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考试复习概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5829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96KB
体格检查考试复习概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体格检查考试复习概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格检查考试复习概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面及背面)
25、请触诊患者的心尖搏动。
26、请触诊患者有无心脏震颤。
27、请触诊患者有无心包摩擦感。
28、叩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并说出心浊音界的正常范围。
29、请进行心脏听诊检查,并说出如果听到杂音,应对杂音进行那几方面的描述?
30、说出腹部视诊的内容,并请演示腹壁静脉曲张时如何判定其血流方向。
31、请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包块。
32、请对患者进行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的触诊。
33、请检查上、中输尿管点有无压痛。
34、请演示麦氏征检查法。
35、请演示Murphy’s征检查法
36、请进行肝脏触诊,并说出如触及肿大的肝脏,应对其进行那几方面的描述?
37、请进行脾脏触诊,并说出如何测量肿大的脾脏。
38、请检查患者有无液波震颤。
39、请叩诊确定肝的上下界。
40、请叩诊检查患者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
41、请检查有无肝脏叩击痛
42、请腹部听诊检查有无震水音。
43、检查患者有无肋脊点、肋腰点压痛
44、请检查患者有无肾叩痛
45、对患者进行脊柱检查,确定脊柱有无侧弯。
46、请进行直接间接叩诊确定患者有无脊柱扣击痛。
47、请对患者进行肌力肌张力检查,并说出肌力的分级。
48、请引出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腹壁反射、并说出它们所对应的脊髓节段。
49、请示意5项病理反射,并说出它们的阳性表现。
50、请做出三项脑膜刺激征,并说出它们的阳性表现。
病人应保持安静、测量前应休息五分钟以上,测量前30分钟禁止吸烟饮咖啡等,排空膀胱。
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是否与0点平齐。
肘部与心脏右心房放在同一水平(坐位时平第四肋软骨、卧位时平腋中线)。
患者裸露右上臂并外展45°
,束带褶理平顺整齐,下缘应距肘2—3cnm,应松紧适宜,一般以伸进一指为宜。
橡皮带不应褶叠。
检查者先于肘窝处触知肱动脉搏动,再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宜将体件塞在袖带下,轻压听诊器体件。
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袖带,待动脉音消失再继续注气使水银柱再升高20—30毫米汞柱左右,开始缓慢(2—6mmHg/s)放气,听到第一个声音时水银柱所表示之刻度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使水银柱继续下降,待音调突然明显消失时即是舒张压(个别声音部消失者,可采用变音值作为舒张压并加以注明)。
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重复测量时应使水银柱下降到“0”后再向袖带内打气。
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
解下袖带,整理好后放入血压计内。
向右侧倾斜血压计约45°
,使水银柱内水银进入水银槽内后关闭开关。
全身一般状态检查内容包括:
发育、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
检查者以左手握住病人右腕,将其上臂轻度外展,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起病人手背/前臂内侧处皮肤,片刻后松手,观察皮肤皱折平复的情况。
双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
请被检者将头转向右侧,用右手指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
头部还原,检查者双手指尖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颈后淋巴结。
翻掌,用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颈前淋巴。
然后让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左手扶住头部,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颏下淋巴结。
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
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分为5组,即腋窝顶部淋巴部、腋窝前壁(胸肌)淋巴结、腋窝内侧壁(中央)淋巴结、腋窝后壁(肩胛下)淋巴结和腋窝外侧壁(上臂内侧)淋巴结。
检查应逐一检查,不要遗漏。
检查方法是:
病人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面对病人。
一般先检查左侧,后查右侧。
以右手查左腋,左手查右腋。
检查左腋时,检查者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外上屈肘外展抬高约45°
,右手指拼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部。
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再翻掌向外,将病人外展之上臂下垂,触诊腋窝外侧壁。
检查腋窝前壁时,应在胸大肌深面仔细触摸。
检查腋窝后壁时,应在腋窝后壁肌群深面触摸。
滑车上淋巴结是指位于肱骨滑车以上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沟肱动、静下段周围的一组淋巴结。
正常人一般触不到;
在某些疾病时则可肿大。
检查右侧滑车上淋巴结时,检查者右手握住病人右手腕,抬至胸前,左手掌向上,小指抵在肱骨内上髁(epitrochlear),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在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沟中纵行、横行滑动触摸,以发现肿大之滑车上淋巴结。
检查左侧时,左手握病人右手腕,右手触摸,方法同检查右侧。
直接对光反射:
先查左瞳孔,手电光由外向内移动,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左瞳孔是否缩小。
同法检测右瞳孔。
间接对光反射:
移开光源后,用手隔开双眼,再次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观察右侧瞳孔的动态反映。
嘱被检查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为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逐渐将目标移至距被检查者眼球约10cm处,这时观察双眼瞳孔变化情况。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正常反应是双侧瞳孔逐渐缩小(调节反射)、双眼球向内聚合(聚合反射)
医师左手置于被检查者头顶并固定头部,使头部不能随眼转动;
右手指尖(或棉签)放在被检查者眼前30~40cm处,嘱被检查者两眼随医师右手指尖移动方向运动。
一般按被检查者的左侧→左上→左下,右侧→右上→右下,共6个方向进行,注意眼球运动幅度、灵活性、持久性、两眼是否同步,并询问病人有无复视出现。
嘱被检查者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水平或垂直)往返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往返运动。
双侧眼球出现一系列快速水平或垂直的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
运动方向以水平方向多见,垂直和旋转方向很少见。
请被检者头部转向右侧,将左手拇指和示指放在耳屏前向前牵拉,右手中指和环指奖耳廓向后上方牵拉,拇指和示指持手电,观察外耳道的皮肤及有无溢液,耳廓有无牵拉痛。
检查乳突有无压痛。
检查额窦压痛时,一手扶住被检查者枕后,另一手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上方按压。
检查上颌窦压痛时,双手拇指置于被检查者颧部,其余手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的两侧耳后,固定其头部,双拇指向后方按压。
检查筛窦压痛时,双手扶住被检查者两侧耳后,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
先观察口唇的色泽、有无疱疹、有无口角糜烂,
然后取手电筒和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
轻轻压迫牙龈,注意有无出血溢脓。
嘱被检查者头稍向后仰,口张大并拉长发“啊”声,医师用压舌板在舌的前2/3与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舌体,此时软腭上抬,在照明下可见口咽组织。
借助手电光观察软腭,软腭弓,悬雍垂、扁桃腺和咽后壁。
注意有无粘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
如扁桃体增大,需分度:
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
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Ⅰ度与Ⅲ度之间;
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请被检者伸舌,观察舌体、舌苔、伸舌运动、鼓腮、示齿运动。
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颈部保持自然正中位置。
医师分别将右手的示指和无名指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中指在胸骨上切迹部位置于气管正中,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和无名指的中间。
如中指与示指、无名指的距离不等,则表示有气管移位。
1)视诊:
嘱被检查者双手放于枕后,头向后仰,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嘱被检查者作吞咽动作,则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向上移动,常可据此将颈前的其他包块与甲状腺病变相鉴别。
2)听诊:
触到甲状腺肿大时,用听诊器钟型体件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如听到吹风样收缩期血管杂音或收缩期加强的连续性血管杂音,称为甲状腺杂音。
1)从前面检查甲状腺被检查者坐位,医师站在被检查者对面。
检查峡部时,用拇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
触摸甲状腺侧叶时,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指、中指在对侧胸锁乳头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压的甲状腺。
同样的方法可检查另一叶甲状腺。
2)从背面触诊甲状腺触诊时将双手拇指放在被检查者颈后,其余四指触摸甲状软骨两侧。
首先触摸位于气管环前面的甲状腺峡部,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
然后触摸甲状腺侧叶,一手示指、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指、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
触到肿大的甲状腺时,如让被检查者做吞咽动作,甲状腺随之上下移动,可帮助判断。
注意肿大甲状腺的大小、是否对称、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光滑、有无结节、震颤、血管杂音。
甲状腺肿大分为3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
既可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区域者为Ⅱ度;
肿大超出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注意肿大甲状腺的大小、是否对称、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光滑、有无结节、震颤
颈静脉有无充盈:
正常人安静坐位或立位时,颈外静脉塌陷,平躺时颈外静脉充盈,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在坐位或半卧位(上半身与水平面形成45°
)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
颈静脉、颈动脉搏动:
正常人在安静坐位或立位,颈动脉搏动微弱而不易看到。
如能见到颈部血管明显搏动,应区别是颈动脉搏动,还是颈静脉搏动。
颈动脉搏动触诊时感到强劲有力,压迫颈外静脉下段搏动依然存在。
颈静脉搏动弱而弥散,触诊无搏动感,压迫颈外静脉下段后搏动消失。
肝颈反流征:
用手掌压迫右上腹,观察颈静脉,如出现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则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检查者双手掌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侧部(腋中线第5—7肋间隙最易感觉到),嘱其深吸气,触诊有无摩擦感。
