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02034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79KB
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Word下载.docx
《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外为了增加风味,有时候人们喜欢吃煎炸的食物,其实煎炸食物中含有强烈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因此,煎炸食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煮粥时,有些人喜欢加入碱,认为这样既节约煮制时间,又黏稠,口感好。
但是这样做却破坏了粥中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
长久缺乏B族维生素会使人们健忘、疲倦、焦虑不安,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故煮米粥时不宜放碱。
人类摄取食物从中获得营养以满足生理需要和维护人体健康。
烹饪是人类获得食物的基础,正确烹调则是人类获得合理营养的前提。
正确烹调是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正确使用烹调加工方法,将烹调原料加工烹制成色、香、味、形、质俱佳的符合烹饪工艺要求的食物,同时使食物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并在烹饪中尽可能多地保留营养素,使食物发挥最大营养效能,以维护人体健康。
自然界中每种食物原料均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各类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数量一般是指烹饪前的含量。
任何原料经过烹饪加工所含有营养素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膳食的营养价值。
食物中的营养素可因受烹饪过程中理化因素的影响,直接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和破坏;
或可因理化作用发生改变,影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也可能因烹制方法欠妥破坏营养素,同时产生有害的物质,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并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充分地了解烹饪原料在烹调加工中的变化、破坏、流失,重视食物烹调加工中的营养保护,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才能充分发挥食物的最大营养效能。
食物烹调加工过程中认真选择食物原料,科学合理地保存、加工和烹制食物,才能有效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平衡和优质安全的食物,满足人体健康的要求。
在烹饪中首先要做好原料的选择、贮藏、合理择洗等加工前的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正确的方法是导致营养素破坏和流失的主要途径,而正确的作法则可大大减少营养损失。
烹饪中若采购精白米面,其所含的营养素与粗加工米面的营养素相比损失巨大。
B族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大都存在于种子的外壳及胚芽,大米、小麦经过深加工,口感虽然好了,但所含营养素大量损失。
加工精度越高,营养素损失越多。
所以在选购粮食时,应尽量少选精米、精面,多选购粗加工的五谷杂粮。
大米加工前的淘洗可损失较多营养素,大米经一般淘洗其维生素B1的损失率就可达40%左右,维生素B2和尼克酸可损失30%左右。
洗的次数越多,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营养素的损失就越多。
所以淘米时要根据米的清洁程度适当淘洗,不要用流水冲洗,不用热水洗,更不要用力搓洗。
蔬菜水果类等植物性原料不要一次性采购太多而长时间的贮存。
蔬菜水果类原料贮存时间越长,营养素损失越多,伴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还会使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加,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叶菜类应尽量地现购现用,同时在择洗时不要丢弃太多的外叶和茎皮,凡能食用的部分都应尽量在烹调中保存和利用。
蔬菜清洗时,长时间浸泡会使营养素的流失增多,尤其是水溶性的营养素。
如蔬菜中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食用菌中水溶性蛋白质等会随浸泡和洗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损失。
蔬菜应先洗后切,不要在水中浸泡,洗涤次数也不要太多。
蔬菜切配和烹制时间应尽量缩短,做到现切现烹,不要切得太碎,避免增加易氧化的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而增加损失。
动物性食物也不宜长时间在冰箱贮藏,肉类长时间冷藏会发生干耗作用,变得干枯无味,降低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选用冰冻原料时,原料应充分解冻后再用。
解冻原料不能再冻,动物原料若反复冻融,营养素损失更多,且易引起微生物污染与感官质量的变化。
