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选摘十四首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987560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94KB
杜甫的诗选摘十四首Word文档格式.docx
《杜甫的诗选摘十四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的诗选摘十四首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给多病之身了。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
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
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
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
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其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
回看。
2、愁何在:
不再愁。
3、漫卷:
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
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
想象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
“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
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
今属湖北。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其四: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渚:
水中的小洲。
2、回:
回旋。
3、百年:
犹言一生。
4、潦倒:
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
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
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其五: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锦江:
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
与天地俱来。
3、玉垒:
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
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
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
北极:
北辰。
6、西山寇盗:
指吐蕃。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
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
乐府篇名。
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
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
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其六: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永夜句:
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
长夜。
2、风尘荏苒:
喻战乱不绝。
荏苒:
犹辗转。
3、已忍句:
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
伶俜:
飘零之意。
4、强移句:
用《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
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
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
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
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其七: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阴阳:
指日月。
2、短景:
指冬季日短。
景:
日光。
3、三峡:
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
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
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
几家:
一作“千家”。
6、夷歌句:
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夷:
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
指诸葛亮。
《蜀书·
诸葛亮传》:
“徐庶……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8、跃马:
指公孙述。
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其八:
《咏怀古迹·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支离:
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
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
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
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
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
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
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
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
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
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
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
“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
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其九: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风流儒雅:
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
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
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
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
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
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
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一十: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明妃:
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
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
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
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
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
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
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
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
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
曲中的怨诉。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
“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十一:
其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1、蜀主:
指刘备。
2、征吴:
对吴有企图。
3、幸:
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
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
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
常:
一作“长”。
6、一体句:
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
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十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宗臣:
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
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
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
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
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
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
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
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
帝位。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
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十三: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1、八阵图:
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
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
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
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
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十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
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蘅塘退士评为:
“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选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