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某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5435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02.54KB
福建某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某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某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4.1客家文化
龙岩是客家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聚集地。
土楼、围屋、民俗是客家文化的符号。
永定土楼2007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神山”冠豸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成功举办世界客属垦亲大会、纪念胡文虎先生诞辰125周年等活动有力地弘扬了客家文化,龙岩的“客家民居”建筑特色不但是排“老大”,而且是“人类建筑的奇葩”,可立足于世界民居建筑之林,有其“全球的唯一性”。
但客家语言、民俗、服饰等文化受外来经济文化冲击大,保护力度不够。
1.1.4.2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龙岩市非主流文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录的民间音乐采茶灯舞曲,及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岩山歌戏、龙岩静板、适中盂兰盆盛会等。
1.1.4.3红色文化
闽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是建党建军的主要发源地。
在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记,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著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这里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当年十万闽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中央主力红军8万6千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1/3是闽西儿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全市在册革命烈士2.36万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多。
1955—1965年间,闽西有6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成为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1.2区位、地块规划及设计范围
1.2.1区位
本案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位于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根据龙岩市2008-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可知,未来这一区块将处于城市中心。
1.2.2地块规模
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山明水秀,规划用地面积约116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3公顷。
1.2.3与周边地块关系
本案东边临近龙岩新城,主入口和城市主干华莲路相连,有较成熟的社区形态,西边是红坊工业区以及正在规划的社区。
东:
厦蓉高速公路以西,西陂镇、曹溪镇、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
东肖镇、省道203线以北;
西:
省道203线以东,红坊镇;
北:
厦蓉高速公路以南。
1.2.4地形地貌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坐落在龙岩市城区西南方向,三座山体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
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自西向东流向市区,形成河流宽谷地貌,大锦山666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
区内有西湖岩、乌仔山、土隔山、纱帽山(红碳山)、黄邦山、牛轭岭等山体。
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
红坊溪的周边局部形成一些比较平缓的地块,尽管目前存在石灰厂和大量的养猪场,但随着它们的拆迁,滨水一带形成自然的可供利用的建筑空地。
1.2.5景观体系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山体为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植被体系,以松树、杉树、毛竹、乔木灌木为主,还有少量的油桐、茶树、果树等,地被植物主要以杂草为主。
目前植被生态存在人工砍伐焚烧、矿产开采破坏及林相单调的问题。
2.客源市场分析
2.1龙岩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龙岩市今年一季度旅游接待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接待过夜旅游人数27.8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37%;
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旅游人数27.5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23%;
接待港澳台旅游者2066人次,同比增长81.82%。
境外游客与上年同期比较基本持平,且以亚洲地区为主,其中马来西亚旅游者234人次、日本旅游者116人次、新加坡旅游者105人次。
截止到3月末,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8.5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42%;
旅游总收入为9.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4%。
