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科课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0963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0KB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科课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科课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科课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基于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对新课标下的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理性分析,同时,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教师教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决定进行该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信息技术:
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主要包括放映性媒体和放音性媒体,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网络等。
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模式都是对教师组织学习、学习者学习活动具有典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
在现代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需加入“媒体”要素,构成四要素。
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简单组合,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整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模式构建中信息技术的地位:
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客体要素,即学习者为获得学习信息而必须借助、依靠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条件。
既包括学习手段也就是具有传递、处理、存储等功能信息工具,又包括学习者深处的信息生活环境。
所以,合理整合各种信息手段和工具,优化学习者的信息环境对学习活动模式的高效运行,对学习者顺利汲取学习信息有着重要作用。
理论假设: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研究设想:
一方面,依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用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程资源,总结信息技术整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另一方面是开发制作网上学习型软件,建设和引进开放式学习资源库,提供支撑平台和共享资源。
三、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全面性原则还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维度考虑,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交往、探索等自主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3、合作性原则。
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己。
4、激励性原则。
要求实验教师始终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儿童充满信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目标
1、在综合实践课和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各种信息素养,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2、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识水平和应用水平,实现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和学习资源开发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整合条件下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及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走在同级学校前列。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调查研究为辅。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的模式和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效益。
六、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和科研水平。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尤其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论学习,要求他们在学习中积累,在学习中发现。
一年多来,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查有梁教授的《学习模式探微》、何克抗教授的《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书籍及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论著和理论。
使实验教师增加了对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夯实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认真听取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总课题组和有关特聘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论证,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估,使得课题研究顺利展开,不断取得研究成效。
(二)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操作现代教育媒体的技能。
教师操作现代教育媒体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为此,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大自身“造血”功能,使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例如:
一方面我们积极派员参加市级电教部门组织的计算机教学培训、上网培训,另外,我们采用分层推进、以赛带训的方法,充分利用暑、寒假和节假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和课件、网页、网站制作培训,学校还为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实现了宽带上网。
通过各级培训,一支能熟练操作现有教育媒体的队伍已形成,为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调查研究,把握研究起点。
为把握研究的起点,在实验前期,我们采用听课和问卷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情况、现代媒体使用的策略及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式等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呈现的信息资源不丰富,媒体仅能作为演示的工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人机之间的交互性不强,教师虽能组织一些协作学习,但策略单一,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协作学习的效率较差,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四)探索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的策略。
1、优化组合,增强自主、协作学习的情感体验。
2、设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实验中我们首先以协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依据小学各科中相关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开发、构建一些学习系统和资源系统。
4、设计信息技术整合基础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5、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验。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课题研究最初的落脚点,因此,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是研究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进行大量的课例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媒体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网络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扩大活动的时空,使活动的方式多元化。
七、研究的成果。
