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学了教学设计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0253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36.88KB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学了教学设计教案文档格式.docx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学了教学设计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学了教学设计教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备课部分
看一看,数一数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2~4,“看一看,数一数”了解小学生活,学习数数。
⏹教学提示
课文中提供的“上学了”的一副主题图。
这幅图包含内容很丰富,既有学校里学生活动又隐藏着丰富的数字信息。
在主题图后面还安排了一个“数一数”的课堂活动,结合数数将主题图中的相关图示切换出来,辅以手势(也可以用小棒等教具)这种最方便的计数方式,加强数数活动。
教师注意的是1~10这些数字不教读写。
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了解学校生活,培养初步观察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在数数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以感受老师、同学之间的亲切友好,建立亲密、信任的同学关系。
经历分类过程,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同一物体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或者有关的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
可以使用下面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法、儿歌导入法和现场观察法。
课件展示法:
师介绍:
欢迎你们到我们学校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从现在起,你们就不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而是一名可爱的、光荣的小学生了。
你们高兴吗?
师问:
“‘小学生们’,这所学校漂亮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校园。
”
课件先演示校园全景,再演示校园的每一部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做简单介绍,到‘关键’地方,让学生说一说他看到了什么?
师让学生看图时应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往近处看有……往中间看有……往远处看有……
会有学生回答看到了小树、有学生浇花、有学生打球……,这些教师应给与肯定,然后引导“可以聪明的小佳佳同学不但看到了这些,他还知道教室是用来做什么的,操场是用来做什么的……你们知道么?
谁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回答:
我知道教室是学习的地方,足球场、乒乓球台都是活动的地方,墙报报道学校的一些新闻,小树用来美化学校的环境。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校园景色的方式导入的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校,引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兴趣,又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学生自然的进入学习角色后,更好地体会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
课件演示的最好是本校的校景,这样我们的教学更能和现实联系紧密。
现场观察法:
师致简单欢迎辞后,领着学生走出教室“游览”学校。
老师像“导游”一样组织好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游览校园。
在游览时介绍学校的各个部分情况,同时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注意到校园里的数字。
游览的方式来学习,方式新颖有趣,也能将教学内容贯穿在‘游览’,学生能更好的感受到数学来自于身边。
儿歌导入法:
师致欢迎辞后,问:
“你们会唱上学歌吗?
”“谁唱一个?
”如果没有学生会唱的话,教师示范唱一次,并且解释歌词的意思,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同时勉励孩子好好学习,长大为人民立功劳。
【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新课,生动活泼有趣,同时又能对孩子们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志向——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探求新知,掌握分类标准.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2页、第3页图中数学:
有这样美丽的校园,你说小佳佳能不喜欢吗?
小佳佳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能用一些数来介绍他看到的事物,比如说刚才同学们看到有小学生在浇花,但小佳佳介绍的是有2个小学生在浇花,你能学着小佳佳这样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幅图中有些什么吗?
学生相互介绍后,抽几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
学生曱:
我向大家介绍图中有1面国旗,还有1个小朋友正背着书包跑进校门,学校门口有1个宣传栏。
学生乙:
我向大家介绍图中有2个学生提着2把水壶在浇花,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
……
教师肯定:
说得不错。
看来不只是小佳佳善于观察,我们每个同学都很善于观察。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这样一开始就把培养学生初步的多向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2、认读1-10各数。
(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字)
10个数都数完后,驾驶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3、数身边的实物。
师播放视频。
(视频里是校园中一些角落中某些事物。
)
教师:
教室里有几扇门?
几盏灯?
几个黑板?
几座钟?
每扇窗子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自由数物体的个数。
师出示挂图或者放映ppt。
(观察郊游图你发现了什么?
)你还想哪些物体的个数?
和同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2、游戏:
找数字
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
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
数字就藏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播放课件。
(注意课件的交互形式。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数了美丽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不但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通过老师的提示——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给爸爸或妈妈当导游,介绍我们学校的数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同时让学生有机会练习有顺序的观察事物。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2345
6789
⏹教学反思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
如数数的方法,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资源
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罗马数字与0.
