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95330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40KB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
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l—:
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
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
试纸为何要润湿?
实验2:
为何要加稀硝酸?
实验3:
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
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
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
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
已知:
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
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
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
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什么叫焰色反应?
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
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二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蚌埠市第二中学。
鲁科版高中二年级化学选修4“反应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案例(教师:
胡婷婷)
微课程设计思路
在录制本节微课之前先绘制知识地图,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概括,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实验录像展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由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基本掌握,所以d微课中先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cefp录制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缺陷是什么?
如何改进该装置避免这些缺陷。
从而引出盐桥的作用,并进一步介绍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在微课中通过举例的形式介绍了设计双液原电池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前自学
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在家观看微课程视频自学。
根据微课视频中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平台中阶梯型练习。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盐桥在生活中各类电池的应用。
课堂中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作业情况反馈:
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反馈。
选择性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的方式解决。
在批改作业平台中的练习时发现前4道题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对微课中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情况很好,所以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课堂上不必再过多解释。
同时通过整理学生的困惑和分析在线答疑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困惑较大:
A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
E盐桥的作用有哪些?
通过整理以上问题发现学生对于盐桥这个实物比较陌生,对于它的组成、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盐桥的作用。
学生实验:
小组合作在作业平台中设计双液原电池,亲自感受盐桥的作用。
数字化实验展示:
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实时测定单液原电池与双液原电池的电流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两种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
实验探究: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电极材料:
锌片、铁片、铜片、碳棒,电解质溶液:
1mol·
L-1CuSO4溶液、1mol·
L-1ZnSO4溶液、0.01mol·
L-1
文档
CuSO4溶液、0.01mol·
L-1ZnSO4溶液、1mol·
L-1FeSO4溶液、1mol·
L-1FeCl3溶液、1mol·
L-1H2SO4、1mol·
L-1NaCl溶液。
仪器:
烧杯、导线、盐桥、电流计。
小组讨论,搭建各种能产生稳定电流的双液原电池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组与组交流比较搭建的不同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小差异,分析原电池电流的影响因素。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设计出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讨论解决学习任务单中的困惑。
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多数的问题:
D盐桥的作用有哪些?
而对于E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
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未能解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环节。
知识拓展:
学生交流讨论双液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课前网络中查找的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内部结构图,结合盐桥的作用,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出电池内部可以取代盐桥的部分——各种隔膜,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并指出了隔膜取代盐桥的好处是为了减小电阻。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电池,加深了学生对盐桥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反馈,通过三道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与内化。
课后教学反思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学生可以按照“阅读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完成练习——课堂探究——课堂反馈——形成评价”的流程,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性地补充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学生在学习微课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独自在作业平台上自主完成作业时,会出现错误率参差不齐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微视频推送给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讲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所产生的困惑也会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与学生单独交流,予以指导,进行分小组或一对一的答疑解惑,进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前阅读学习任务单后就明确了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从而根据任务单和个人需要选择观看微课的次数和时间,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和概念。
同时将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前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利用PowerPoint课件录制微视频课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简约生动的语言及清晰的实验录像,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师讲解思路清晰,语言简练。
微课程中插入很多图片和的录制的视频,并且视频的录制过程中,突出了实验的装置,而不是突出教师本人,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讲解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能很好的配合,截取的的图片(2:
05处)清晰的反映出了实验前后的铜片和锌片发生的变化。
在对图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0:
35处和4:
55处),边讲解文字逐渐出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微视频课程制作还不够精致,如:
3:
35处和6:
45处,可以用PowerPoint画图,并设置动画,规范的作图和动画,可以更加生动的显示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过程和双液原电池的设计过程。
4:
13处文字可以慢慢的逐渐出现,不宜突然出现,5:
30处的公式出现,可以用擦除的动画从左到右慢慢的逐渐出现,录课时的板书还不够规范,可以把部分的板书内容改为插入的文字,并且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渐显示出来会更好。
课堂教学点评:
学生在课前,不仅让学生观看介绍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课程视频,还给学生留有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学习的建议和方法、学习的流程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
课堂教学开始,反馈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设计的双液原电池。
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16:
50处),亲自搭建双液原电池,在实验中小组同学们间进行合作,有的实验操作,有的拍照上传,培训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网络平台,随即把不同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呈现在屏幕上(21:
50处)让大家分享。
并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电池的区别是什么(23:
05处)?
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况呢?
为了更加精准的反应两种原电池电流的变化情况,利用微电流传感器(25:
40处),在屏幕上显示了单液原电池(27:
15处)和双液原电池(28:
25处)的电流变化情况,让学生们真实感受到两种原电池的电流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屏幕上的演示实验,二者结合进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双液原电池的优点是什么?
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了实验发现了(29:
55处)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和双液原电池的优点。
这个教学环节,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训了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亲手做实验是不会发现这些问题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再次动手(32:
12处)操作,搭建更多的原电池。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
然后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36:
55处),结合生活实际(41:
40处)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45:
10处)。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46:
05处),引导分析哪些物质起到的是盐桥的作用?
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49:
55处),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遥相呼应。
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原来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搭建两种原电池,同时把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起来,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
并能很好的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最后的环节,通过屏幕展现了学生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答疑解惑,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合肥市第一中学
微课程设计思想翻转课堂设计方案课后教学反思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用录课笔边书写边讲解,微课程中插入了教师亲自录制的实验视频,边讲解理论边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很好的结合。
在录制实验过程时,采用演示用灵敏电流计,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电流的变化,并突出显示了实验的局部过程。
通过实验说明了单液原电池的缺陷,进而引出双液原电池。
在讲解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内容的变化,图形逐渐显示出来(4:
15处),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方式,与课堂黑板上的讲授很相似,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
但内容的讲授和实验的讲解,声音的过渡不够流畅,视频录制好后,可以重新配音,保持所有内容声音的一致性。
1:
55处应该让学生看到,在硝酸铜溶液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后,显示出电流指针的变化过程。
课堂教学点评
本节课课前既有微课程视频,又给学生发放了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单,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避免了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作了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
13:
28开始上课,讲课开始,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前微课程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课前原电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为接着进行的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设计的方案或屏幕上展示的方案动手设计原电池(17:
40处),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原电池,并将设计的方案拍照上传,实验结束后,分组发言共同分享(22:
35处)实验的成果。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24:
28处)总结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教师又调出了课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馈的问题(25:
15处),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
并通过Flash动画(28:
24处)形象说明离子运动的情况。
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30:
25处),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1:
10处),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同时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
为了说明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播放了教师录制的实验视频(35:
05处),由于该实验的过程较长,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节省课堂上做实验的时间,同时也说明了两种原电池产生电流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双液原电池电流较小(38:
05处),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盐桥的加入,增大了电阻,引起电流变小,同时又引导分析如何减小电阻使其电流增大,最后学生回答增大盐桥的面积且减小长度(40:
10处),这正是物理学中电阻定律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由“纸”引出了“膜”,知识逐渐由理论到实践,引向生活、生产的实际。
接着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介绍了离子交换膜(40:
50处),
文档接着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展示了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同时让学生亲自感受干电池的结构(43:
28处),学习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原电池(44:
40处)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并再次拍照上传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
最后通过平板做练习(50:
10处)和继续设计原电池(51:
30处),检测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和实验相结合。
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分析,解决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教学 案例 设计 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