请他们将整个思考解决之道的过程大声地说出。
研究所得的结果经过受过训练的评审员仔细分析、评判是否涵盖了巴尔特斯等定义“智慧”的五项标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十几年的研究所得之“智慧”评分大致偏低,即使是经过熟知德国文化的新闻记者所提名的具有智慧的人,其所得的评分也只有在平均值左右。
一般而言,巴尔特斯研究的实验情境越接近实际状况,如与自己所信任及仰赖的人在实验答题之前讨论等,研究参与者的解题得分越高。
K.布勒
布勒[KarlBü
hler1879.05.27-1963.10.24],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巴登,逝于美国加州洛杉矶。
他是维也纳心理研究所的创办者和领导人,也是C.布勒的丈夫。
1903年,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师从C.鲍姆克尔,写就了有关H.荷马的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之后布勒先后在符茨堡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德累斯顿大学、维也纳大学和美国好几所大学里任教。
在他的学生中,仅在维也纳大学的就有E.布伦斯维克、K.劳伦兹、E.托尔曼和N.米勒。
他还和杜尔一起负责对艾宾浩斯的遗作进行整理和编辑。
1907年,布勒由柏林来到符茨堡大学师从屈尔佩,不久,即发表了3篇心理学研究论文。
布勒的研究是值得纪念的,因为布勒提出了“追问法”,他由六种类型的有关材料的问题组成问题系列,并向被试提问(只能回答“是”或“不”),再测量反应时间,最后让被试内省刚才回答问题的思路,被试被实验者的这种追问式问题所激励。
冯特对内省方法学上的这种扩展和发挥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作为符茨堡学派的一位成员,布勒发表了有关思维和知觉心理学领域方面的著作。
1907年,布勒进行了思维研究,他提出若干需经思考方能解答的简单问题(时间为5-20秒)。
回答后询问和记录被试得到答案的步骤。
结果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 心理学家 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