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2135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18KB
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建成海尔员工培训中心,根据企业需要定期轮训企业售后安装维修人员。
2、引入企业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与校内实训教学相衔接,使课堂化教学实训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校内生产顶岗实习的落实。
2006年,电气工程系与昌吉州新天盛电器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电器控制产品生产安装车间,实现电气类专业电器控制产品生产安装由模拟实训与生产真实产品对接,课堂化模拟与真实产品生产一体同步。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捐购结合,完善学院办学条件
2009年学院与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合作,签订共建合作框架协议,以多元投入的形式建成价值1700万元的昌吉职业技术学院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
通过自动控制领域高端的PAC和前沿自动控制软件实现基础性应用人才、总线控制的设计人才、自动化运动控制复合设计人才、自动化过程控制复合设计人才的综合培训。
(二)教育教学共管机制的建立
1、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进行监督指导。
学院已与特变电工等企业建立了电气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新疆华电等企业建立热能动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昌吉建设集团等企业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兼任专业系部主任,对专业教学进行全程管理。
“订单”班教育教学更是在企业的全程参与、全程管理下运行。
2、校企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沟通机制
合作育人的落实是建立在双方信息畅通、对等交流、及时调整、顺应变化的制度保证上。
定期沟通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地发展。
3、校企建立资源共享协调机制。
首先,人员互聘,智力资源有偿互动发挥最大效益。
其次,学院重要核心教学设备投入,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线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
同时,一些特殊大型设备、专用设备、精密仪器设备采取多元投入、共同管理、有偿使用等方式进行建设。
4、“订单”培养计划的“双元”落实。
企业、学校各自发挥人才培养中的共育、共管、共享、共担责任的义务,保证“订单”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优势互补、独立考核、公正运行。
校方发挥公共基础教学优势,对基础部分实施结果性考核;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一线优势侧重对专业课、实训课特别是生产顶岗实习项目按照生产要求实施过程性、实践性、实用性的考核。
2、“双证”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互联互通。
理论评价考核与岗位技能实践性考核“双元”一体,实现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运行。
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路径选择:
(一)继续加大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电煤化工职教集团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建设
用资源共有、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效益共分、教育共办的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主体、院校基础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集团内由政府主导,中、高职院校、企业具体运作。
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规模预测,将需要产业工人5万人,且其潜在用工需求还有3万人,预计每年需要培训一线技术工人也将达到10000人次以上。
经过集团内协商分工,集团内学院以高级技能型和高级工以上层次教育培训为主。
中职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级工层次培训为主。
政府发挥主导、协调、政策扶持、搭建合作平台的功能。
学院主动适应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在教育教学环境条件建设方面主动征求企业意见,按照企业要求以PDCA的循环程序进行设计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企业人员介入,招生与企业招工一致,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产品生产管理标准一致,实训、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一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求同存异,价值观互相融合,逐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二)实现政府产业规划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同步协调制订
集团中由牵头的产业园区管委会和行业主管与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把产业发展以及所带动的产业链综合规划,把生产要素的分布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规划通盘考虑,产业发展规模与集团校招生规模相一致,以企业生产岗位的设计决定集团校的专业和工种教育培训方向。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统一规划布局
鉴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中,部分入驻企业的生产刚刚起步,在园区管委会的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的实训设施建设要以服务企业的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行设计、建造,在满足院校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教学实训设备、仪器的购置由服务企业参与论证,制订购置方案,建设完成后能够达到与企业的生产设备配套,有些设备采取一家购置多方使用,建设地点亦企亦校,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队伍建设同时安排
院校新增专业的师资选聘按照校企共用的原则,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所聘教师既要满足教学需要,又要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要求。
同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要逐步熟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能够在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组织、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实用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
(五)院校教研教改与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改造、技术更新、实用技术开发相结合
集团成员在项目建设、新项目开发、产品开发、实用技术开发、新专业开发、设备功能开发、教学教改项目开发中,严格按照PDCA循环系统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每次循环的完成都对项目的的质量产生一个提升。
同时,集团成员各自发挥优势,统筹兼顾,互助协作,发挥集团优势进行攻关。
(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编制、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研究相结合
院校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中起关键作用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训练项目、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条件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新设备、新技术跟进,实现教、学、做一体,产学一致,落实招生、教学、考核、就业一条龙服务,政、校、企联动,集团化机制建立。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学院与特变电工电机变压器厂、海尔集团新疆工贸公司等企业招收“特变电工”班和“海尔”班。
以“订单”冠名的方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班的三年教育教学任务总体划分为“六大”模块。
这“六大”模块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技能应用、职业岗位技能、顶岗生产实习全部内容分布在三年六个学期。
、
这种三年贯通式的学-工(第一学年)-工-学-工(第二学年)-工-学-工(第三学年)教学编排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工作、生产、上岗就业形成一条龙,教学内容的学习与认识实习、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就业顶岗、生产实习以及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完全相互贯通衔接在一体中,使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均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和顺利的过度,教、学、做“双元”主体,学校、企业分段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各自实施分段教学的组织、管理、培训、考核、评价职责,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基本形成,即“订单”式一体“双翼”模式。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根据专业特点,配置符合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条件,采用新开发的一体化教材,选配双师型的教师或由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组织教学,完成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达到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步完成。
