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94163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52KB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Word文档格式.docx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侧各有一耳突。
头部背面有一对黑色眼点。
在身体中部稍后的腹面中线上有口,口的稍后为生殖孔。
(二)内部构造
1.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图6-3,涡虫横切面)
从扁形动物开始,动物出现了第三个胚层——中胚层,扁形动物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各个器官发展较完善。
真涡虫的体壁是由外胚层来源的上皮组织和中胚层的各种肌肉所组成的囊状物,称皮肌囊。
表皮:
单层上皮,由外胚层形成,腹面表皮上有很多纤毛。
由上皮细胞构成,在上皮中有杆状体(扁形动物特有),杆状体由实质内的一种成杆状细胞分泌而成。
当被刺激时,就分泌出有毒性的粘液,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
在表皮细胞间还有感觉细胞和粘液腺。
基膜:
没有细胞结构,具弹性,位于表皮内侧。
肌肉:
由中胚层所形成,共三层,构成肌肉的肌肉细胞为平滑肌,外层为环肌,中层为斜肌,内层为纵肌,此外还有背腹相连的背腹肌,上、下肌肉间具间质(实质)。
皮肌囊内无腔,而被中胚层的实质(是由合胞体构成,可贮存养分)与内部器官所填充。
2.消化系统:
不完全(图6-5)
口→咽→肠。
口位于腹面,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其内有肌肉质的咽,又称吻,咽可以往外翻出来,肠是由单层上皮所组成的,它分为三支。
一支向前,二支向后,分别位于咽囊的两侧,每一面还有小的分枝,在肠的末端是盲管,没有肛门。
取食时真涡虫先用体前端裹住猎获物,同时伸出肌肉质的咽吸住食物,由咽所分泌的消化液行初步消化。
然后靠咽的吸吮作用吸到肠中,在肠中分泌消化酶行细胞外消化,经部分消化后的食物,被肠壁细胞所吞噬,在肠内进行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仍从口排出。
涡虫饥饿时,可以消耗实质中的养料,甚至生殖器官来保持生命,一旦外界营养条件好转时,组织器官又可以重新恢复。
3.呼吸和循环
无特殊结构,呼吸是通过体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的,循环是依靠肠的分支和实质中的液体分送到身体各处。
4.排泄系统(图6-6,6-7)
为原肾管(外胚层陷入形成),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在身体左右两侧都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而且具分枝的原肾管,分支末端为焰细胞(flamecell)。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帽细胞位于小分支的顶端,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鞭毛,悬挂在管细胞中央。
焰细胞是一个中空的细胞,顶端有一束纤毛,纤毛不断摆动象火焰一样。
排泄管(原肾管)来源于外胚层,原肾管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及一些代谢废物,含氮废物由体表排出。
排泄途径:
焰细胞(从周围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原肾管(排泄管)→排泄孔。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图6-8,6-9)
1)梯型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所谓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1对,位于体前端),可向前发出1对神经,向后发出3对神经(背、腹、侧面)、象涡虫只有1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这一对神经较粗大,彼此间有横神经相连,呈梯型。