嘱被检者深吸气,在前下侧胸壁听诊有无胸膜摩擦音。
检查者的左、右拇指展开在胸骨下端正中线相遇,两手掌及其余四指分开紧贴两侧前下胸部。
让被检查者作深吸气运动,检查者的手即可感觉到被检查者的胸廓呼吸运动的范围及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亦可从拇指移开后距前正中线的距离来加以判断。
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同等强度低音调拉长说“一”字音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并双手做一次交换以排除两手感觉差异。
检查者的手掌应轻轻平放在胸壁上(太紧会减弱胸壁的震动),自上而下、从内侧到外侧,再到背部,比较两侧对称部位的语颤是否相同,注意有无增强/减弱。
以胸骨角为标志确定肋间隙。
扳指语肋骨平行。
从第1肋间隙逐一肋间隙向下进行叩诊至第四肋间。
按照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称的原则进行。
叩诊力量要轻重适宜
检查腋部时,让患者将上臂置于头顶,从腋窝开始向下叩至肋缘。
检查背部时,让患者头低垂,上身略向前倾,双手交叉抱肘;
叩诊从肺尖开始,逐一肋间隙向下叩诊。
可取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点,左右腋后线、肩胛线左右上下共4点。
肩胛间区扳指同脊柱平行
在胸部右锁骨中线上,自上(通常是第4肋间隙)而下轻叩时,先为清音(第4肋间隙),然后是浊音(常在第5肋间隙),最后是实音(常在第6肋间隙),浊音与实音的交界(一般在第6肋骨)时,翻转扳指,取扳指中部用笔作标记,数肋间隙,即为肺下界。
按上述方法,在腋中线、肩胛线上分别叩出肺下界。
在胸部右锁骨中线上先叩得肺下界。
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重新叩出肺下界,用笔标记之再嘱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出肺下界,用笔标记之。
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
正常人两侧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6、第8、第10肋间。
听诊器体件位置同语音震颤的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嘱被检者以一般的声音重复发“yi——”,作两侧对比,有无增强/减弱。
取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点,左右腋后线、肩胛线左右上下共4点听诊。
嘱被检查者微张口作均匀呼吸,必要时可作较深的呼吸或咳嗽几声后立即听诊。
听诊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由前胸到侧胸和背部。
可取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上中下部左右对称部位(共18个听诊部位)听诊。
听诊时要上下对比、左右对称部位对比。
心尖搏动的触诊可先以全手掌,然后缩小到右手小鱼际或示指中指指腹,以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强度和有无抬举性及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用小鱼际按照心脏听诊顺序感知震颤,压迫胸壁的力量不宜过大。
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及判定属于收缩期/舒张期。
用小鱼际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心包摩擦感,压迫胸壁的力量不宜过大。
检查者用间接叩诊法,沿肋间隙从外向内、自下而上叩诊;
用力要均匀,并应使用轻叩法。
板指与肋间隙平行并紧贴胸壁(其余手指则离开胸壁),以叩打的正下方定浊音界;
坐位时板指也可与肋间隙垂直或与心缘平行
叩诊心脏左界时,自心尖搏动所在的肋间隙开始,从心尖搏动外2~3cm处由外向内进行叩诊;
如心尖搏动不明显,则自第6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的清音区开始。
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心脏相对浊音界。
然后按肋间隙逐一上移,至第2肋间隙为止。
叩诊心脏右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得肝上界,自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隙(一般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轻叩,直到由清音转为浊音或达到胸骨右缘为止,如此逐一按肋间隙叩诊至第2肋间隙。
对各肋间隙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
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10cm。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cm)
肋间隙
左(cm)
2—3
3-4
III
IV
V
3.5—4.5
5—6
7—9
心脏听诊内容有:
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心脏各瓣膜区的听诊通常从心尖区开始,可按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处,又称心尖区,一般情况下,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偏右或偏左处)的顺序依次听诊
听到杂音应对杂音产生最响得部位、时期、性质、、强度、传导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描述。
通常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处较易听到心包摩擦音。
腹部视诊时,患者应取仰卧位,暴露全腹,医师站在患者右侧,自上而下按一定顺序全面视诊,腹部视诊主要内容包括: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皮疹、脐、疝和腹纹、胃肠型及蠕动波等。
腹壁静脉曲张时鉴别血流方向的方法:
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医师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然后用一手指紧压并向外移动,挤出静脉中的血液,到一定距离时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仍紧压不动,观察挤空的静脉是否快速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手指端流向紧压的手指端。
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观察血流方向。