通过侧重实践的过程化考核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工作。
目前,部分课程均采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即双元一体、全程参与模式。
(三)打破学期界限,以生产周期或生产任务工期安排教学时间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结合生产企业和行业的特点,以生产经营服务的季节性特点来安排教学学期和周次。
生产经营服务淡季实施校内教学,旺季下企业完成企业认识实习、专业技能培训、顶岗生产实习。
建筑企业受新疆特殊气候的局限,每年的施工期只能是在当年的4月份到本年10月底左右才能进行施工。
新疆的旅游餐饮服务业也同样有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建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烹饪专业多进行了自然学年的调整改革。
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集中在生产经营服务淡季实施,学生假期也集中在这段时间落实,进入生产经营服务旺季,全部时间都安排到企业认知、见习、岗位技能实习、跟岗或顶岗生产实习,课业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存异互补。
这种大分段,集中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方式比较好地克服了专业特殊性、季节特殊性、旺淡季特殊性对专业实习、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的不利因素即项目导向、学岗融通、双证互补模式。
(四)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培养方式
对操作性较强,实训实习设备相对复杂的专业如热能动力与设备运行等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训项目等内容安排,以企业生产过程、设备运行的特殊性要求为主线,进行排列组合,在完成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围绕生产过程和设备运行设计课程组合体系,把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按照生产过程、设备运行的阶段重新编排,纯理论的必须内容在工休季节安排,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在指导师傅的带领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两个生产和设备运行周期,完成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任务。
即企业主线,校企互动模式。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
(一)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运行
工学结合的环境条件创造将是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方案设计是工学结合的运行蓝本。
通过创建国家骨干院校,建立完全符合生产经营条件和技术、质量、资质达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基地要具有对外生产经营销售的资质,可以设计、开发产品或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这种兼有经营性质的教学实体可以满足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的需要。
每年的生产计划制订与教学实训实习计划制订保持同步。
专业教学班级按照生产计划的运行分期分批进入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教学项目生产任务(工作)”,教学管理部门与生产实训管理部门协调一致,统筹安排学、工计划,同步实施。
(二)引入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以社会资源共享理念,在设施建设中以优选的合作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设计教学、实训场所。
根据自身长线专业发展的方向,引企入校,双方有偿提供优势服务内容。
可以是企业出设备、出技术、出材料、出产品、出生产工艺并负责经营销售;
校方出场地、建设施。
双方有偿提供专项服务。
(三)结合专业发展,自办产业,实现厂校一体
目前,我院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以电气自动控制、电气设备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机械加工制造维修、热能动力设备运行与维护、热力运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配、输、变电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旅游餐饮服务等专业为重点专业和长线发展专业。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在原实习工厂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电气产品制造维护、机械加工、机电设备维修、电气产品售后服务、汽车维护及服务、建筑施工管理咨询、建筑施工监理、检测等相关服务的生产经营服务项目。
通过,社会化的产业经营来带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现初级阶段,落实工学结合教学任务的实现。
中后期逐步向专业化生产经营发展。
在完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向“双师”素质过度,提升专业化教学基础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实用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本领,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逐步达到以产促教、以产促学、以厂促校、以厂养校、厂校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政府协调,厂校联姻,实行股份式合作,组建教育、产业互助联盟(集团)
由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中高职教院校统筹运作,组建奇台准东将军庙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教育、产业互动联盟。
集团的功能:
校际间资源共享,建设服务地区经济的特色专业群,带动整个集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政府牵头,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搭建平台。
政府扶持,促进集团校快速发展,为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提供后备技术人才储备。
政府统筹事项:
政府出面,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协调,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专业设置。
政府统筹,行业企业协助,主管厅局指导,促进集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有偿流动,实训资源合理布局,共享共管。
集团项目建设:
促进建立集团并协调运行。
创建自治区级或国家级骨干示范高中职院校。
协调落实“订单”招生、定向培养、“订单”就业,建立集团内互助联动机制,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协调建立人员互聘和定期培训制度,落实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机制。
政府协调,集团校建成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和后备技术人才储备库。
五、社会服务工作路径选择:
(一)以地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科学规划院校办学定位
昌吉州经济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和产业支撑,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
结合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走势,学院的专业发展定位进行较大的调整。
办学的服务方向开始跟随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具体专业设置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等相关专业群为主。
特别是对电气、机械类的办学基础条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仅在2006-2007年间,通过争取的国家级农民工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贷款项目在机械、电气、建筑以及学院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就连续投入了1000万元左右的设备专项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机、电、建等专业大类的教学实训条件的配置问题。
电气类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训条件逐步跃居全疆高职类院校的前列。
(二)以地区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自治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把我州建成新疆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加工基地、重化工基地、机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基地”。
结合自治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学院的专业调整思路是正确的。
如何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发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就成为基础性的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培养目标的蓝图。
