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102950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67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进展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遥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开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
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视,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某某、某某、某某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收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遥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X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拟: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开展到了顶峰〕特点:
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开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开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某某某某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开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中国社会的开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某某条约》
某某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某某条约》英法《条约》
燃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 了解《某某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三元里人民抗英: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某某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某某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某某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某某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
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某某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某某。
〔3〕、开放沙市,某某, 某某,某某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X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展“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某某人民反割台斗争:
清军X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结果: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某某 4.5 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阔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阔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承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抗日战争
1、 了解某某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某某大屠杀:
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
1937年8-10月。
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某某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某某会战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了解洛川会议:
中共1937年8月。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对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
〔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
1851年金田起义2、开展:
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如此: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如此: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表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根底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
进步意义: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开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
1905年孙某某、日本东京。
孙某某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 三某某义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某某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拟完整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