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0983092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02KB
国际贸易论文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docx
《国际贸易论文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论文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论文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
技术创新与对外国际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这一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它对于提高传统行业贸易竞争力和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对外贸易中,技术贸易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货物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金融、电信、咨询为代表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是加快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各个国家为了保持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十分重视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仅在贸易规模上有着量的提高,更有质的突破,贸易结构出现多元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此外,为了提高我国贸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及提高企业的贸易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了863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科技兴贸等一系列战略和规划,使得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的外贸出口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高风险、产权被盗用、收益的不确定性、产品成果变现能力较差等特点,导致资金融通能力较差,使得技术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容错率低、衔接性较差、匹配不完全,造成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协调性性较差。
同时,不同国家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有这不同的要求,而且在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又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会影响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本文以创新链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
1.2文献综述
1.2.1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很多,研究的普遍结论都是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三个角度来梳理文献。
(一)技术创新对贸易规模影响研究。
宋伟良、王众梅(2016)通过考察进口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得出:
由于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不足导致了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从而抑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1]。
钟建军(2016)研究中日两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情况,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仅在数量上比日本有优势,但在质量上和价格上不及日本,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的增长,并不是产内贸易水平提升的结果[2]。
胡小娟,陈欣(2017)分析不同的技术技术模式对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的的影响,得出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模仿模式都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并且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创新模仿[3]。
王梦飞(2018)选取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等九个指标来建立创新评价体系来分析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得出创新水平的提高会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出口[4]。
李明贤(2000)指出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越明显[5]。
袁建新(2003)认为提高农产品技术创新水平是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必然选择[6]。
AlemuAM(2012)选取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数量来研究东南亚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情况,指出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并得出研发是提高高技术产业出口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引擎[7]。
SanduS,CiocanelB(2014)把研发指出分为私人支出和公共支出来研究对高技产业出口的影响,得出研发总支出对高技术产业具有促进作用,私人研发支出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比公共支出对其产生的影响大[8]。
TilmanAltenburg(2018)等研究指出技术创新能够增强我国技术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产业的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出口[9]。
..........................
第二章理论分析
2.1创新链理论
创新这一词是1911年熊彼特(J.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书中被提出来的,他把新产品的引进、采用一种新的技术、开辟新市场、新的原材料的来源和新的生产组织等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并且结合到生产体系[38]。
1957年索罗在他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书指出:
创新是指技术的变化,具体包括基于现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所引起技术安排和技术组合的变化,同时还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出现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是界定技术创新概念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索罗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没有具体定义[39]。
之后,麦克劳林对技术创新进行界定,他认为当一个新的产品和工艺在市场上出现,一项技术创新便完成了。
20世纪60年代,林恩(G.Lynn)首次将技术创新从创新时序的角度来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从对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到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以厄特巴克为代表,首次的提出了创新过程的概念,他把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
新构想的产生、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商业价值的实现。
这三个过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新构想产是技术创新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环节;
(2)技术创新是一个形成的过程,是把技术创新的设想转化为成果的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创新过程的培养过程,而且还是对创新再发明、再选择过程;(3)技术创新也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来完成,如果一种新的技术设想转化为新产品之后不能在市场中增加财富和收益就不能称之为创新;(4)新技术发明的研发投入、成果形成和市场化,这三个过程在创新过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逐渐推进的过程。
该创新过程也为创新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2.2对外贸易理论
2.2.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两位著名经济学家Krugman和Helpman(1985),他们把规模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认为贸易理论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说,基于规模经济视角解释了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44]。
国际贸易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规模经济。
它与传统贸易理论观点不同,传统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认为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商品与要素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禀赋决定了贸易格局,而这种现象,只能解释当时的现实情况,反映当时的市场经济的趋势。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理论很难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由于战后贸易的新特点,拥有相同资源禀赋国家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有些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认为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的缺陷,他们把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之上分析,一方面,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种类的产品的包装、品质、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国家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都有垄断力,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同类型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从国际市场来看,各国厂商会面临激烈竞争。
另一方面垄断竞争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众多厂商,就如同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厂商对整个市场没有影响。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能够更好的解释济源禀赋相近的贸易产品,因此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行为的动因[45]。
................................
第三章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16
3.1技术创新现状分析...................................16
3.1.1技术创新投入.......................................16
3.1.2技术创新产出.................................17
第四章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28
4.1耦合模型的建立.....................................28
4.1.1建立效用函数.............................................28
4.1.2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29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0
5.1主要结论.............................................50
5.2政策建议....................................51
第四章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4.1耦合模型的建立
耦合这个概念在物理学研究中被最早的提出来,他用来描述两个系统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协调关系,相关理论与应用主要围绕自然科学展开研究,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耦合理论开始转向松散耦合理论,最早提出松散耦合理论的是classman(1973)[51],之后,weick基于这一理论对社科问题展开研究,引领大批学者运用这一理论对社科问题进行研究的潮流[52]。
之后,weick对松散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耦合系统中的各子元素之间并不总是紧密相联,也会存在着不显著、不规律、无计划的现象[53]。
同时,在松散耦合理论不断的发展,也催生了其他新的学说和研究,例如,Williamson(1975)的交易成本经济学[54]、Meyer等(1977)的制度经济学[33]以及pfeffe等(1978)的资源依赖理论等,这些理论进一步细化了松散耦合理论,为学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55]。
在国内,最早把耦合概念及其应用引入到国内的是吴大进(1990),随后耦合理论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56]。
目前,耦合理论涉及的的领域不断扩大,主要涉及到分析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城镇化和资源环境等问题,例如严昕,郑建明(2017)、魏璐瑶,陈晓红(2017)、刘培勤(2017)等分别对城镇化与信息化,城市绩效和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进行研究,有效的促进相关实践的发展[57-59]。
特别地,个别学者将研究对象聚焦到科技创新与贸易上来,例如佟金萍、陈国栋(2016)通过构建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中国30个省市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并为本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60]。
..........................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论文 技术创新 对外 耦合 协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