童谣:
数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
一闪一闪放光明。
一二三四五,
玲玲数星星。
六七八九十,
数呀数不清。
古代常用的数字表示法
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数字一到十。
玛雅人使用的数字符号(1到20)。
其中
表示乘20,因此100即
,但是,
符号却表示1×
20×
18=360,估计与玛雅人的历法有关。
罗马数字MDCCXXXV=1735,其中,M=1000,D=500,C=100,X=10,V=5。
古巴比伦的契形数字。
◆资料链接
常见的数字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数字。
数字也叫数码。
常见的数字有三种:
中国数字;
阿拉伯数字;
罗马数字。
中国数字是我国常用的数字。
分小写、大写两种。
小写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
大写是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
阿拉伯数字是1、2、3、4、5、6、7、8、9、0,这是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也是数学中常用的数字。
罗马数字是罗马人创造的记数符号。
共有七个:
Ⅰ表示1,Ⅴ表示5,Ⅹ表示10,L表示50,C表示100,D表示500,M表示1000。
由于罗马数字记数不方便,现在已很少使用。
数的起源.
数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我们表示数量关系的尺度。
从远古时期以绳打结、刻痕的记数方式到近现代四元数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数的起源和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数的起源问题不仅是对数的起源作理性思维的概貌性描述和进行简单的直观类比判断,而且需要追溯数的起源中的每一个别的步骤,研究数的观念是怎样从模糊走到纯粹的。
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数是从1和2开始的,因此了解数的起源,必须要追溯1和2这两个数字在人们的思维中是如何产生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尚未完成由猿到人的转变,谈不上数的观念。
要追溯数的起源,必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产生说起。
因为只有对立观念产生,数才能起源,单个的事物是不能形成数的观念的。
在对立统一规律中,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而存在。
数字中的1和2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共存共亡,共生共灭。
笔者认为,1和2是同时起源的,并且这一组对立形成之后,按一分为二对立原则不断扩大使用。
也就是说,人脑思维的对立运动首先萌生了1和2这样两个基本的数的概念,然后才有可能发展和扩大去滋生更多的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起源于二元对立的出现,二元对立观念是数的起源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然而,此时人们远未产生纯粹的数的概念。
到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数的观念在继承旧石器时代的二元对立观念的同时,朝着抽象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个时期,彩陶纹饰和神话是重要的符号形式,数的观念也在其中得到体现。
从总体上看,此时数的抽象化程度仍未达到消除在系统整体中位置相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差异的高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期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使得数的观念从具象化到抽象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从而具备了符号的抽象化本质。
符号的抽象化在数的产生中完成了重要一步,但其还未决定数的观念的最后产生。
人们只有将开头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偶然的并列”转化为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排列,才能正式产生数列的观念。
因此,在古代的新、旧石器时代,数的起源历史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具象走向抽象,再从抽象走向序列。
在“具象——抽象——序列”的发展过程中,数的观念的形成历史皆是通过艺术符号表达出来的。
也就是说,数的发展还有待于外化为固定的符号表达方式,这就是数的观念起源历史的最后一步,它是与文字同步产生的。
在许多数学史书中均指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已形成数的概念,并开始记载数目,但此时的数并非抽象的数。
从所属关系上来讲,数字是字,属于文字,是随着文字产生而形成的。
比一比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页,第6页,分辨物体的“长短、轻重、大小、多少”
教科书只出现了长短、大小、多少、轻重4组比较,没有出现“同样长、同样大、同样多、同样重”的比较。
教学时是否出现,何时出现,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但是一旦出现,一定要有真情实景,用实物说明。
1.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准备2个长短差不多的铅笔,2个大小不一的篮球、2个乒乓球、1袋苹果、1袋梨、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天平。
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3个圆片、3个小三角形或3根小棒。
⏹教学过程
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如
谈话法、情境导入法、游戏法等。
谈话法:
小学生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分辨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多少,会有很多好玩的小活动,喜欢吗?
游戏法:
游戏:
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
我说高,我对矮;
我说低,我对高;
我说长,我对短;
我说薄,我对厚;
我说轻,我对重;
我说宽,我对窄;
我说远,我对近……
情境导入法: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
揭题并板书:
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设计意图】游戏法引入,孩子学习热情、参与度最高、注意力最集中。
谈话法比较好操作,学生不会乱。
情境导入法容易操作,也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调动生活经验来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的要求。
◆探求新知,掌握分类标准
1、教师:
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比较出这两位同学谁高谁矮?
