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下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5997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3KB
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下Word下载.docx
《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下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2)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4)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家庭贫困,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7)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惧、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二、心理委员的工作原则
由于心理委员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应该有别于其他班级干部,因此心理委员必须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
主要涉及一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保密原则
心理委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
对自己所接触的同学隐私不得向亲戚、恋人或朋友泄露,在特殊情况可以向心理辅导老师请教。
为来访者保密是心理辅导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遵循保密原则是心理委员的工作第一原则。
但是,坚持保密原则也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
一旦发现同学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心理委员则应该立即联系班主任或心理老师,防止恶性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积极求助原则
心理委员并不是“小小心理辅导师”。
当识别发现周围同学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问题已经超出自身的干预能力范围时,心理委员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寻求帮助,这也是心理委员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
(三)实事求是原则
一般情况下,心理委员容易在工作中犯两种倾向性的错误:
一是运用心理学知识看谁都好像有问题。
一旦了解到周围学生的一些不同举动,马上极为紧张;
二是虽然发现周围的同学有异常,但心理侥幸,主观判断觉得问题不大。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委员家实事求是地反映同学的心理状况,既不虚张声势,也不能掉以轻心。
(四)保持中立原则
尽管心理委员和班级同学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关系,但也应该保持中立的原则,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到同学的交往中。
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场来倾听同学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
每个人的行为和想法一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一旦得到反对或抨击,通常就不会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心理委员也就无法张掌握详细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
三、寻找切入点与班级同学沟通
1、尊重
班级心理委员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正确定位,他和普通班级干部一样,是为同学服务的,而不是管理者。
在这个定位基础上,对每一位同学所持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采取接纳、关注、爱护的方式,是有效帮助同学的基础。
只有先尊重班级同学,才可以给大家一种安全、温暖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同学表达自己。
2、真诚
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心理委员要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假面具,不是管理者,也不是例行工作,而是表里一致,真实的关心、真诚的问候、发自内心的帮助。
这种真诚的态度可以让同学敞开心扉,很好地与心理委员沟通。
3、共情
心理委员在与同学接触过程中,要站到同学的地位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同学的喜怒哀乐。
心理委员感受到了同学的真实的感受,才知道如何来帮助他们。
4、积极关注
每位同学身上都存在着优点和不足,作为班级心理委员,要学会关注同学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要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这样才能使那些消极的同学积极面对学生活。
同时,要及时捕捉到同学发生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时间过长比如说低落情绪超过半个月以上还未调整过来的同学,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并对这样的同学关注。
5、倾听
作为班级心理委员,这样的工作是一份助人自助的工作,要学会用心去听,用行为去参与,这样同学才会认为你尊重他们、你融合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只有听明白了,掌握了实际情况,才能清楚的汇报出真实情况,更好地帮助同学。
6、婉转
当发现班级同学有异常心理情况时,要及时汇报,同时要学会用婉转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希望这样的同学接受心理老师的帮助,尽快走出低谷和困境。
7、找共同话题
针对这部分出现异常反应的同学,可以先从对方喜欢的话题入手,渐渐熟悉,建立信任感之后,再针对同学目前出现的状态仔细了解,这样比直接询问什么样的问题更容易让同学接受。
8、深入同学
除了正常的同学交往之外,多深入到同学中去,比如每个月都到班级所在寝室了解了解同学现在的热点、焦点,同学的心理状态,大家的困惑,需要老师给予哪些指导等,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了解到的情况,才具有真实性,才更能反映大家的心声。
9、及时性
根据深入班级、寝室了解到的情况和同学反映的情况,要及时的汇报给心理老师,因为有些问题及时反映才有意义,过期后就没有助人的效果了。
同时,对心理老师给予的反馈要及时传达给班级同学。
10、主动
心理委员的职责要求心理委员主动接近同学,主动帮助同学,主动了解班级情况,主动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听”比“说”更重要,要想准确了解你的交往对象,必须是听懂他的说话,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1、全身心地投入倾听要通过观察说话者的动作、表情、身姿等非语言信息来全面理解他的语言信息,同时要把说话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联系起来。
2、掌握倾听言语技巧在倾听过程中,可以要求对方补充说明,或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
也可以通过复述对方的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来表明你确实在认真听对方言。
回答对方时要明确,直截了当。
多描述少评论,比如“我同意你的想法”、“我理解你的心情”等可以多用,否定或评论式的如“我不认为………”、“你不该………”等尽量少用。
当然,对方在说的过程中,你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要有耐心,让对方把话说完。
3、倾听的非言语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身体前倾。
表明你对言者感兴趣,对方也感觉你是要洗耳恭听。
二是面对言者,身体朝向对方,表示你与他同在。
三是姿态大方,显示你接纳对方的太度,要用开放的姿势。
四是目光接触,用目光告诉对方,我在听你说话,我很想听你说下去。
五是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皱眉就暴露了你对说话者的内心反应。
专注的倾听能使对方感到自己的重要,能鼓励对方表达他的想法,促进交往双方真诚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
五、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表明,只注意生理健康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
作为班级心理委员,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判断标准,以此作为对照。
标准如下:
A、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和谐发展,而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即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B、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水平。
一般来说,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其智力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关键是看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
C、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学生应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情绪稳定,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D、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
意志健全是指学生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
善于分析情况,能果断地做出决定;
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
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有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E、适应能力强
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能顺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迅速完成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
对所在学校自然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如果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和修正,以谋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
F、能够悦纳自己
正确地认识、了解、悦纳自己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即不会跟自己过不去;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
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正确接受。
G、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体现在:
