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28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5632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3.87KB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28页Word下载.docx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28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28页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2.基本情况:
(性心理问题)
杨某,女,15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
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
到了高一,看到别的女孩谈恋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
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
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
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
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
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一、分析原因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1.性成熟。
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
2.青春期神经衰弱。
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
3.单相思倾向。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情况。
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
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
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
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
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3.战胜自己。
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至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
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间(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
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
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3.基本情况:
(学习困难)
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
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
二、解决方案
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
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2.实施行为训练。
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4.基本情况:
(厌学症)
王某,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灯均收效甚微。
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
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
“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
”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玩电脑游戏。
1.学生自身的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基本情况:
(强迫症)
乔某,初三女生,15岁,身材苗条,打扮得干净整洁。
乔某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听歌,尤其当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一直都是其解闷的好方法。
但从初三开始,歌声却成了乔某摆脱不了的心魔,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的时候,乔某总是忍不住趋向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更糟糕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在想,而且依稀那个就会沉浸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考试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
未来止住成绩的下滑,乔某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想可越是不想去想,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恼。
乔某担心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会考砸。
1.压力过大。
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
2.家庭因素。
乔某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
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
3.人格因素。
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乔某已形成强迫症。
1.主要采取了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
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强迫症症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
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6.基本情况:
(粘液质、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潘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
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庭无精神病历史。
潘某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
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
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受到父母的责备,就想起爷爷。
由于学习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
潘某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
”“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
”“我想买一本我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
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
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责备。
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
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它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
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
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
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首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
另外,建议学校、老师多组织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众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群,扩大交往范围。
还有,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7.基本情况:
(体罚事件)没完成作业等等殴打学生
哈尔滨市某小学正在上微机课的四年级学生某某和另外三名同学被班主任王老师叫回班级教室。
往老师质问某某作业中为什么少做了三道题,孩子解释说老师留作业的时候自己正好去上厕所了,所以漏听了这三道题。
王老师当下让某某不做这三道题还有作业中算错的题。
由于紧张,某某过了十几分钟还没做完题。
王老师见状生气地在某某左颊上扇了两耳光,又在她右腮和右臂上掐了几下,后来,经过医院诊断,结果为左面部外伤,右面部痉挛,三叉神经压痛,右上臂皮下淤血。
再笨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
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
压力时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
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
1.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多给教师一些关注。
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
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
还有,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一切教育任务都压到班主任身上。
最后适当地组织老师的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2.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
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只重学历和知识水平,只重考试,却没有心理测试的内容,也不做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这无疑是不完善的制度。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
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
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
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由于其认知水平的优先,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社会性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
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工作。
8.基本情况:
(杀狗事件)解剖画图
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获诺贝尔医学奖后,在被问及成功的因素时,他却说对自己在小学受到的一次惩罚念念不忘。
小时候的麦克劳德非常调皮,又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想看看他的内脏。
时候才知道那条狗的主人是校长。
麦克劳德傻了,等着一个严厉的惩罚,可想不到校长的惩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
麦克劳德绞尽脑汁认真地画好图,交给校长,而事情的结果是校长非常满意而不再追究杀狗事件。