与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
预设:
学生的方法可能是:
让讲台下的同学站到讲台上,两人背靠背站直;
或让讲台上的同学站到讲台下,两人背靠背站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让两位同学站在同一地方,同一高度上,两人站直后再比。
小结:
这就是比较高矮的方法。
小活动:
比一比谁高?
谁矮?
请那两名身高一样的学生站到一起。
教师:
请同学们帮他们看看谁高谁矮?
两名学生自己背靠背站好,比一比。
全班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指名说一说。
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口语,引导学生说出两人同样高。
请两名身高不同的学生上台。
仔细观察他们的身高,谁比谁高?
谁比谁矮?
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学到的比高矮的方法和自己的观察说出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请三名身高不同的学生上台。
谁能按一定的顺序帮他们排排队?
指名上台完成。
学生可以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也可以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2.比长短。
出示主题图,
出示两支长度相差不多的铅笔,教师一只手拿一支。
看看这两支铅笔,你知道哪支长?
哪支短吗?
学生自由说。
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这两支铅笔哪支长?
哪支短?
说说你的方法。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上台边演示边说。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支铅笔平放在桌子上,一端对齐,看看另一端,就知道哪支长哪支短;
把两支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下端挨着桌子,看看上端,就知道哪支长哪支短。
在比较长短时,不管是平着放还是竖着放,都要使铅笔的一端对整齐,再看另一端,就能知道谁长谁短。
同桌的两人用铅笔比一比,然后说一说。
教师板书并教读“长短”
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2题。
观察:
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指导:
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交流反馈:
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巩固:
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3.比多少。
出示主题图。
师:
左边这幅图里画了一些苹果。
大家看看,哪边多?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左边的多。
对,这边多。
(板书:
多),教读:
多。
那么,这边呢?
学生回答:
少。
教师继续引导:
小鹏家在植树,你们看这是树苗,这是挖的坑。
大家一起数一数有多少棵树苗,多少个坑?
学生数,并汇报。
谁比谁多?
学生:
树苗比坑多。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一棵树对着一个坑,还多出一颗树苗没有坑,所以树苗多,坑少。
你们说的很准确。
谁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
比较多少,我们把它们一对一的比,谁有剩余的,谁就多。
如果没有这颗多余的树苗,那么树苗和坑是——学生回答:
同样多。
课件演示:
“一棵树苗和一个坑划一根线。
大家看,所有的树苗都有坑,所有的坑都有树苗,这是树苗和坑同样多。
摆学具。
先摆3个圆片,再摆出与圆片同样多的小三角形或小棒。
【设计意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直观演示和操作理解并建立高、矮、大、小、多、少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操作去探究比较高矮、长短、大小以及多少的方法,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4、比轻重。
.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教师指出:
重的那一边低,轻的那一边高。
(3)看主题图,说明苹果和西瓜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指名交流。
(4)板书并教读“轻重”。
完成课本第6页第3题、第4题。
第4题学生得出结论后要安排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比的。
学生可能会用数数比较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的会很少。
特别是农村孩子读了幼儿园以后。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促进知识的内化。
给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就是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长短
大小
多少
轻重
“同样多”的概念是一个比较难建立的概念,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一个对着一个比,刚好对完,在此基础上建立同样多的概念。
西师版的比“多少”教材和人教版的相关内容相比分散一些。
西师版是分两次教学,而人教内容做一次编排,需专用一课时来组织教学,内容详细具体一些。
“同样重”、“同样高”等没有在教学中指出,是正确的,不然的话,教学时间很紧。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比较多少的练习
伸手指。
请伸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手指。
师生互玩,同桌交换玩。
拍手。
老师拍几下,请你们与老师拍同样多的次数。
同桌交换玩。
【设计意图】活泼的游戏,既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少”上,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生得到了发展,也能体会到数学课的趣味性。
故事情境导入:
怎样做才公平
数学知识:
一一对应
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上学 教学 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