乐于与人交往,且交往动机端正,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在积极的交往中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在交往中善于取长补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H、心理行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即学生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六、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困扰
心理困扰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
心理困扰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有的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困扰,存在普遍性。
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它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困扰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
如神经症、人格异常等心理失调。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于处于心理障碍中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须作长期的疏导和矫治工作。
随着社会的巨变和人们生活、生存环境中竞争的加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日益提高。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
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严重的心理障碍。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
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较低,但有增长的趋势。
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
心理困扰可在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沟通下得到改善,其他两种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医学治疗。
并且,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
七、什么是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是来访者的自愿行为;
因为心理辅导只有在来访者自愿的情况下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而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心理上对来访者进行帮助。
心理辅导有其特定的目的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专业行为,因此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才可从事这项工作。
3.心理辅导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来访者才肯坦率地谈论自己的问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诚地商讨和解决问题。
心理辅导与一般的教育不同,咨询师不会以教育者自居,更不会板起面孔对来访者进行“教育”,因此,来访的同学不必有任何畏惧和顾虑。
4.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特别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学生,通过心理辅导能使自己在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领悟许多新的道理,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成熟。
心理辅导是帮助来访的学生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辅导使来访者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正确认识社会和理解人生。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和调整情绪。
这些都是人格上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二)来心理辅导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吗
心理辅导主要针对的是正常人,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我实现。
作为在校的学生,除了要学习如何适应高中的学习外,还要学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学会与他人交往。
能来咨询的人是没有心理疾病的,心理疾病一般是无自知力的,来咨询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三)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保密性原则:
只要没有伤害他人即自身生命财产的危险,无论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员都会严格保密。
2.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
无论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员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来访者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理由
3.助人自助原则:
咨询员帮助来访者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要提来访者出主意、做决定。
让来访者的心理能够在咨询过程中得到成长。
“授人以渔”二不是“授人以鱼”。
(四)为什么要我去预约心理老师,老师不能主动来找我谈吗
由于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助人自助,也就是说最终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改变。
因此,它要求来访者具有主动的求助意愿,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咨询师才能帮助到来访者。
(五)我能信任咨询师吗他会不会把我告诉他的话讲给别人听
在心理辅导中,首先强调保密性原则,即咨询师会对来访者在咨询室中所说的所有内容保密。
只有在伤害自己或他人人身或财产安全的条件下有可能会被打破。
这种打破,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大家平时在报刊上所看到的一些心理辅导的案例,首先要经过来访者的同意,同时会将来访者的个人特征如姓名、性别、职业等做适当修改,以保护来访者。
(六)心理辅导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每次辅导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
要想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必须以一定的辅导次数作保证。
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辅导次数。
但对于高中生时间都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辅导次数。
(七)对于有心理困扰的人,非专业人员能做什么
及时予以心理支持与关注;
传递希望和乐观精神;
理解患者情绪及行为反应;
引导情绪更合理的表达;
鼓励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
给予适宜的劝告和建议;
必要时建议专科就诊。
七、心理防御机制
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委员难免会碰到阻碍、损伤、痛苦,以及困窘难看的场面,因而不时感到挫折、冲突、焦虑。
而个人在可预见或以面临威胁时,总会采取某些自我防卫措施,以抵御外来伤害,减轻内在的压力,从而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
这些自我防卫措施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对自己萌生的不良动机、欲望和感情,如嫉妒、报复等,趁意识还没清醒的时候把它压下去。
2.转移转移注意力,暂时摆脱烦恼。
如:
“做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忘掉它”,“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等。
3.退化个体部分/全部地退回到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而避免焦虑。
例如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像小孩一样的表现。
4.投射是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愿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投射出去的特征被自我所否认了。
例如,自己本来是喜欢说话的,却烦躁比人话唠。
5.理想化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例如评价某个人的时候,要么认为他是绝对好的,要么认为他是绝对坏的.
6.隔离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种不愉快的情景隔离开来,以避免由此引起的焦虑与不安。
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
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
7.认同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
让自己以成熟的人自居,借此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提高自己的地位和信心。
8.反向从相反的立场来看自己,与其自卑,不如自负,与其否定自我,不如夸奖自我,这样可以发现自己过去没有认识到的长处、优点,重新认识自我。
9.否定自卑的同学,对于自身的不幸,最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决不承认自己是弱者或不幸的人,希望借此保护自己受感情上的伤害。
10.过度代偿过度代偿又叫过度代偿。
它是指对一个真正的或者想象的躯体/心理缺陷,通过代偿而达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肢体伤残者——著名运动员;
社交恐怖者——特级教师;
贝多芬在耳聋之后的巨大音乐成就。
11.理智化是指在体验、评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相应的情感色彩,从而避免了由这些冲突引起的焦虑。
这是与情感隔离有关的防御机制,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防御机制。
12.合理化是用一种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平衡。
合理化有二种表现形式:
酸葡萄心理:
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
甜柠檬心理:
当得不到葡萄而只能得到柠檬时,将柠檬说成是甜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
13.宣泄如果心理积压啦许多抑郁之情,最好以合理的方式发泄出来,如找个好朋友倾诉一下或进行心理辅导。
14.幽默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渡过难关,免除尴尬。
15.升华抛开杂念与烦恼,执着地追求高尚的目标,使精神升华。
把原始的不良动机、需要、文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领域。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心理咨询室室制
2017年9月
附:
2017级心理委员名单
班级
姓名
1
7
2
8
3
罗琴
9
4
10
5
11
6
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委员 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