动物性原料在解冻和清洗中长时间浸泡,会因细胞破裂,增加营养素渗出流失,尤其是加盐腌制搓洗,改变了食物组织细胞的渗透压,导致细胞内水液渗出,营养物质也随之外溢。
其次合理地使用我国传统的加工烹调方法,使菜肴在色、香、味、形等方面达到烹调工艺的特殊要求,又要在烹调工艺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存营养素,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食物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受到水浸泡、搅打、碾磨、加热等物理作用和酸、碱、盐、氧化、食品添加剂等化学作用影响,菜点中的营养素含量、风味物质和消化吸收率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就一般常用烹调加工方法而言,菜点中的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损失最大。
如果食物烹制中加碱,营养素破坏损失更大。
在加工烹调中使用170~180℃的高温,包括高温油炸、高温烘烤、盐锔、泥烧等方法可增加色、香、味、脆、酥等,可提高食品品质质量,但不耐热的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损失率最大;
高温油炸中食品由于大量吸附油脂使其成为高脂高热的食品;
过高温度烹制,食品在高温作用下经反复加热后油脂变粘、发黑,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多聚体、丙烯醛、苯丙芘等有害物质,使卫生质量下降。
烹调中在采用炒、滑、溜、爆、炝、淖、烫等旺火热油或沸水的条件下,可迅速破坏食物中生物酶的活性,缩短成菜时间,从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不同的汤汁对食品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不同,放浮油和动物性原汤能增加食品中维生素C稳定性而减少损失。
烹饪中要根据不同的原料,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
米饭采用原汤闷煮,不能捞米弃汤;
面食多采用蒸、烙的方法;
做蔬菜时,选用新鲜的蔬菜,洗了就切,大小适当,切后就炒,急火快炒,不弃汤汁,现做现吃。
焯菜时,用沸水,操作要快,原料分次下锅,翻身即捞,捞出后不挤汁水,以控干为宜。
在烹饪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原料时,应尽可能采用炒、熘、拌等烹调方法,火候要掌握恰当,少用烧、炖等方法,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应尽量减少高温烹调方法。
非采用不可时,必须选择新鲜的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油脂,并严格控制油温,不要让食品发生焦化现象。
动物原料在加工中采用挂糊上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原料中的水分和营养素就不会大量溢出,并避免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而氧化。
采用挂糊上浆,原料受浆糊层的保护,因传热间接,不会因直接高温而使蛋白质变性过甚,又可使维生素少受高温分解破坏,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营养素保存得多,而且消化吸收率也高。
许多维生素怕碱不怕酸,烹制食物不加碱,在菜肴烹制过程中,可适当放些醋,除能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还能使维生素少受破坏,也可使食物中钙质分解,同时还能起到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菜肴烹制中通过勾芡保护,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汤汁稠浓,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使原料在加热过程中部分流失于汤汁中的营养成分裹在原料上而被充分利用。
淀粉对维生素C也起着稳定和保护作用。
勾芡,不仅使汤汁浓稠,与菜肴融和,既味美可口又保护了营养素。
在正确烹饪中,一方面要保证菜肴的适口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但是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以保证适口性为主,并通过荤素原料搭配、五色原料搭配、五味原料搭配等营养配膳的方法,去补充所损失的营养素,在菜点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改变和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全面需要。
美味健康的饮食是当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通过正确烹调可使人们获得美味的、营养素全面的膳食,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精神享受,又充分地利用了食材资源,满足了人们对追求健康饮食的需要。
1、怎样减少烹调蔬菜时营养素的损失:
购买各种蔬菜时,应尽量选用新鲜绿叶蔬菜。
要先洗后切,洗争与下锅烹调的间隔不宜太长。
切后勿浸泡,勿挤汁。
炒菜时应急火快炒,并尽量少加水。
吃时避免弃去菜汁,以防止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为婴儿煮菜水时,须先将水煮沸再把菜下锅,现煮现吃。
在炊具方面,避免使用铜锅(因为铜可使维生素C氧化),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此外,蔬菜与肉应分先后下锅烹调,否则,如二者同时下锅,成熟的时间长短不同,会破坏维生素C。