2.2客源市场分析
龙岩是正在崛起的旅游胜地。
以“古田会议旧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和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城市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形象。
综合看来,该规划区旅游客源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特征:
2.2.1本地居民出游意愿强烈
规划区所在地——龙岩市经济实力逐渐壮大,2007年全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28元,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8%,比改革开放前29年,年均递增4.7%,高9.1个百分点。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文化服务消费支出804.4元,比1978年增长52.5倍,年均递增14.7%。
恩格尔系数为36.05%,其中,人均用于旅游消费支出达632.58元。
根据龙岩今年5月的统计数据可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679元,同比增长8.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2%。
这些数据说明了本地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在增强,城镇居民的出游和休闲意愿比较强烈,具有良好的本地市场需要。
2.2.2根据2009年1-5月份统计数据
指数
月份
旅游总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过夜旅游人数(万人次)
1月
3.28
0.7
68.62
4.4
8.73
33.3
2月
20.46
10.4
226.86
9.3
49.6
21.2
3月
9.79
7.1
108.55
6.4
27.82
42.4
4月
13.37
8.2
148.18
7.3
35.42
32.8
5月
6.18
4.8
39.3
由此可见,根据龙岩丰富的旅游资源,龙岩的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3本地及周边存在强劲的高端消费市场
规划区连接珠三角、闽三角两个经济发达区域,造就了该地区数量庞大的高端消费群体,针对当前的区位优势以及红色主题的旅游性质,该区的客源市场除了城市休闲旅游之外,企业商务旅游、会议培训旅游的市场尤其值得看好。
所以,规划区拥有旺盛的、令人羡慕的近程市场,规划应当针对这一优势市场,还应建设相适应的以休闲、商务、会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
2.3市场总体定位
根据本案所在地的资源基础和市场发展状况,旅游市场总体定位为:
-立足本地市场,做大本地常规户外体育、商务休闲旅游;
-深挖近程市场,做强近程高端旅游;
-积极开拓闽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
-顺势开发国内及海外机会市场。
3.公园主题定位
3.1总体功能定位
根据以上的市场分析可知,
从经营城镇的战略出发,拟将规划地的功能总体定位为:
中央文化休闲园区。
(1)中央
配以中央二字,意指此处是龙岩的城市的中心,地段价值不言而喻。
同时中央还是一个集中的概念,是具有把整个城市的文化包容、吸纳和传承开来能力,也是作为城市中心的一个功能性体现。
公园纳入城市绿化系统后,城市的绿化率将呈几何增长,对城市绿化的蔓延起到示范效应。
(2)文化
龙岩作为闽西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的选择,承担着创新文化的任务。
首先,从国情上看,无疑要突出和弘扬红土地文化,其次,从历史传统文化上继承的角度上看,则应提倡河洛(闽南)文化,融入到环南中国海经济繁荣圈与整个河洛(闽南)民系文化之中。
同时,还承担着弘扬所辖客家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任务,应是研究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交融的理想之地。
龙岩市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等人文资源的底蕴深厚。
项目规划和景观设计中。
可供挖掘和借鉴的地方良多,而公园作为未来城市的中心地方,无疑为承载闽西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良好平台。
(3)休闲
把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众观光游将向休闲游转化,超过5000美元,旅游发展态势表现为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的复合。
随着国家假日结构和带薪制度的调整和落实,龙岩市城镇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不断增加,2008年龙岩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89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比上年增长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龙岩市休闲娱乐需求不断升温,还先后涌现出了了诸如森林休闲度假、温泉度假等生态休闲消费热点。
龙岩市基本上具备了休闲型城市的准入条件。
休闲产业的成功给了龙岩市的发展一个启示:
休闲,是启动市场的新亮点,是全区旅游发展的新支点。
3.2公园主题定位
公园建设承载一个城市功能性主题——中央文化休闲园区
公园景观建设的两个核心理念——生态·
休闲
对城市未来的休闲走向的思考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本案规划的一个本源,作为生态链顶端生命体的人类无疑需积极地参与到自然界的生态法则中,和生态环境产生和谐共鸣,规划目标是使本案成为自然蔓延出的一种城市形态,不仅提供予人户外体育休闲、娱乐、度假、爱国教育等的自然空间和景观空间,也为自然生态法则在城市中的运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纵观规划的前景,未来主要是以休闲产业链带动整个园区的经济体制的发展,园区将立足城市经营的角度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供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运动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将涉及体育(现代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客家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设备、维修等)、交通、餐饮业、住宿业、文化创意园、娱乐业、动物园、植物园、纪念馆以及由此连带的休闲产业群,不仅满足城市的综合休闲的功能性需求,还将带动续商务、物流、人居等三大板块之后的又重大突破——休闲版块。