课程体系建设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学院为了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自2007年始,开始组织大规模的专业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昌吉州工业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流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昌吉州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生产、技术设备、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管理、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技术层次。
结合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推荐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开始实施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
学院提出并推行“一个系部要有一个行业,一个专业要有一个企业,一个老师要有一个师傅”校企深度融合改革试点,开始把企业一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请入学院,对照生产(就业)岗位、产品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如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紧紧结合昌吉地区、乌市、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机电产品加工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化工产品生产、发配电等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术技能的通用性要求,依据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构建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岗位核心技能能力、相关或相近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针对“订单”企业特变电工和乌市海尔工贸公司的定向培养目标增加开设变压器装配、试验、检修以及海尔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的维修、信息整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的知识技能既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又增加了“订单”企业的特殊性要求。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热力运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既突出火力发电企业运行维护岗位操作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又兼顾一般企业热动车间、设备安装公司、换热站、热力公司从事设备运行、操作、维修、技术管理等岗位知识技术技能的要求。
其他专业也都分别按照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技术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来设计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优选技能训练项目,以此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三)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标准,培养符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所以,学院在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把综合素质教育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合理配置学生学业内容中“理论的高度、专业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特点的课程时数比例。
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职业技术院校绝不是只为了培养一种机器、工具,而应该遵循“科学技术为人文奠基,人文知识为科学导航”的举办职业教育的理念,把做文明的公民、做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事当做自己的一种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摆在议事日程,切实予以重视。
(四)以地区社会和谐为目标,加大社会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创业技能、谋生手段的培训力度
昌吉州五县二市及周边团场共计人口160余万人,昌吉市常住人口约40万人。
周边乡镇农业人口数量较大。
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是根本之策。
学院在继续加大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学历教育毕业生培养的同时,结合乌昌地区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大量的一线操作人员。
另外,要充分发挥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鉴定的师资、场地、设备、资质优势,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自主就业创业人员、企业下岗人员、部队转业人员、重组兼并破产企业分流人员等社会各类需要就业创业扶持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培训帮助,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谋生的基本愿望,构建和谐昌吉。
六、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工作
(1)主动联系企业,紧贴生产发展设置专业,紧贴工作岗位开设课程,紧跟技术发展开发实训项目,紧跟技术标准构建考核体系,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师资队伍,紧跟生产设备发展建立实训基地;
(2)主动深入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标准,联合编写培养教材,联合制定考核方案,联合落实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行动计划;
(3)主动联系企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体系规划委员会、师资能力评价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委员会;
(4)建立校企互动的“学习的任务是生产,生产的任务是学习”的培训方式多样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地点流动化、教学设备生产化、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内容任务化;
(5)主动与合作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企业生产、用工全过程的管理体制,实现共赢。
七、具体思路--问题导向法
1、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滞后,体系封闭,结构不适应需求,面对市场化问题,却用封闭式、计划式、指令式方式解决,没有对症下药;
(师资队伍能力建设要跟着技术发展走)
2、专业(职业工种)建设滞后,内容成旧,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外延过宽,内涵宽泛,针对性不强;
(专业跟着产业走)
3、课程(岗位知识技能)建设不能适应用工岗位实际需要,课程内容没有直接体现生产岗位的技术知识要求,知识技能过时,企业所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在课程中完全体现;
(课程内容要跟着岗位走)
4、实训条件建设落后于当前生产设备技术标准,技能培训不能与产业技术升级同步,企业生产、检测所用的新设备、新标准没有与专业技能训练设备、标准统一,教学训练设备、标准往往与现实生产脱节;
(培训设备、技术跟着产业、技术升级走)
5、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跟不上现代化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改造提升的步伐,方法落后、程序设计不合理、运作流程不规范导致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违背生产规律,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跟着生产工艺、生产组织形式走)
6、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过程监控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适应性。
过程性量化监督、管理、纠正、整改不严密。
过程中的具体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
(质量监控跟着生产过程程序走)
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自我封闭,评价主体、路径单一,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培养质量自己说了算,试卷考试、技能操作评定均是学校自己评定,考教分离、评价主体多元、社会组织介入都未落实。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跟着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走)
分析三突破:
强化内涵建设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战略,以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地域性特点为抓手,建立联盟化、集团化办学新机制,发挥全社会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落实“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六个紧跟”(紧贴生产发展设置专业,紧贴工作岗位开设课程,紧跟技术发展开发实训项目,紧跟技术标准构建考核体系,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师资队伍,紧跟生产设备发展建立实训基地)和“五个联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标准,联合编写培养教材,联合制定考核方案,联合落实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行动计划),最终,达成“四个共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度 融合 路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