2、怎样减少烹调肉类时营养素的损失:
一切肉类和其它动物性食品,最好切成细丝或小薄片,用急火快炒。
对大块肉、鱼要烧煮透。
肉类带有骨头,应设法拍碎煮汤,并加醋少许,以促进钙的溶解。
用肉煮汤,先将肉放进冷水内,用微火煮,使肉中鲜味进入汤里。
3、怎样减少粮食中维生素B1的损失:
要注意淘米时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不要用力揉搓,不要在流水下冲洗,淘米水的温度不宜过高等(如已发霉的米则应多搓洗。
不要采用捞饭米汤的方法,应提倡焖饭、原碗蒸饭等。
制作面食时,应尽量采用蒸、煮、烤等方法。
煮水饺、面条的原汤应让幼儿喝掉。
油炸往往使营养素损失较多,不宜多用。
此外,脂肪加热过久,或加热温度过高,或反复使用炸过食物的油,都可使脂酸氧化或发生聚合作用,不仅减少了营养,还对身体有毒害。
一般在正常的烹调过程中,这种情况较少,但要注意对油脂类加热时,温度不要过高,加热不要过久。
食物烹调加工的目的在于使食物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和口味,容易消化吸收,并杀灭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或消除原有的有害物质如生物碱、皂苷等。
食物经过烹调处理,可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有的变化能增进食品的色、香、味,提高食物所含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利用率;
有的则会使某些营养素遭到破坏,特别是那些不稳定的组分,如维生素C、B1、B2等。
因此,在烹调加工时,一方面要利用加工过程中的有利因素,达到提高营养、促进消化吸收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要尽量控制不利因素,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烹调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因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理化性质的不同而异,也与烹调加工方法有直接关系。
一般而言,食物在加工、烹调时,营养素有如下变化:
一、米类的加工与烹调
米类食品在烹调前通常是需要淘洗的,淘洗可使营养素损失。
根据实验,大米经过淘洗,维生素B1损失率可达40%-60%,维生素B2和尼克酸的损失为23%-25%,碳水化合物损失2%,无机盐损失70%。
米愈精白,搓洗次数愈多,水温愈高,以及在水中浸泡的时间愈长,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就愈严重。
因此,洗米时应根据米的清洁程度适当清洗,不要用流水冲洗或用热水烫洗,更不要用力搓洗。
米饭在烹调加热时,还可使维生素再损失一部分,如维生素B1可损失原含量的17%,烟酸损失约20%。
可见制作米饭时,米中的维生素将损失大部分。
如果烹调方法不当,则损失的更多。
有些地区制作米饭时,用丢弃米汤的蒸饭法,大量的营养素会随米汤的丢弃而损失。
一般捞米饭可损失67%的维生素B1、50%的维生素B2和76%的尼克酸,同时还可使部分矿物质损失掉。
所以,米类食物的烹调以煮或蒸的方法为好,捞饭弃米汤损失的营养素最多,最不可取。
二、面食的加工与烹调
面粉的加工分标准粉和精粉等多种。
从营养价值上看,面粉越精制,其营养成分损失越严重。
将小麦磨成面粉,叶酸盐减少90%,维生素E损失90%以上,维生素B5损失60%,铬、锰、铁、钴、铜、锌、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减少70%以上。
可见,面粉在精制过程中,造成各种营养素,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大部分流失。
人们所“爱吃”的精粉,除能给人或动物提供热能外,其他营养素已微乎其微。
面食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因制作方法的不同,营养素的损失程度也不同。
面粉经不同发酵方式制成馒头后,维生素B1、B6的含量分别降低10.85%-21.02%与5.85%-11.53%;
而维生素B2含量增加14.70%-38.24%,烟酸含量增加35.20%-116.20%。
水煮面条、烙饼、油条的维生素B1损失分别为19.60%、3.39%、64.75%;
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为2.94%、14.71%、69.12%;
油炸麻花维生素B1的损失为92.20%。
相比较而言,蒸馒头、包子、烙饼时的营养素损失较少,而捞面条的营养素损失相对较多,大量的营养素会随面汤的丢弃而损失,一般可损失49%的维生素B1、57%的维生素B2和22%的尼克酸。
所以煮面条和水饺的汤应尽量吃掉。
炸制的面食,如油条、油饼,由于温度高,制作时加碱,维生素B1几乎全被破坏,维生素B2及烟酸的损失可达到50%。
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较低,且不易被人体吸收。
如果在做玉米粥、蒸窝头、贴玉米饼子时加点小苏打,则玉米面食品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三、蔬菜的加工与烹调
蔬菜是我国居民从膳食中摄取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各种无机盐的主要渠道。
蔬菜中的维生素C在切菜过程中,一部分与空气接触被氧化破坏。
浸泡也可以造成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损失。
以作为主要烹调方法的炒菜为例,切块大小、加热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对营养素的影响也各异,以“急火快炒”时营养素的损失较少,维生素损失约为30-40%,胡萝卜素损失<25%。