我们通过各个阶段的研究,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提炼、总结了一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其中,我们首先对目前各学科缺乏信息技术支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进行了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下所产生或者是扩展演化出的各种新模式,最后对各种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力图体现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成果1:
认识成果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的整合,要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科课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或手工劳动,更不同于简单的兴趣活动。
要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就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2)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作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
要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应重点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课题研究的时空范围、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
作为现代化学校要谋求建立开放的校园网系统,并通过校园网乃至广域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也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现在有很多的实例,就以何艳老师的综合实践课“一样的人”为例,通过现代媒体介绍残疾人的现实创设出“怎样关爱残疾人”的问题情景,从而引发了学生包括了解残疾人知识、与残疾人联欢、提出关爱残疾人的建议等自主、合作学习行为。
(5)要努力创设丰富、健康、多源的“绿色”学校信息环境,作为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
我校认为要创建绿色学校信息环境,一是学校要尽可能提供丰富、健康的信息,二是要注意树立学生的网络道德和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筛选能力,以使学生能处于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中健康成长。
成果2: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模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组织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课型和模式建构:
经过近几年综合实践课和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实践,加上我校实验过程中的反复摸索总结,我们根据认知规律和学生特点,发现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五种活动课型,着重研究这五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和教学流程,及其与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关系,对活动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中在一、二年级以“操作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年级以“互助型”、“创新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求异思维;
四年级以“交际型”、“互助型”为主,帮助学生体验与人交往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提高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年级以初步的“探究型”为主。
虽然不同年级段各有侧重,但也相互交叉和互为补充。
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
(1)操作型
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活动中,每一次都要体现动手操作及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们尝试出来的模式是:
激趣
→
体验
操作→
展示
评价
这种模式实际应用的优点是对认知的建构有实际的体验支撑能做到牢固持久。
缺点是如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应用范围狭窄,很多知识难于学生操作实验。
(2)探究型
探究型综合活动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探究问题,形成一种凡事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的习惯,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知识汇总型,另一种就是活动操作型。
它的基本模式是:
商议主题→
收集资料→互动探究
→成果交流
自主评价
这种模式实际应用的优点是符合建构主义关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充分突出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类似于“目标驱动学习模式”。
缺点是探究效率和效果极大制约于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质量,而传统的资料载体难于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高效的支撑。
(3)交际型
交际型综合活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活动中,教师着力创设让学生交往的情境,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人交往。
其基本模式是:
创设情境
→自主交往
→感悟人生
→评价与激励
这种模式实际运用的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景和条件,使学生能有身历其境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感悟生活,从而提供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打下基础。
但是,如不能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撑,活动空间、时间会受到很大局限,许多活动难于操作,学生不能入情入理体验生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上述三种活动模式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论在信息来源的广度、信息处理的效果、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由此我们主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整合信息技术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
”因此,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组织与学习资源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我校在研究过程中对比“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的一般模式”,归纳出以下几种信息技术整合状态下的活动模式。
1、多媒体支撑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操作型活动组织模式需要获得信息技术工具的有力支撑。
这种支撑着重体现在情景创设、虚拟活动(实验)环境创设上。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活动模式中认知的建构初期有了鲜活的情景、情景体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在目标的驱动和典型的范例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好的设计操作方案,促使操作实践的有效性。
在教学活动中,大量的学习内容受到空间、时间以及安全性的限制很难付诸于操作实践,但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创设虚拟实验环境突破上述制约因素,大大扩展实践内容的广泛性和操作的有效性。
这种模式适用于科学、社会、劳动以及数学等学科的需要实验、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
既然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是一种学习内动力的唤醒,那么多样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将使学习者能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在探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利用信息工具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学习者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探究型活动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下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A.拓展了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和实现了信息资料的多样性;
B.提高了效率使该模式日常课堂应用实现了可能;
C.利用多种信息媒体的优势使资料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质量大为提高;
D.经过计算机对各种信息的提炼、处理、交流,最终是促进了知识的有效建构。
这一模式我们认为特别适用于语文、思品、社会、少先队活动等学科的知识类、社会实践类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
课例1――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样的人》组织模式
