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上.docx
- 文档编号:2100138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2.23KB
在人类文明史上.docx
《在人类文明史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人类文明史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人类文明史上
“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概找不到比传播更久远的历史。
人类从生物进化成人类以来,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就是由于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与国之间持续不断地传播信息。
自己的新发明,新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不断地被别国采用,而自己又从别处学习传播来新的信息。
人类文明的不断开拓,不断扩大,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可以说,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人类,没有社会,没有文明史。
”【1】这是甘惜分教授对传播学的社会作用的宏观论断和哲学阐释。
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与人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邵培仁教授对传播的界定是: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对于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其次,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媒介和符号。
第三,传播的目的是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后,传播是信息的多矢量流动。
事实上,华夏民族自诞生以来,也就诞生了华夏传播的历史。
“ 在人类传播史上,华夏传播是极为辉煌的一章。
传播技术方面,华夏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正是华夏的印刷和造纸技术,才奠定了现代世界文明基本格局。
传播实践方面,华夏民族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在如此众多的人口中,通过礼、乐、诗、书为主流的传播形式,使华夏文化传递延续了数千载,创造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奇迹。
华夏还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传播思想,在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结构中,代代圣贤以人文与理性的精神关注人生与社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华夏传播思想。
”【3】语言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久远,而且最具有表现力的传播媒介。
中国语言具有简练、形象的特点,特别是中国的成语,生动而深刻,简洁而信息量大,这些特点是世界上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
在中国大量的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浓缩了传播的原理,能从多方面给我们有关的传播的启迪。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成语中的传播学思想加以粗线条地梳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对古代成语中蕴含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的一些关注,以期从理论意义和对传播实践的借鉴指导两个方面对我国的传播学发展有所裨益。
一、心照不宣:
神秘的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内向产播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传播活动,既有所有传播活动的共性,又有隐蔽,内动,思维的特性。
心照不宣,心谤腹诽(口里不说,心里诽谤)心存目想(心里思索),内视反听(自我省察)。
《史记•商君列传》: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强调内向传播对人修养的重要性。
人心惶惶(内心惊恐不安的意思)清朝孔尚任《桃花扇•阻奸》:
“但一月无君,人心惶惶,每日议立议迎,全无成说。
”这也是一种内向传播。
由于内向传播是“人体内部神经系统作用下的信息处理活动”【5】所以就有一种在解码上的难度。
美国传播学加斯第文•小约翰则做出了进一步的总结:
“主我是冲动的,无组织的,无方向的,不可预测得的那部分自我。
”【6】这就更为内省传播的解码提出了难度。
清代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里说:
“止凭此一纤未死之人心,以为鼓荡,然而形势昭然者也,人心莫测者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这两处文中,“人心莫测”“人心难测”都说明内向传播的负外部性。
此外,还有“人心叵测”等成语都反映了内向传播的特点。
在人际传播中,还有一种难以把握其规律的特殊传播现象,那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人际传播的形式脱离了一般的传播要件,以双方或多方共同的经验认同作为基础,以相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认同作为条件,从而实现在某种条件下的无语沟通。
二、 郢书燕说:
解码的尴尬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飞书走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迅速地书写文件,反映了编码的速度问题。
在实际的传播时间中,不但存在编码速度的问题,也存在解码速度的问题。
速度和效率原则同样是传播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
“译码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7】霍尔将译码分为三种:
(1)投合性译码,只完全一致。
神领意得。
(2)协调性译码,部分符合。
(3)背离性译码,截然相反。
如弄法舞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已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明代刘基《官箴中》:
“刀笔之权,始归吏胥,弄法舞文,聋痴瞽愚。
说的就是一种对书面传播媒体蓄意进行的背离型译码的过程。
背离性译码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种,即有意背离性译码和无意背离性译码。
有意背离性译码是译码者因为经济,政治,集团或个人等其他利益驱动,蓄意施行的错误译码。
无意背离性译码是译码者因为知识,技能等限制条件而导致的错误译码。
郢书燕说(曲解和误读)反应的就是由于知识和文化背景导致的信息错解。
鳌牙戟口(形容文词艰涩难懂)编码的艰涩导致解码的难度。
在信息传播中,编码者编好信息码,对于解码者来说,有一个解码难易的问题。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说明了信息的误读或者说解码的错误。
杯弓市虎(捕风捉影,疑虑重重)同样是对当下信息的不准确的解码和误读,但是,再某些情况下,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理解为谣言,这又另当别论。
悖言乱辞(胡言乱语)《公孙龙•白马论》: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墩异处,以天下知悖言乱词也”郑重类似于假消息,家新闻,假报道的东西也是错误的编码。
问官答花(答非所问)这个成语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我判断一定是译码的环节出现了问题。
“问官答花”中的译码错位,我认为主要是受众和传播者的层次类别不同,或者认识观点不同,由知识和视野的结构性错位而导致。
但是,在现实的传播中,产生译码错位的原因非常得多,非常的复杂。
比如,其他的原因还有传播者和受传着的出发点不同,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等。
“析律舞文”的意思是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为什么?
