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启松先生 讲五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97882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23KB
任启松先生 讲五行Word下载.docx
《任启松先生 讲五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启松先生 讲五行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升善磨,善磨则精华滋生。
脾升则肾升肝升,水木不郁。
胃降则心降肺降,火金不滞。
火降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是中气善运,故以无病。
中气衰则升降艰,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炎则神病,肝木左郁则血病,肺气右滞则气病。
神病则惊怯不宁,精病则遗泄不秘,血病则凝瘀不畅,气病则痞塞胀满。
四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升降金木,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此媒不可。
五脏之性,金逆生上热,木陷生下热,运用调中补土,自可复其升降。
其上下邪盛者,稍佐清金润木之品,其邪即退。
若不知温中,而仅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可。
此今世流毒,不可不察!
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湿为太阴本气而燥为阳明化气,燥易消而湿易长,是以阳明之燥每不敌太阴之湿。
当世之人,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占到八至九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土湿而升降不行,清浊易位,致使清气在下,则生飧泻。
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水虽可灭火,但火可生土,而土能堤水。
故中气之治,补气扶阳,宜用参姜,培土泄水,则加草苓。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谓阴根。
,阴性沉潜敛收,是以金收而水藏也。
先有戊土右降,而后才有收敛为金,闭藏为水。
阳气蛰封于肾,此左路木火生长之原也。
戊土不降,金水失其收藏,君相之火不能敛收,泄漏而炎上,火灼心液,真阴消耗,故治阴虚宜助肺胃之降以为金水收藏,不可一味清滋。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谓阳根,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木生火长,全靠己土左旋,至阳之位,有左旋之阴气萌滋,此右路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其生长,则病下寒。
故治阳虚宜助肝脾之升以为木火生长,不可仅温肾气。
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
阳泄而不藏,则不寐而善忘。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二火本一原同,是升则为君,降则为相也,戊土右降,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神清,胆壮而静谧,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是以上清,心定而神安。
戊土不降,相火失根,则生惊怯,臣败君危,故魂摇神荡而不能寐。
戊土不降是因己土之湿,湿则戊土上郁,收令不行,火泄而阳飞。
大凡脾肾寒湿,皆有惊悸,重则不寐,都是中气亏虚。
当代名医不解,以为心血不足,心脾两虚,惯用天王补心,严氏归脾,清凉滋润,不识升降,所以疗效不大。
血原于脾,升于肝,敛于肺,降于胃,行于经络,而统于中气。
中气旺,肝脾左升,血不下泄。
肺胃右降,血不上溢。
中气虚败或中气湿郁,而不能枢转,致肺胃逆升,则上流于口鼻。