2)感觉器官:
一对眼点,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能感觉光线的明暗,但不能使物体成像,不能视物。
头部还有耳突一对,具有许多感觉细胞,能感受特殊化学成分,有味觉和嗅觉的功用,在表皮内还分布着许多触觉细胞。
涡虫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夜间活动强于白天。
6.生殖与发育
1)生殖系统(见江静波p.129)雌雄同体
雄性:
精巢(位于体两侧,泡状,多数)→输精小管(数多)→输精管(2条)→贮精囊(2条)→雄性交配管(阴茎,1条,多肌肉)→生殖腔→生殖孔(开口于身体的腹中线)。
阴茎基部有许多单细胞腺体称前列腺,其分泌物进入交配管,有利于虫体交配。
雌性:
卵巢(2个,位于体前方两侧,每侧一个)→输卵管(2条),同时收集卵黄腺(雌性副性腺,产卵黄)的卵黄→汇合成阴道(1条)(阴道前端向前伸出一受精囊或称交配囊,暂时贮存异体受精所传递过来的精子)→生殖腔(前方有一肌肉囊进入此处)→生殖孔。
2)交配涡虫仅在生殖季节,即从早春到晚夏有生殖系统,其它时间行无性生殖。
涡虫虽为雌雄同体,但为异体受精(cross-fertilization)。
交配时各用阴茎互相插入对方的生殖腔中,并将精子运到对方交配囊内,卵成熟后,交配囊中的精子移行到输卵管上方与卵子受精,多个受精卵与卵黄细胞在生殖腔分泌的粘液包裹下形成成卵袋,排入水中,粘附于水中的物体上,经2—3周即发育为幼体,真涡虫能产生多个卵袋,每个卵袋中有几个至几十个受精卵或胚胎。
(图6-11)
3)无性生殖为分裂生殖,多从身体咽后部位缢断,再发育成为两个个体。
7.再生涡虫的再生能力很强,若将其身体切为1/279—1/1500段,每段都能恢复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
切割后的个体,在10-20℃的室温下1-2周,每段都可愈合再生成头尾和结构完整的一个小涡虫.此外,如果从体前端或后端中线上加以纵切,就可产生出双头或双尾的涡虫来.(图6-12再生实验)
二.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大部分自由生活,生活在淡水或海水里,也有陆生种类,并且有极少数过渡到寄生生活。
1.体表具纤毛,有皮肌囊,上皮组织里具杆状体。
2.具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系统。
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4.排泄器官为原肾型,雌雄同体。
5.大多数直接发育,没有幼虫期,但也有少数(海产)具幼虫时期(牟勒氏幼虫,图6-16,幼虫呈卵形,有8只游泳用的纤毛瓣,腹面具口,通往埋于实质内的肠)。
具有无性生殖及再生能力。
三.涡虫纲的分类
根据消化管的有无及复杂程度来分,可分为12个目(1993,R.S.K.Barnes等),现举常见目:
(图)
1.无肠目:
没有肠,有口而无咽,由内胚层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体小,直接发育,无排泄管,生活于海水,如旋涡虫。
2.单肠目:
肠无分支,呈管状或囊状,口在身体前端,有咽,大多数为海产种类,少数生活在潮湿的土地里,有的在淡水中生活,极少数为寄生,如:
微口涡虫,直口涡虫。
3.三肠目:
肠分为三支,一支向前,面支向后,口位于腹面中部,且具咽,多数生活在淡水(真涡虫)或海水中,少数生活于湿土中,如土,笄蛭涡虫,还有少数营寄生。
4.多肠目:
肠分很多枝,口在腹部,具富有肌内的咽,海产,如:
平角涡虫,此目中有简接发育的牟勒氏幼虫,这一目的胚胎发育也有点特殊,其卵裂的方式是以螺旋式进行的,这与纽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在胚胎发育中有相似之处。
第二节吸虫纲(Trematoda)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成虫寄生在人、猪、狗等的肝脏胆管内,过去曾在广东、福建一带及台湾地区流行,现在南方诸省虽仍有报导,但多呈点状分布。
国内寄生于猫狗者较多。
患者慢性腹泻、消化不良、黄疸、水肿、贫血、乏力、胆囊炎、肝肿等,并发症主要是原发性肝癌,可引起死亡。
(一)形态结构(图6-19)
成虫身体柔软,扁平,柳叶状,前端稍窄,后端宽圆,体长10—25mm,宽3—5mm,背腹扁平,具口吸盘和腹吸盘,口吸盘比腹吸盘大,位于虫体前端,在身体前端的1/5处有一腹吸盘(富肌肉质)。