如果将蔬菜先于沸水中漂烫,挤去菜汁后再炒,这样,维生素的损失率可高达80%左右,而采用煮的烹调方法时,维生素C的保存率约80%以上。
如果用蒸的方法,维生素C的保存率约为75%,以短时间蒸气加热(一般为10分钟)损失最少。
果汁打开后,维生素C的含量会迅速下降,14天后损失殆尽。
不仅水溶性维生素容易受烹调加工的影响,脂溶性维生素也会因烹调加工而受到损失。
科学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烹调方法处理的蔬菜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漂烫、气蒸、油炒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的影响较小,其保存率依次为93.5±
3.06%、88.7±
1.45%、81.6±
1.73%,变异系数依次为3.3%、1.6%、2.1%,而炖、煮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影响较大,其保存率为71.6±
5.73%,变异系数为8.0%。
蔬菜罐装会破坏蔬菜中20-35%的维生素A、80%的维生素E和20%的维生素B6。
冷冻蔬菜在解冻和烹饪时会损失40%的维生素B6。
食品冷冻14天后,维生素E损失70%,水果和蔬菜在冷冻中会损失50%以上的微量元素镁。
冷冻贮藏对蔬菜维生素K1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不同烹调方法及冷冻贮藏蔬菜的维生素K1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热烫、油炒、炖煮等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维生素K1的影响不大,其平均保存率为89.5%-96.9%。
不同蔬菜在-25℃速冻一个月后,维生素K1的损失较大,其平均保存率为75.5%-87.5%,因此,蔬菜速冻保鲜不宜久藏。
烹调时加盐量的多少对蔬菜维生素C的含量有影响,有研究报道:
模拟居民家庭的烹调过程,以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了7种新鲜蔬菜在不加盐及加入不同数量食盐时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盐会引起维生素C的损失,加盐量越多,维生素C的损失越大。
有人研究了含碘食盐在不同烹调方法中碘的存留率,以及食物对含碘食盐中碘的保留率的影响。
研究选择市售的蔬菜,按民间常用的烹调方法烹调,并规定了各种烹调方法的详细步骤。
炖和蒸的烹调方式使碘的保留率一般大于炒的烹调方法。
烹调过程中不同蔬菜对碘盐中碘的保留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茄果类、叶菜类、根茎类、豆类蔬菜在炒的过程中碘保留率依次为84.2%、56.9%、44.5%、36.6%。
茄果类、根茎类、豆类、畜肉类在炖的过程中碘保留率依次为66.1%、53.4%、47.0%、43.2%。
食物中有机碘的稳定性高于含碘食盐中的无机碘。
因此,蔬菜的合理烹调加工原则是:
最好用流水冲洗,不可在水中浸泡,煮菜时要使汤浓缩与菜一起进食,做汤时要等水开后再将菜下锅;
蔬菜焯水要在水沸腾时放入,尽量减少蔬菜在水中的时间,焯完的菜不要过量地挤去菜中的水分;
蔬菜应现做现吃,切忌反复加热。
另外,食品保鲜膜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有影响。
模拟家庭中蔬菜的烹饪和储存过程,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显示,保鲜膜在6小时储存时对9种蔬菜中的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
储存24小时,对维生素C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在冷却时加盖保鲜膜,反而会导致维生素C的含量下降。
所以,正确合理地使用和推广食品保鲜膜具有一定的营养意义。
四、肉类及鱼类食品的烹调
动物性食物在烹调过程中除维生素外,其他营养素的含量没有太大的变化。
猪肉中的维生素B1在红烧或清炖时损失可达60-65%,蒸、炸时约损失45%,炒时仅损失20%;
而采用蒸的烹调方法,维生素B2约损失85%,红烧或清炖时约损失40%,炒制的损失仅为20%,在炒猪肝时几乎可全部保留。
肉类的营养素随着加工方法的不同其损失程度也不同,相比较而言,红烧、清炖时维生素损失最多,但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溶于汤汁内,如随汤汁一起食用会减少损失。
因此,在食用红烧、清炖及蒸、煮的肉类及鱼类食物时,应连汁带汤都吃掉。
蒸和煮对糖类及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溶于水中。
炒制的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损失最少,炸制食品可严重损坏维生素,但若在所炸食品的表面挂糊,避免食物直接与油接触,可起到保护作用,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不同的烹调方法、烹调时间对骨汤中钙含量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有报道称,常用的烹调方法(家用压力锅和瓦煲)熬出的猪骨汤中钙含量极低,平均1.0-1.2mg/100ml,对人体钙营养素的补充意义不大。
但加入食醋后,骨汤中钙含量明显增加(P<0.01),钙浓度达178.0±
11.6mg/100ml,且随着烹调时间的延长,汤中钙含量也显著增加(p<0.01),可作为一种丰富的膳食钙源。
烧烤食品不宜多吃。
众所周知,烧鸡、烧鹅、烧鸭、烤鱼、烤羊肉等烧烤类食物,色鲜、味浓、肉嫩、油而不腻,为许多人所喜爱。