肝脾下陷,则下脱于便溺。
血中含有温气,血温则流行条畅,血寒则凝瘀梗塞。
瘀而不行,则为症瘕,瘀而未结,若经络莫容,势必外脱。
肺胃阳虚,血逆流而不降。
肝脾阳虚,血陷泄而不升。
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本原,全缘中下之湿寒。
故欲调血病,必益血中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卫阳。
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阻则不通,郁则不运,是营血受病之源。
治宜温中,益气燥土。
黄元御先生详于左路阳生阴长,而略于右路金水阳杀阴藏,以下略为填充。
经典中医治病不出两句话,即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
阴与阳等同,上与下等同,左与右等同,出与入等同,开与合等同,万物负阴而抱阳,若欲其成立,皆不可臆偏。
肺主气,阳者,卫外而固也,固则收,收为阴,阴性凉,故肺气清凉收敛。
肺为水上之源,水谷入腹,胃纳脾磨,谷糜化精,归于脾肝,谷精化气,归于肺胃。
上焦开发,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
气清则凝化津水,津旺则金润,水利则土燥。
水愈利则土愈燥而气愈清,气愈清则津愈旺而水愈利。
故止渴之法在于益气清金,清金之法在于利水燥土。
非气则水不能化津,非津凝则不能生水。
水非气清则不利,气非土燥则不清,土非水利则不燥。
欲燥其土,必利其水,欲利其水,必清其气,欲清其气,必燥其土。
土居气水之交,中焦如沤,土司清浊之任。
故右路中上,辛金,己土水津之治,常用清金益气,燥土利水之法。
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
肺主化气,气主化水,肺中之气,氤氲如雾,受秋金之令,雾气凝露,化而为水。
水之精藏于肾则为精,水之渣渗于膀胱则为尿。
上述肺金化水,是因土燥,阳明庚金,燥土司权,收敛戊土之湿,化而为燥,正如燥秋序接炎夏,雨水变少,气温转凉,露从天启,是谓燥金变序,白露宵泠。
金热清之不去,需益气清金,肺主气,气原于胃,胃降肺方能降,胃热肺亦会热,故清降肺胃可一起考虑。
金郁卫不能收,或皮肤肿胀,或咳喘溢饮,或延至下窍不开或不收,治需发表,泄收肺气。
土湿木郁,膀胱热癃,辛金不得敛降,致胸膈烦热渴生。
需用介类清金利水。
肺热水道不利,需清金利水,或辅开启皮毛,降泻敛收肺气。
上外无事,水仍不利,因在其内。
以水之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
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之清风木。
五苓散之利水,有白术燥土,桂枝疏木。
肾气丸之利水,有地黄清风。
桂枝疏木。
不问土木,徒求猪茯泽滑,扁瞿车通,以至商遂芫戟,非其治也。
水善藏而火善泄,膀胱州都主藏,三焦决渎主出。
手足少阳相火,根于癸水,秘藏癸水之中。
癸水不藏,甲木升炎而病消渴,三焦下陷而病淋沥。
三焦之火秘于肾脏,则癸水温而壬水清,三焦之火不能秘而在膀胱,则癸水寒而壬水热。
于是膀胱热涩。
水火相交,爰生湿气,土位在中,胃燥脾湿。
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
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若水不胜火,则湿不胜燥。
而人之衰,是火易消而水易长,燥易减而湿易增。
故欲求长生,燥土制水,才是不易之治。
入腑则吉,缓用承气,泻其腑实,外无别虑。
入脏则凶,急用四逆,温其里寒,迟则不全。
然入腑失下亦有死者,时机不可过缓。
入脏急温,仍有不济,水木克贼,阴阳格拒。
脾经湿热,阻碍肺胃和降,要清脾湿热,辅以开行营卫。
脾湿而肾水耗散于脾土,需燥土并敛收脾肺之精,水寒而肾水盗泄于肝木,需温少火并敛收肾元,水寒土湿木郁,治以暖水燥土疏木。
水寒木枯,需暖水润木并收摄肾精。
肾水寒冱,放胆使用附子。
水凝结硬,先不可径用附子,因徒增下热,于治无补。
先用理中燥土暖中以克寒水,凝结得化,再用附子。
人身上为气分,下为水分,右寸关脉大,需清泄收降,虚大需补气敛收。
右关大,需降收阳明,右尺大需温聚闭藏或清收下陷之相火。
男女少腹是天三地界,治要水木并举。
肾无闭藏,一因金不能清肃。
金为水母,火中之液是谓阴根,阴生于火中,敛收潜降才能为阴,火旺金燥不能清降,卫气不敛而病阴虚。