活的虫体呈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体内器官隐约可见,体表无纤毛,无体腔,各种器官均埋藏于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里,在虫体后1/3处有两个前后排列的树枝状睾丸,为该虫主要特征,故称枝睾吸虫。
1.体壁(图6-20)
体壁最表层(光镜下认为是角质层),电镜观察为许多大细胞的胞质延伸、融合成的一层合胞体(syncytium)其中有线粒体、内质网、胞饮小泡、结晶蛋白所形成的小刺等,称皮层(tegument),由外到内为皮层、基膜、环肌、纵肌和实质细胞。
大细胞的本体下沉到实质中,由胞质突起穿过肌肉层与表面的细胞质层相连。
皮层对虫体有保护作用,有利于虫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含氮废物的排出,可通过胞饮作用摄入营养(特别是氨基酸类)。
2.消化系统:
口(位于吸盘中央)→咽(球形,肌肉质)→食道(短)→肠(左右各一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虫体通过口吸盘吸收寄主肝胆管的营养物质,以细胞外消化为主。
华枝睾吸虫主要以上皮细胞为食物,有时也吃一些白血细胞,红血细胞和胆管内的分泌物,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一些养料,也可以分泌酶来软化宿主动脉的组织,以便于消化,食物以糖原、脂肪的形式贮存。
3.呼吸系统:
无特别的呼吸器官,进行厌氧式呼吸,利用体内的某些酶来分解已贮藏的养分而放出能量。
4.排泄系统:
由原肾管和焰细胞形成,两条排泄管汇合,通过收集管的管道把废物推集到后面的排泄囊(S形),通过排泄囊来端的孔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不发达,在咽的两侧有一对神经节,向前、后端各发出6条纵行神经,向后的6条神经有横神经联络,神经系统也呈梯形,感觉器官退化。
6.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同体或异体受精
雄性无阴茎、阴茎囊及前列腺,雌雄生殖孔分开(涡虫类的雌雄生殖孔合一)
1)雄性:
精巢(1对,在虫体后1/3处,前后排列)→输精管(1对)→储精囊(由输精管向前扩大而成)→雄性生殖孔。
2)雌性:
卵巢(分叶状)→输卵管(1条)→成卵腔(1个)→子宫(位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内充满虫卵)→雌生殖孔。
成卵腔由输卵管、受精囊、劳氏管及卵黄管汇合而成,劳氏管一端与输卵管相接、另一端开口在身体背面,其功能有人认为具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的作用,有人认为是退化的阴道。
梅氏腺为成卵腔周围一群单细胞腺体,其分泌物与卵黄腺的分泌物相结合成卵壳,另一部分有一定的润滑作用。
数量很多的卵黄腺分布在虫体两侧,通过每侧一条的卵黄管到达卵黄总管,最后到达输卵管。
无生殖腔,复殖亚纲的大多种类具生殖腔。
精卵在成卵腔或输卵管中受精形成受精卵。
在成卵腔中,每个受精卵的外面,包围来自卵黄腺的卵黄细胞(营养),并形成卵壳。
吸虫有巨大的产卵量,与自由生活的涡虫相比,有人估计吸虫的产卵数量是涡虫的1万-10万倍之多。
(二)生活史
图6-21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的胆管内受精→受精卵(内含毛蚴)→随粪便排出入水,形成毛蚴(1个,被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吞食消化道后孵化出)→纤毛消失,穿入螺肠壁,形成胞蚴(1个,囊状)→移至淋巴腔及肝,形成雷蚴(多个)→大部分移至肝间隙,其余部分移至胃、肠、直肠等淋巴间隙,形成尾蚴(多个,有尾巴、眼点等)→入水游泳,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形成囊蚴(圆形,外具两层壁,为感染期幼虫,无尾巴和眼点)→被终宿主(人、猫、狗)入消化道→肝胆管孔→肝胆管→1个月后形成成虫→产卵。
尾蚴形似蝌蚪,分体和尾部,体部有眼点、溶组织腺、成囊细胞和方形的排泄囊等。
囊蚴椭圆形,排泄囊大、无眼点,大多数寄生在鱼的肌肉中,也可在皮肤、鳍及鳞片上。
毛蚴、胞蚴、雷蚴在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体内,尾蚴在水中进行自由生活,然后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鲤科鱼类或米虾、沼虾),囊蚴在第二中间宿主里,1个毛蚴形成一个胞蚴,而一个胞蚴形成多个雷蚴,一个雷蚴又可形成6—8个尾蚴,一个尾蚴只能形成一个囊蚴,囊蚴是感染期。