公园建设包含三项价值构成——观光自然山水风光、体验闽西多元文化、享受休闲恬静生活
公园存在四类目标顾客群——以观赏自然山水风光、体验闽西多元文化和休闲娱乐度假为目的的核心顾客群,普通体育锻炼、红色文化教育和观光游赏的大众休闲顾客群,以商务会议为主的高端顾客群,以了解异域文化为目的的外来顾客群,包括国际游客。
根据以上的核心概念的归纳和提炼,拟将公园主题定位为:
针对龙岩市的顾客群:
龙城公园,山水休闲
针对龙岩市以外的顾客群:
龙城休闲园区,闽西多元文化
4.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4.1规划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98年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1994年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1988年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9年
《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福建省人大,2005年修订
《福建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福建省林业厅,2002年-2020年
《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2006年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远景2008-2020》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龙岩市其他相关文件
4.2规划设计原则
4.2.1尊重科学,用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水系整治、植物配置、地形改造等做出合理的布局设计。
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对水系和水环境做出合理的、贴近自然的处理和有效的整治。
合理改造现状地形,充分考虑挖填土方工程量投入的大小,对植物做合理的规则配置。
4.2.2结合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布置主次出入口、停车场、广场、游览交通系统以及其它旅游服务设施。
4.2.3传承历史、展时代风貌、融合地域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地域文化则是区域民众的共通点。
本案规划过程中尊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河洛文化)。
4.2.4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认真研究土地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做到远近期结合,可经营、可实施、可管理的科学建设体系。
一方面,以休闲园区的概念建设公园自身的循环经济体系,达到“以园养园”的经营目标。
另一方面,以景观环境带动商业旅游。
景观环境质量的提升,吸引人们的驻留,从而积聚人气,带动商业旅游的开发,提高经营效应。
4.2.5面向游憩活动,解决多功能需求。
功能定位是规划设计方案的根本。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园休闲健身的人本主义理念,将实用与美观两者牢牢结合,创造一个适宜的优美环境。
4.2.6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自然环境,将景观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形成园区休闲经济循环体系。
5.规划设计理念及其构思
5.1设计定位——城市中央文化休闲区基地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相应功能缺失,城市绿化零碎缺乏统一性。
随着龙岩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基地周边城市功能板块相继完善,公园从一个城市边缘山地变为城市中心腹地,除了承载生态功能外还应具备城市休闲娱乐功能。
以此公园应当借助海西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充分科学的结合当地本土文化,引入现代城市生活休闲方式,打造一座集休闲、运动、娱乐教育、展览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形成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龙岩新的城市名片揭开龙岩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5.2设计愿景
将人们带往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让人们在景观氛围和细节中感受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创造城与山、城与水的过渡与融合;
创造将城市活力和自然宁静融合与一体的绿色门户,创造一系列的活动和设施,使之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意识,打造城市中央生态休闲区。
5.3规划结构构想
根据本案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龙岩市城市的发展态势,确立本案规划的结构为:
一轴(红色文化景观轴)、一环(环山路)、一带(滨水休闲体验带),沿规划结构构想展开公园的功能区域(八个功能分区):
滨水休闲体验区、旅游度假休闲区、游乐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农庄休闲区。
以生态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手法,层层推进,达到功能区域节点景观化。
5.4结构主题
5.4.3红色文化景观轴
闽西红色文化作为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之一,具有深厚的意义。
结合基地内的地形延续城市轴线,与景观视线。
打造黄邦山,大锦山山脊线为红色文化体验带的基准路线,线路两端分别设立景观空间。
通过景观场景模式来展现红色文化,形成互动式景观空间,打造一条集观赏、休闲体验、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长廊。