清可敛,降收亦可敛,若金热,当清之,若金燥,当润之,若金郁,当泻之,金之精,当守之。
一是复其中焦枢轴,使脾升胃降,胃降则在上之痰水滞气可降,胃降则君相之火可降。
胃降则肺降,胃不降则肺不能降,肺不降则天一不能降收。
胃热当清,胃寒当温,胃逆当降,胃虚当补,腑实当夺。
脾湿当燥,脾陷当提,脾精当运,脾耗当收。
旧之知柏辩论,其实全在肺脾,褒者持其效,不说肺脾。
贬者持其弊,亦不说肺脾,知柏效用在于肺脾,于肾无涉。
因凉收坤兑,故而可聚为坎水。
一是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水涸木枯,治在清降,敛收金水。
水寒木枯,治在温暖肾水。
肾者主水,如湖如海汇为肾水,不是直接向湖里加水,那是无源之水。
过去对玉女煎,金水六君,知柏地黄,麦味地黄,左右归饮,二三四妙在某些情况下之所以有效的解释是混乱的。
肾者藏精,肾主闭藏,癸水易寒,癸水无热,癸水宜温。
所说之肾热,实际上是癸水寒而壬水热,君相右降,不能从壬水中继续收敛,进入癸水命门,收聚为元阳,治当清壬水之热,虽癸水寒而不能急用附子,待壬水清后再用附子。
癸水宜温养,肾精宜闭藏,因此除非寒冱,若用桂附,只宜少量。
并非只是少火生气,大用则坏其闭藏,助肝木盗泄,这是各种慢肾久治不愈的原因。
方书所论肾阴之药,如生地,熟地,枸杞,二至,皆为入肝之药,并非肾味,肾阴是指肾之闭藏,肾阳是指肾中元阳,闭藏之阳。
因此,肾水不足,从天一生水,上收中降下藏,肾精不足,温养肾气,注意闭藏。
一是断乙木之盗泄,是肾精肾水能藏的主要方法。
肾主闭藏而肝主疏泄,治肝:
郁者疏之,虚者养之,热者清之,燥者滋之,瘀者行之,结者破之,苦急者甘缓酸敛之。
阴精不足,有时需要整个右路进行收藏,这一点在眼睛青盲,糖尿病,肾病,青少年学习西方文化,手淫造孽所致的伤精,甚为有用,需要阳杀时,再杀。
不需阳杀时,直接敛收归肾,肾为五脏六腑而藏精。
滋阴?
阴不能滋,滋,六气中有个燥字,燥者滋之。
降火?
在上之火皆相火,欲得火降,必肺胃得降,滋阴不能降火。
补阴?
阴不能补,何为阴?
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阴是个收藏过程,阴如何补?
补水?
水不能补,何为水?
下降为阴,积阴为地,阴聚为水,补水是直接向水潭里倒水?
伐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此则折寿而不彰,伐阳即是伐命,故不能伐阳。
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亏虚,枢轴无力,则会胃逆脾陷,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飘荡,此惊悸眩晕不寐所由来也。
君相升炎,肺金心神被扰,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
收令不遂,清气湮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
胃胆壅逆,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
君火不收则心烦,神乱,不寐。
君火飘散,则心悬神悸。
相火升泄,则口疮,吐衄,牙痛,咽干,口苦,目眩,发落。
相火飞腾,则胆破魂惊。
凡此诸证,皆需温中燥土降肺胃,其火旺金热,佐以清敛火金即可。
脾陷则为泄利,脱肛,带下,胎堕,便血,尿血。
也应温中燥土,并暖水敛火,温升肝脾。
阳衰土湿,中气湮郁,升降失位,使火金上逆而水木下陷。
入夜阴旺湿增,心肾会愈加格拒。
子夜阳生之际,木气萌生,不能上达,又致温气下郁,于是兴阳而梦泄,女子梦交,男子遗精。
右路敛降,收而为阴,藏而为水。
君相敛收进入癸水,是谓元阳,实为阳根。
火根在坎,癸水上升而化丁火,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
离火之中,聚有阴精,实为阴根。
水根在离,丙火下降而化壬水。
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
戊土不降,火不交水而病上热;
己土不升,水不交火而病下寒。
若火盛土燥,则水枯而病热,是阳明病,胃家实也。
若火衰土湿则水旺,寒水侮土则病寒。
火易衰而水易盛,湿易长而燥易消,火衰土湿,癸水泛滥而丁火奔腾,水盛龙游,是因寒盛于中下也。
火蛰于土,土燥则火降而神清,土湿则火升而心烦。
土生于火,火旺则土燥,火衰则土湿,凡太阴之湿,皆君火之虚,虚而不降,则升炎而上盛,方其上盛,正其下虚。