检查时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当触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触诊时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
进行压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
在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于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及中输尿管点(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进行压痛触诊;
当肾脏和尿路疾病,尤其是炎性疾病时,可出现压痛。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于阑尾点进行压痛和反跳痛触诊。
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
停留片刻后突然将手抬起,以检查有无反跳痛。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于胆囊点进行压痛触诊,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肝脏还可采取左侧卧位;
腹壁软薄者或肝下缘较表浅易触时,常用右手单手触诊。
医师位于患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患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示指前端的桡侧或示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右侧腹直肌外侧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向右季肋缘移动。
嘱患者作慢而深的腹式呼吸运动,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紧密配合。
吸气时,右手在继续施压中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晚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
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
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双手触诊法。
医师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用左手掌托住患者右后腰,左大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在吸气的同时,左手向前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的幅度。
如此,随吸气下移的肝下缘就更易碰到迎触的右手指。
用上述方法,还应在腹中线上由脐平面到剑突区域(肝左叶)进行触诊。
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不能触及肝脏时,也可用沉浮触诊法。
在腹部某处触及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伸触诊,以了解整个肝脏和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及边缘、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
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患者仰卧,双腿稍屈曲,医师左手绕过患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患者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
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患者改换右侧卧位,患者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当轻度脾肿大时只作甲乙线(又称为第1线)测量,即在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
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第2线)和丁戊线(第3线)。
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
丁戊线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检查时患者仰卧,医师用手掌面贴于患者腹壁一侧,以另一手并拢屈曲的四指指端迅速叩击腹壁另一侧,如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贴于腹壁的手掌就可感到液波的冲击,称为液波震颤或波动感。
为防止腹壁震动造成的错觉,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轻压于患者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
再往下轻叩,由浊音转为实音时,此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
继续往下叩,由实音转为鼓音处,即为肝下界。
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当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由于肝下界与胃和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常用触诊或叩诊法确定。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先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
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扳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是否变为鼓音。
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移动不便时可改变指尖方向,继续叩诊直达浊音区。
叩诊扳指固定位置,嘱被检者向左侧翻身180度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听取叩诊音变化。
如出现浊音区随体位移动而改变的现象,位移动性浊音阳性。
左手掌平放在右季肋区,右手握拳由轻到中等力量扣击左手臂,询问有无疼痛。
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格检查 考试 复习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