本案力争保留大锦山峰顶原始生态之美,使人们一踏入景观轴入口处,就能感受到龙岩红色文化的气息,以龙岩开国将军为文化精髓,沿本案山脊线集中展示闽西红色文化风采,沿景观轴线拾级而上设半山红色文化休闲广场,为人们提供瞻仰前的精神沉淀空间,逐步过渡,进入到以公园山峰最高点和全园几何轴线交叉点设置的以红色瞻仰和纪念为主的建筑景观场所。
使人们从游览休闲中渐渐体会红色文化的庄严和肃穆。
沿黄邦山,大锦山山脊线为红色文化体验带的基准路线,线路两端分别设立红军台、先觉亭、将军楼、燎原阁等建筑景观场所,以红色文化纪念楼作为线路连接和控制点,形成一条集观赏、休闲体验、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为主的闽西红色文化主题长廊。
5.4.2环山路
基地内沿山脚地带为山地与城市的过度地带,设计构思为一个以环山道路为主干的景观缓冲空间,将城市引入公园,让公园生长到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过度。
整个环形带状空间为一个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植物的景观色彩分区营造一个绚丽的生态五彩景观环。
本案沿等高线设计环山公路和休闲游步道,通过林相和植物的转换,强化环山的景观空间,和观赏龙岩城区美景有机结合,淡化游人视觉疲劳。
环山道路有机串联全园各个功能分区,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公园观光休闲景观带。
道路设计手法多变,坡、桥合理布局,总体路面起伏有序。
5.4.1滨水休闲体验带
结合场地内的地形,水系等环境特征设置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滨水活动项目,给予场地相应的活动功能。
本案设于基地自然资源等级最高的区域,是公园连接城市东西双向的重要纽带。
滨水景观带以客家土楼风格建筑为主,沿溪以梅花为主基调造势,利用小船、亲水平台、码头、生态驳岸、桥梁等营造滨水意境的景观表现手法,强化西湖山和大锦山的空间联系,形成一道绵延5KM的美丽滨水画卷——梅花谷滨水景观带。
溯溪而上,将公园主入口区、水公园、欢乐谷、滨水特色商业休闲区、滨水时尚商业休闲区、滨水生态休闲区、旅游度假休闲区等功能区有机串连,辅以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设计成龙岩市最璀璨的滨水明珠。
6.规划设计布局
6.1滨水休闲区
6.1.1公园主入口
6.1.1.1开发思路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鉴于对龙岩本身的交通现状和公园可进入性的考虑,将公园主入口设置在公园的外围地带,地处龙岩市未来交通主干道的右侧。
为龙岩市民和游人提供综合性服务和生态景观空间。
6.1.1.2布局设计
①入口生态广场
位于交通主干道的两侧,作为进入公园两端的缓冲空间,以较为几何的分割,划定公园左右区块,分散分流。
通过景墙和绿化的景观手法,和外界的道路及其他不利的景观因素进行隔断和美化处理。
广场两侧主要通过月牙型人行天桥进游人对流,形成公园入口一道靓丽的标志性景观,可做观景平台之用。
广场主要采用耐践踏草坪的软铺装的手法,保持园区入口景观的生态和谐性,创造一个可供游人放风筝、野餐、晨练观光等功能的城市休闲空间。
②入口生态停车场
和公园主入口道路以及外部交通干道相连,设两个出入口,分设管理亭,用植树以及植草砖铺装的方式建设生态型停车场。
在交通上,和公园内部以及外部主干道形成对流的关系。
③游客服务中心
根据4A级景区建设的标准,需在景区主入口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中心建筑采用半围合型的土楼风格,景观外形和细部分别提取土楼的建筑元素,配以百叶窗点缀,和亲水广场、水幕电影共同构筑主入口服务区的特色景观,主要由游客服务部、小卖部、公厕、管理处。
在服务中心前设置亲水广场,把溪流引入广场,形成半圆形的水域空间,其间设置弧形水幕电影,和土楼格调建筑交相辉映。
不仅可作观赏之用,还可作为城市政策和旅游宣传的一个窗口。
6.1.2滨水商业休闲街
6.1.2.1开发思路
连接入口主服务区,为其提供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使游人在公园入口处就能够享受到综合性的园区服务。
为带动公园其他功能区的发展提供平台。
6.1.2.2布局设计
建筑风格注入土楼元素,和入口服务大楼形成流线形特色建筑群,以流动的线条融入溪流的蜿蜒曲折中。
通过连廊的形式使楼与楼之间有空间上的对话。
以亲水平台、码头、游船、梅花群落、桥、滨水大草坪的形式营造滨水景观意境。
业态定位为由品牌餐饮、品牌服饰、旅游纪念品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构成的综合型特色商业休闲街区。
6.1.3滨水时尚休闲街
6.1.3.1开发思路
商业街位于公园湖滨的中心腹地,山明水秀,风景如画。
地处于未来城市中心,是一个闹中取景的理想地段,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客源优势。
与滨水特色商业休闲区形成商业互补格局。
将建设成为商务会谈、购物休闲等为主题的时尚商业街区。
该街区和度假区、主入口服务区形成空间上的人流对接,提供相应的休闲配套服务。
植物以梅花为主基调,强化梅花坞的整体效果。
建筑格调采用客家风格,突显滨水景观带的整体协调性。
6.1.3.2布局设计
①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
入口广场即是道路环岛也可作游人驻足休憩之用。
采用水景和绿地交融的方式来烘托气氛以及商业街的建筑。
入口处设导购牌、生态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商业街区业态定位为集时尚精品、手工艺品、精品购物街等为主题的消费街区,和以咖啡、茶楼、酒吧等休闲餐饮和娱乐为主题的体验式街区。
②中心客家文化休闲广场
通过“团结”和“奋进”两大客家文化主题雕塑分割消费街区和体验街区,与周围的客家风情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和谐街区环境。
③临水咖啡休闲区
在临水区域建设亲水休闲区域,主要以草坪绿化配与梅花点缀,利用沿溪临水木平台,打造露天咖啡休闲区。
④溪边休闲会所
在溪对岸风光秀丽处建设休闲会所,里面布置多功能厅,适宜于戏剧演出、音乐会、演唱会等观赏性项目。
6.1.4滨水生态休闲区
6.1.4.1开发思路
跟随城市发展的脉络,在滨水景观的末端弱化人造景观的痕迹,通过生态岛屿的建设以及废旧厂房的修复利用,强调该区域人文和自然的生态原生性,植物配置延续下游主基调——梅花。
6.1.4.2布局设计
次入口广场
鉴于周边交通系统、区位、经济水平等的限制,建议分期开发,近期对天后宫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建设入口休闲广场,入口导游图、停车场、管理处及相关休闲配套设施。
人造生态休闲岛
利用公园建设剩余土方量,在溪流中间制造人工生态休闲岛,以树上木栈道串联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 文化 公园 规划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