是以仲景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品合用。
泻火清心,使用黄连,应中病应止,因黄连寒中。
方书曰黄连厚肠止泻,又曰久服黄连可从火化,是呓语也。
水能灭火而土能克水,人壮盛之时,以火生土,以土堤水,致水不能盛,此即少阴负趺阳为顺也。
及致年长,因病,体虚,奔波,以及生活胡作乱为,体质渐衰,阳火日虚,火不能生土,火土俱亏,土虚不能堤水,必致寒水上凌,遂得坏土堤而灭阳火。
则人死也,人几乎全是死于火土两败而水盛。
此时燥土补中可以堤水,使不泛滥。
暖水温肾可使君火归根。
君相归根则上热自清,火能归元则其下自温。
故欲调水火,必先治土,水寒土湿,乙木郁陷而生下热,病则传其所胜,乙热攻逼己土,己土受之,湿亦化热,湿热因土能胜水而传膀胱,膀胱寒则遗溺,热则癃闭,于是小便黄色而不利。
此时若外感风邪,致皮毛郁闭,金郁不开,太阳不开,必致膀胱瘀热,下不能泻而表不能散,湿热熏蒸,必致发黄。
乙木陷于壬水,积郁莫散,则少腹胀满而膀胱急迫,木郁阳陷,常足心发热而身觉恶寒。
凡男子遗精淋浊,女子带下崩漏,皆水寒土湿,肝脾郁陷。
少阴水火同经,水盛则火负,火盛则水负。
水能灭火,但当火旺土燥之时,反而阴耗生燥,水不能盛。
君火下蛰,则心清而善寐,君火不收,则心烦而不寐。
君火不收,一是火盛土燥,一是中土不枢,火浮水沉,癸水下旺,丁火上炎,也会不寐烦生。
脾气不升、胃气不降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
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
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
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临床验证病案五则
作者:
唐洪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后,笔者勤学不辍,细心体会,反复验之于临床,其效桴鼓相应。
诚如本书主校李可老先生所言:
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其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之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
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
以下病例是自己读彭子遗书的一点体会,以为抛砖引玉。
例1,患者男,68岁,2008年10月20日就诊。
失眠6个月。
患者入睡困难,易醒,伴心烦热,右侧头胀,有时头晕。
纳减,二便调。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虚浮。
诊断:
中虚,胆经寒而相火不降。
治疗:
补中气,升肝阳,降胆经。
方药:
酸枣仁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炒枣仁25g,川芎10g,当归10g,知母10g,党参15g,炒白术10g,云苓12g,炙甘草10g,制半夏25g,焦三仙10g,6剂,水煎服。
药后病愈。
按:
此轴轮并运,补中气升肝以降胆之法也。
人身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人身阴阳圆运动,左升右降。
胆经右降,相火才能下行,藏于肾水,人才能寐。
然胆经降必得肝经升,必得中气正常。
现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肝阳弱而升气不足,胆经遂寒而不降。
方用川芎温补肝阳以助上升,当归温补肝血以助川芎。
炒枣仁补胆经相火,以助胆经下降。
胆经不降逆而生热则心烦,右侧头胀,有时头晕,故用知母以清虚热。
中气虚则纳减,故用四君子汤补中气,半夏降胃以助降胆经,焦三仙助四君以运中。
脉虚浮是中气虚阳气不降之象,虚者,肝阳不足之象。
药后轴运轮行,圆运动恢复故病愈。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但阳入阳出于阴有不同的情况,书中已在“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一节展开论述。
阳入于阴的前提是胆经相火降,相火不降则阳不入阴,如酸枣仁汤治疗因胆经寒而相火不降。
还有因胆经热者,因胃气不降者。
胃气降有助于胆经降。