这是因为“每一个受传着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这对于他们接受信息并理解信息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映这个现象的成语析言破律(巧说诡辩,曲解律令),析律贰端(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等。
【8】在传播当中,存在传播不通的问题,致使编码和解码着一个传播的经典程序无法实现。
通常我们理解的信息到达受传者的时候就停止了。
这些成语有诘屈聱牙,诘曲聱牙,形容文句艰涩,不通畅顺大,无法或难于解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成语呈现了对同一个信息主体,不同的受众解码的多样性。
三、七嘴八舌:
口头传播
口语传播媒介是人类最早的传播行为。
“有声语言完善到能够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口头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9】口头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古代成语中,涉及口头传播的成语有:
骗口张舌(搬弄唇舌的意思),贫嘴薄舌、品头评足、平头论脚,评头论足,七搭八搭,七嘴八舌,七言八语,七拉八扯,七言八语,千叮万嘱,千呼万唤等。
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留口常谈(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流脍人口(广为传颂),利齿能牙,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利喙赡辞(辞令优美),诡言浮说(虚假不实的话)花言巧语(只一味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辞或文辞)话不投机,冷嘲热讽(尖刻的嘲笑和讽刺)冷嘲热骂冷言冷语,冷言冷面,冷言热语,冷言旁观“,七嘴八舌,七拉八扯,七言八语,七张八嘴,众口交传(众人辗转数说),是典型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吏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
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
”【10】叫苦不迭,叫苦连天(形容不断的叫苦)。
《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叫苦不迭……吓得浑身冷汗。
”“叫苦不迭”当然就是一种口头传播。
奔走相告(奔跑着递相转告,形容把消息迅速传告),冰心《十亿人民的心愿》:
“街头巷尾,捧到号外的人,个个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最原始,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口头传播。
由于口头的信息传播是人类最古老,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在中国的成语中,反映人们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关系中使用口头传播的成语就非常之多,如金口玉牙(比喻口齿尊贵,说话正确不能改变),金口玉语,金口玉音,金口玉言,十口相传(许多人口头相传),有口皆碑,有口难辩,有口难分,有口难言(有话不敢说活不便说),千叮万嘱,千呼万唤,异口同声,异口同词,异口同音。
心直口快,心直嘴快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分析。
四、残圭断璧:
实物传播
实物传播媒介代表了另一个语境。
“以某些物体作为意媒和介质,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实物不是意符,但利用实物的特点代表一种意义,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媒,它本身同时也是介质。
”【11】事实上,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有实物媒介的存在。
实物媒介必须借助具体语境才能存在。
比如中国的信物,对他的意义的解码和编码都必须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作支撑。
在中国的成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了实物的传播。
残编断简(只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正的诗文字画)简指竹简,使古代用来书写的竹子,是最早的传播载体。
残圭断璧(残缺不全的圭璧),元•戴表元《代祭王右军祠堂文》:
“造意成书,纵言为文,残圭断璧,千古难群”圭璧也是古代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
典谟诰训是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的简称。
断墨残楮指残缺不缺的典籍。
寄雁传书(谓传递书信),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古代先进的传播工具,有燕子和鸽子,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其他行政事务。
里程碑(路边记载里数的标志)也是一种实物传播的媒介,在最早具有象形的交通传播意义。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贾谊的《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陈涉,吴广把“竿”当作了旗帜,使之成为一种表明身份的传播工具。
“在有文字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12】旗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主要用于指挥进退”【13】也就是说,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日出三竿,《南齐书•天文志上》:
“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
金石碑刻的作用,金石碑刻是中国文化保存,流传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播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与汉字的形体和书法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金石碑刻成为大众化传播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文字记载。
五、十二道金牌:
政治与军事传播以及官方传播媒介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包括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效率。
从概念上,组织传播包括了政治传播,它体现在几个方面,如国家宣传,国家行政管理,党派宣传和法律公布等等。
《宋史•岳飞传》:
“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十二道金牌”后来被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十二金牌”就属于政治传播当中的国家行政管理传播。
“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令”和“禁”都属于法律公布,是“一个国家内部在管理国家事务时,制定的各种公民和国家机构必须执行的条文内容。
”【14】令属于公文传播。
一种传播媒介。
“日理万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
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书•皋陶谟》: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后来这个说法逐渐定格成日理万机这个成语。
明代的余继登《典故纪闻》:
“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四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将以艰难守之。
”这个成语还被用作“日有万机”,宋代的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便,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这里的“机”就是上报给封建帝王的各种奏章报表之类的政治公文。
“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这个成语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对于信息的有效沟通的重视。
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是军事公文和军事新闻。
凭几之诏(皇帝临终时的遗言)。
皇帝的昭告都是组织传播,属于金字塔政治体制传播中最初的信源。
安民告示,告示是当时传播媒介的一种,属于官方的国家宣传。
六、 舆人之谋:
中国古代的舆论世界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 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