1.出于童年期的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事件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
正如案例中的小麦克劳德那样,为了看看狗的内脏,他和他的伙伴不惜杀死一条狗。
2.从成年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
面对此类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灵又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
1.案例中的校长正式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才去了极其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
2.他通过小麦克劳德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行动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
3.他巧妙地给小麦克劳德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既是与小麦克劳德探索狗的生理机制的动机殊途同归,又变相宽容而不是纵容他的杀狗行为。
麦克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
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小麦克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
如果当时校长不顾小麦克劳德的感受,并严厉地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9.基本情况:
(中学生早恋)家三个孩子
某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
2.亲情的需要。
某某所在家庭相对孩子多,是个大家庭。
3.被他人需要的需要。
由于女孩的母亲多次打骂女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二人的交往,激发了某某作为男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女性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了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
4.逆反心理在作怪。
由于女方母亲的不冷静,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
女孩家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暴露出家长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这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1.主动找他谈心。
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
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
再次,重新人名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利己,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
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某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
加强情感沟通,多于学校加强联系。
3.从女孩的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
除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外,还应劝导女孩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有依附他人的思想,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待女儿的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要走出早恋的误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
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
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10.基本情况:
(中学生情感受挫)早恋
李某,男,16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
自从上了高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班上有些男女同学谈恋爱对他有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影响。
几个月前,老师调换座位,女生陈某坐在了他的前方。
陈某气质高雅,温柔善良,一举一动深深地吸引了他。
李某不知不觉地暗自喜欢上了陈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课时无心听讲,而是老在看前面的陈某;
下课时总是走到陈某身旁,希望陈某能够注意到他。
有一天,陈某到了李某几眼,并对他报以微笑。
从那天起,李某便更加心神不定,无心学习,幻想有一天他们能成为朋友,一起谈心。
同时,李某渐渐地不愿与同学们在一起,唯恐打架发现他心里的秘密,学习热情开始下降。
他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陈某的影子。
他感到很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
经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
1.性意识的萌发。
2.心理的不断成熟。
1.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
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
3.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
(合理的宣泄、自我安慰法、转移的方法、升华的方法)。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
2.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
教育男同学在欲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
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大多是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
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
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语气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11.基本情况:
(青春期体相烦恼)
吴某是一名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中等个头,白暂的脸盘,小巧的鼻子,文文静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名喜欢读书的女孩。
吴某在初中一直是班级里的小干部,初三直升本校高中,担任学习委员。
进入高中之后开始产生焦虑情绪,认为自己长得太胖,一度节食,又一次连续四天不吃饭,导致四肢无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当月月经失调、便秘,下的又恢复进食。
为此坐立不安,总感到胸闷、气促、头痛、恶心,以致情绪低落压抑,兴趣下降,多梦,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下降到不及格。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
吴某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
2.自我评价失之偏颇。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1.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
2.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个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
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事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
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
1.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
2.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
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12.基本情况:
(品行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张某,女,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经常撒谎、逃课、沉溺上网,与异性交往过于随便,学业不良,没有自信,厌学情绪较明显;
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同学们看不起自己;
不服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
张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
张某并非母亲亲生,但是母亲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对其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使她养成了骄纵任性、养尊处优的性格。
张某在四五年级时,挺邻居说自己并非母亲所生,心结由此产生。
母亲为让张某受到良好的教育,送她进入重点中学。
进入中学后,张某逐渐远离母亲,母女很少交流。
张某犯错误时,母亲也一味地包容,使之越来越放纵。
她对母亲的话充耳不闻,甚至经常撒谎,逆反心理表现强烈。
张某在小学时表现较好,成绩一般,对美术兴趣较浓。
张某从初一开始于其他班、外校学生交往,初二开始出现撒谎、逃课现象。
张某的症状是典型的品行障碍问题。
根据对张某各方面的分析,导致张某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使她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自信心的丧失,造成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
3.交友不慎,造成行为偏差。
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错误认知。
运用认知疗法,使她认识到;
在交友问题上要明辨是非,自己犯了错误,除了寻求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找原因。
2.运用心理动力学分析其成长历程。
3.开展家庭辅导,与家长沟通。
向张某的母亲了解张某成长过程及家庭情况,并向其反馈张某的感受,特别是对母亲的看法。
4.创设情景,开展家庭治疗。
针对张某和母亲相处时身体无法解除的问题,采用行为疗法,让张某挽住母亲的手臂,母亲楼主女儿,抚摸女儿,反复多次,逐渐自然放松。
要求母亲鼓励并帮助张某。
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帮助张某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创造各种条件,使她融入班级的洪流中,让张某充分感受到同学、老师的爱,机体的荣誉感,个人的成功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品行障碍指儿童期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它的两个典型症状是出现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
另外还有逃课、撒谎、吸烟、抢劫行为等出现。
品行障碍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小时候有品行障碍,经遗传获得。
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时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单亲家庭、家庭不和、教育方式不一致等。
本案例中的张某就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案例 分析 3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