如由于阴虚或真水枯,则阳不能藏。
阳不能藏则阳出于阴,阳出于阴则寤,因而失眠。
此外,在临床上还有因肺经不降而失眠者,因肺经降也有助于胆经降。
正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
例2,患者男,67岁,2008年11月4日诊。
患者每于晚卧床时感觉背部发热、出汗2年。
脱衣裸露时才慢慢缓解,然后再作,严重影响睡眠。
活动后气喘。
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有脑血管病病史、冠心病史。
舌质红,前部有裂纹,苔薄白,脉弦细,右大于左。
肝阴不足。
补肝阴、调升降。
四逆散合一贯煎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生地15g,生白芍12g,当归10g,川芎10g,枸杞子12g,沙参12g,麦冬12g,炒枣仁25g,炒栀子10g,云苓12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药后症状有所减轻,加淡豆豉15g,薤白12g,5剂。
服完后症状已明显减轻。
睡眠已有所改善,能睡3h,背热在晨3~4时发作,但程度已轻。
仍有轻度出汗。
舌淡红,舌质裂纹已明显减少,脉弦偏细,左略小于右。
加生龙牡各20g,4剂而愈。
愈后脉恢复正常。
人身阴阳圆运动,后升前降,左升右降。
患者肝阴虚,肝阳相对偏胜。
背面发热,是阳升于后,不能降于前之象,汗出是木气疏泄也。
阳不降不能入于阴则不眠。
活动后木气上冲击肺则气喘。
舌质红为热,舌裂纹是津伤,阴虚气滞故脉弦细,阴虚津枯故左细于右。
方中地芍归芎润补木气调升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
柴胡、枳壳调气之升降。
枸杞子补肝血,沙参、麦冬降肺金以生肾水而补肝,枣仁助胆经降而入眠,栀子清热。
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土湿则胆经更无降路,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炙甘草补中以助升降。
二诊时加淡豆豉以调中行滞,薤白助降金气以平喘。
三诊时脉细已减,故加生龙牡降胆经以助睡眠,收敛以止汗。
药后升降有序,圆运动恢复而病愈。
例3,患者女,72岁,2008年11月3日诊。
背部有物压迫感5年。
口干,口渴,恶心,纳减,食后有饱胀感。
大便干,1~2天1次,尿可。
经中西医治疗乏效。
舌质暗红稍干,脉虚涩。
中虚卫闭而不降。
补中开闭降逆。
四君子汤合葛根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苓10g,炙甘草3g,制半夏10g,焦三仙各10g,葛根15g,生麻黄10g,桂枝10g,生白芍10g,杏仁10g,天花粉12g,4付,水煎服。
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仅下午3时以后略有压迫感。
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较前有力,续4剂。
服后病愈。
书曰:
荣卫为人身整个圆运动。
职司在肝肺,枢机在中气,根源在两肾。
患者中气虚,轴运不灵,荣卫失和,卫气闭而膀胱经气不降,故背部有压迫感。
中虚肾水不能上济故舌干、口干、口渴。
中虚胃逆故纳减、恶心、食后饱胀。
金气敛结不降故大便干,1~2天1次。
舌暗红脉虚涩为中虚荣卫失调之象。
用四君子补中气以调和荣卫,生麻黄开泄卫闭,而降膀胱之经,桂枝益阳调荣卫,葛根助麻黄开卫气之闭生津液,芍药降胆经以调荣,半夏降胃逆,焦三仙运中,天花粉、杏仁清润降肺金,金降则诸经降,荣卫调。
药后中气键运,荣卫调和,诸经降而不逆故病愈。
例4,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23日诊。
周身无力、头胀、眼睑肿反复发作5年。
发作时无力上下楼,甚至行走困难。
伴头热,继之烦躁。
呼吸时口内发凉,平素周身怕冷。
口干不欲饮。
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近1个月发作,并逐渐加重而求诊。
刻诊:
症状同前,眠可,纳减,大便干,2~3天1次,尿清。
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80/100mmHg。
现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