许多儿童甚至幼儿对烤羊肉串、烤鱼之类的食物也情有独钟。
但是从营养与卫生学的角度来讲,吃烧烤食物应适可而止,尤其是儿童,更不宜多吃,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因为在烧烤时维生素被大量破坏,脂肪、蛋白质发生变化,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如3,4-苯并芘等,还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灰尘,既污染空气,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五、蛋类食品的烹调
蛋类的烹调方法很多,煮和炒的营养素损失较少,炸鸡蛋维生素损失较多。
无论用那一种方法烹调,维生素B2的损失均小于10%,而维生素B1的损失接近25%。
烹调用植物油的维生素E的含量在8.64-237.04mg/100g,烹调加热前后损失率10.28%。
炊具对烹调的影响。
比较试验的结果是:
以铝锅烹调时维生素的损失最少,约为0-12%;
而用铁锅时维生素C损失可达0-30.7%;
如用铜锅,则维生素C的损失高达30-80%。
8种烹调技巧减少营养流失
食物烹调和加工时营养素的损失虽不能完全避免,但以下一些措施有利于提高膳食质量。
1、加醋:
很多维生素怕碱而不怕酸,醋可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使之少受氧化破坏。
凉拌蔬菜或烹制鱼、肉时宜提前加醋,能使维生素少受损失。
2、上浆挂糊:
食物先用淀粉和鸡蛋上浆,烹调时食物表面可形成一保护层,减少营养素与空气、热油接触的机会,营养素的损失就会明显减少,同时可防止蛋白质过分变性。
3、酵母发酵:
制作面食时尽量使用酵母发酵的方法,可增加面粉所含的植酸盐。
同时酵母本身也是一种含多种营养成分的食物。
4、勾芡:
勾芡所用的淀粉含有谷胱甘肽,其所含的硫氢基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
5、清洗:
淘米次数应尽量减少,不要用流水冲洗或热水淘洗,避免用力搓洗,以减少维生素的无机盐流失。
但当发现米面有可疑霉变或农药残留时,应用温水多次搓洗。
蔬菜、肉类等食物应在切细前先清洗,不要在水中浸泡,洗的次数也不宜过多。
6、切配:
切块不宜太碎,否则有些营养素易被氧化。
尽可能做到现切现烹,现做现吃。
切后时间过久,营养素损失严重。
7、旺火急炒:
这是减少营养素损失的最佳烹调方法。
猪肉切成丝,用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1损失率为13%,B2为21%,尼克酸为45%。
若切成块用文火炖,则维生素B1损失率为65%,B2为41%,尼克酸为75%。
西红柿去皮切块,放入油内炒3~4分钟,其维生素C损失率仅6%左右。
一般说,叶菜类用旺火急炒,可使维生素C平均保存率高达76~96%。
另外,必须注意在旺火急炒时不宜过早加盐,否则会使食物渗透压过早增大,造成水溶性营养物质流失或氧化。
8、水烫:
一定要等水沸后再放入食物烹制。
加热时间宜短,食物分多次下锅,这可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
如土豆放入沸水中煮熟,维生素C损失率为10%,而放入冷水中煮熟,维生素C损失率为40%。
烹调好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但食物在烹调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破坏损失也是很多的。
为了让人们从烹调食物中得以更好的营养,我们应通过合理烹调加工,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以提高食物在人体的利用率,增进人体健康。
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烹调方式和习惯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呢?
1.主食烹调中营养素的损失:
米、面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容易损失。
如做米饭淘米时,随淘米次数、浸泡时间的增加营养损失会增加。
做捞米饭时可使大量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甚至蛋白质溶于米汤中,如丢弃米汤不吃,就会造成损失。
过去强调洗米不用劲搓洗,不泡米,以免将表面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掉。
目前因种植水稻时采用农药、化肥,为减少污染,以及去掉那些可能长过霉的污物(有致癌作用),大米与小米应多搓洗,适当泡一下。
洗净的米用热水泡一下,随即用这泡米的水做饭。
最好是焖饭、用碗或盆蒸饭等。
这样,营养素溶于饭内,损失较少。
煮粥要连米汤一起吃,煮粥时不要放碱,以免破坏维生素B1。
做面食时,蒸馒头可用鲜酵母、酒酿发面,不用碱中和。
如用老发面引子发面,不要发的时间过长,这样用少量碱来中和酸性,减少维生素B被破坏。
煮面条、煮饺子的汤内有一些营养素,应喝进去。
据日本科学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表明,用开水烧饭,要比用温水或冷水烧饭少损失许多的维生素B1。
所以焖米饭应该尽量用开水。
熬粥、蒸馒头超量加碱,可增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破坏损失。
炸油条,因加碱和高温(1200℃以上)油炸,维生素B2和烟酸损失50%,维生素B1则几乎全部丢失。
吃捞面比吃汤面营养素损失多,约有30%~50%维生素B1和B2及蛋白质溶于汤中,所以吃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烹调 营养素 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