2、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1)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学习模式
我们指导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按照实际需要在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中切换。
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复杂的、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就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空间的拓展。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交际型综合活动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情景创设上,良好的情景对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吹进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活动中,教师既可以着力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直接、自由的交往,充分体现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中体会那一份真情;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创设网上虚拟生活场景,如网上著名的红泥巴儿童村、我校的浣小部落村等等,网上生活折射社会方方面面,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认识、体会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
创设情境、设定规则
→角色扮演
→感受多彩生活社会生活
这种模式我们大量运用在数学、科学、社会、少先队活动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课例2:
数学网络协作学习研究课《快乐的星期天》
(2)网络环境下开放自主学习型
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选择性、非线性的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或形成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开放自主学习型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课程主要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语文、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类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网络的运用能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课例3:
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圆明园的毁灭》
(3)网络平台支援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互助型综合活动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个人或群体相互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
因此,我们着重研究了在特定环境中活动小组的成员如何借助媒体发生相互交往、评价,从而达到既定目标。
其模式用流程图可表示为: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互动性,在活动中各环节都是互相合作的、主动参与和组织。
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作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创作类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网络高效的交互性为学生协作创作、再创作、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例4:
(三)各种活动模式的分析对比
对于上述各种模式,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的要求特别是教学活动信息处理各要素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比较,结论如下:
一般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
操作型
探究型
交际型
多媒体支持下的操作型
多媒体支持下的探究型
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开放自主学习型
网络支持下协作学习型
信息来源
一般
较多
丰富
信息处理
较强
强
情景创设
差
较好
好
学习内容
局限
较丰富
实践空间
小
大
较大
情感体验
交互性
活动有效性
由于学习模式具有特殊指向性,没有一成不变、普遍有效的学习模式,但每一种模式均有其独特性并且完全依据目标指向及其适用条件、范围而转移。
因此,上述各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论哪方面相比一般模式均有较大的优势和优良的效果,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学习需要又各有优势、相辅相成。
虽然模式构建本身有一定局限性,没有哪个模式是最佳模式,但它们的产生共同组成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画卷,通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们将逐步走向完善。
成果3:
初步构建了“浣花小学”网络学习资源库
我校自2002年以来,基于为师生教学、学习创设一个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环境的需要,着重在学校建设一个基于学校校园网的遵循网络化、系统化、开放化的原则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现在已经有了完整的框架和大量的资源。
该教学资源库是我校师生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集合,由本地资源库、教学资源检索链接系统、资源及资源信息自动登录系统三个模块整合而成,其作用分别是:
(1)本地资源库,在学校校园网服务器上为教师提供高速的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商品、自制课件,课件网页素材,课堂实录,备课资料等;
2004年我们又不惜筹措巨资将拥有120G教学资源的“中央电教馆”资源库集合进了我校的本地资源库,使我校教学资源获得了极大充实和丰富;
(2)教学资源检索链接系统,任何学校或者单位的资源量再大也有限,广域网上有浩瀚的空间和资源可以供我们利用,一个为教师提供检索和链接的功能可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变得何其容易;
(3)资源及资源信息自动登录系统,学校的自备资源或能找到的网上资源的信息毕竟很少,这就需要所有的教师把自己找到的资源或信息以自助的方式不停得充实到学校的本地资源库或检索库中去,使教师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变得无穷无尽,不断的增长。
三个模块中“本地资源库”是主体,与另外两个系统相辅相成,随着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我们相信将为广大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电子备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教学资源库的运行方式上看,这一系统为教师与教学资源建立起了一个双向交流的渠道,教师通过“资源检索链接系统”获得本地资源库和广域网上的资源或资源信息;
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资源或掌握的信息通过“资源信息自助登录系统”提供给本地资源库和“链接系统”使之不断丰富,并使其他教师共享这些信息。
成果4:
构建了一些网络学习协作学习系统
我校在典型课例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它们充分体现了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和信息处理能力,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环境。
它们是:
(1)协作创作系统
在作文、社会、音乐创作、美术创作等活动中,我们利用BBS、聊天室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我校协作创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欣赏佳作范例,可以和同学交流优秀设计方案或作品,可以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丰富知识、加深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甚至对喜欢的同学的作品或设计方案进行再创作成为自己更加完善、更加满意的作品,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可以再次提供到网上进行再交流。
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创作、设计的全过程。
(2)网络教学游戏
根据我们多年的思考,我们认为不论是主体性教学、活动教学还是协作学习,游戏始终是一种对学生有超强吸引力的良好载体。
特别是网络游戏目前盛极一时,充分体现了网络对信息处理、人际交流的巨大优势,与其采用拦、堵的方式限制学生接触游戏,还不如正面引导,将游戏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
所以,尝试将网络游戏服务于协作学习,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与川师大计算机科学学院共同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构建了一个网络教学游戏平台,这次数学研究课“今天我当家”使用的就是这个平台中的第一个即时网络“角色扮演”游戏(见图4)。
学生可以在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理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 学科 中的 综合 实践 活动 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