查:
BP156/76mmHg。
精神欠佳,无力姿势,无其他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正常。
心电图示窦缓。
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体略肿,苔薄白。
脉沉迟弦细无力。
肝阳虚风动。
补肝阳息风。
桂枝汤加味。
制附子6g,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10g,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30g,太子参12g,云苓12g,栀子5g,丹参15g,生姜3片,大枣6枚。
3付,水煎服。
药后症状减轻,纳食略有增加,但五天来未解大便。
加当归10g,改太子参15g。
服1剂大便解,连服12剂,病愈。
血压130/80mmHg。
肝阳虚疏泄无力,木气不能左升,则行动无力。
木虚生风,上冲则头胀、睑肿发作。
所谓阳冲于上则虚于下。
风上冲则少阳胆经、厥阴心包经不降则头热、烦躁。
木虚而升降不遂则郁而克土,故纳减,生湿则舌肿不欲饮。
疏泄无力则便艰。
肝肾同源,肝阳源于肾阳。
肾中相火不足,故全身怕冷、口内发凉、口干。
尿清是内寒,舌边有瘀斑为血瘀之象。
药用制附子补火以助阳,桂枝温升肝阳,白芍降胆经。
肝胆升降,互为其根,胆经降则肝经升。
栀子以清热,茯苓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
太子参、生姜、大枣补中气以运土气。
生石决明、天麻、钩藤收上冲之风。
丹参祛瘀以利经气升降。
药症相符,故服3剂已见效。
二诊时大便已5天未解,故加当归温补肝血以助疏泄通便。
共用药15剂而肝阳足风不上冲,胆经降而运动复圆。
例5,患者女,39岁,2008年9月24日诊。
周身起疱疹并反复发作3年。
3年来疱疹反复发作,一般呈皮肤潮红、丘疹、水疱,因痒搔抓而流滋、结痂并存。
皮疹散布于全身,有的连成片,四肢尤为严重。
反复用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近20天来发作并加重,用糖皮质激素、康体多、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静脉点滴,氯雷他啶口服等治疗效果不佳延余诊治。
周身见遍布大小不等的疱疹,间有丘疹、结痂、抓痕,四肢尤多,皮疹周围皮肤发红。
伴有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
性急易怒。
纳可,二便调。
舌质红,苔薄白腻。
脉右弦滑,但尺少,左弦细。
木枯金败,湿热。
润补肝肾,清热燥湿。
六味地黄丸加味。
生地30g,生山药30g,山萸肉10g,丹皮10g,生白术10g,云苓15g,泽泻15,当归10g,生白芍12g,川芎10g,苦参15g,生苡仁30g,乌梢蛇20g,黄芩10g,黄连6g,巴戟天10g。
7剂。
二诊:
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水疱已皱,但夜痒仍甚。
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续7剂。
三疹:
症状续减,舌质暗红,苔薄稍淡黄,脉同前,但左细已减。
生地30g,生山药30g,山萸肉10g,丹皮10g,云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5g,当归10g,生白芍15g,川芎6g,生何首乌30g,乌梢蛇20g,黄芩10g,黄连6g,巴戟天5g,黑豆30g。
四诊:
症状续减,干痂已脱落,皮肤留有痕迹,夜稍感痒,但不影响睡眠。
舌淡红,苔薄白。
脉同前。
续11剂。
五诊:
诸症消失,但左脉似稍显细,故续服12剂,隔日1服。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患者平素情怀不畅,木气郁而伤阴,疏泄失常故皮疹反复发作,性急易怒。
木郁克金,金气败而不收故现疱疹。
夜痒甚为热和肾虚,皮肤潮红、舌质红为热,右脉为木枯金败生湿之象,左脉为肝肾虚象。
生地润木气,调疏泄,而保水气。
生山药补肺金,助收降而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任启松先生 讲五行 任启松 先生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