终宿主为人或猫、狗等脊椎动物。
吸虫在中间宿主内行无性生殖,在终宿主内行有性生殖。
二.日本吸血虫(Schistosomajaponica)
寄生在人体及哺乳类静脉血管中的一种吸虫,危害人体的吸血虫有三种:
埃及血吸虫(欧洲南部)、曼氏血吸虫(非洲、拉丁美洲)、日本血吸虫(分布非洲、亚洲西部),其中后一种在我国流行,是我国人体最重要的寄生虫之一,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包括台湾省等13个省市,347个县,有数亿人口受到威胁。
形态结构(图6-29):
雌雄异体,雄虫较粗短(10-20毫米长,0.5毫米宽),雌虫较细长(12-26毫米长,0.3毫米宽),呈圆柱形,雌雄虫常合抱在一起,雌虫一般停留在雄虫体向腹侧内褶而形成的抱雌沟内,雌雄虫都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雄虫一般有7个精巢,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后方,成虫寄生在人体及一些脊椎动物肠系膜的静脉血管或门静脉血管中,寄生在人体中的日本血吸虫会使人体出现肝脾肿大,鼓胀、痛,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不能正常发育而成侏儒症,妇女不能生育,甚至死亡。
生活史:
图6-30血吸虫的生活史
雌雄成虫寄生在人肠系膜的小静脉中,在抱合中进行交配,在小静脉或肠壁的小血管里
↗一部分顺血流,经肝门静脉入脾脏→长期寄生,使肝脾肿大
产卵,卵→一部分逆血流(卵沉积在肠壁,经10多天发育,穿破肠壁落入肠腔),入肠腔随粪便排出→13-28度,入水孵化出毛蚴→纤毛脱落,迁入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多个)→尾蚴→入水游泳(多浮于水面,1-2天内具有感染力,尾蚴甚至在潮湿的土壤,植物上头的露水中也能逸出),穿入皮肤→成虫(未到达门静脉系统的一般不能发育成成虫)→产卵(位于宿主肠黏膜下静脉末梢处)。
在螺体内完成两代胞蚴,其发育时间在夏季约需2个月,冬季则时间更长,每个螺体内可多至数百万条尾蚴,尾成熟后从螺体内逸出,此过程未无性生殖。
毛蚴呈犁形,半透明,灰白色,全身被有纤毛,在水中近水面作直线游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和向上性,毛蚴的抵抗力较弱,在水中约存活1-3天。
1条毛蚴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至十万条尾蚴,毛蚴发育成成熟尾蚴夏季需45天左右、冬季需5-6个月。
尾蚴分体和尾部,体部圆筒状,有吸盘及头腺,尾部分尾干及尾叉。
尾蚴在有水、温度在15-35度,水的PH值在6.6-7.8,光线刺激下,从钉螺体内逸出,浮于水面,侵袭力夏天3天,冬季3天花板以上。
尾蚴为感染期。
当接触人、畜的皮肤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本身的机械伸缩作用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在为童虫,然后在体内移行。
移行过程:
穿入人皮肤的尾蚴(尾蚴进入人体后称为童虫)→淋巴血管、静脉血管→血液循环(右心房、右心室)心脏→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肝门静脉(发育一段时间)。
只有到达肠系膜的童虫才能发育成熟。
人体感染25天后雌虫开始产卵,35天后患者粪便中出现虫卵,虫卵也部分沉积在肝脏及结肠等处。
成虫寿命数年,有的可达10-20年,个别病例最长的有30-40年的记载。
尾蚴感染至成虫产卵约需4周,卵发育成熟需11天,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大约10-20年。
患者危害性见任淑仙244-245。
三.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全部为寄生生活,少数外寄生(三代虫),多数内寄生(较进化种类,主要寄生在脊椎动物体内,如肝片虫)。
2.身体为扁平叶状,少数象一片树叶,有的较宽,有的较窄。
3.由于营寄生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及形态的变化。
1)体表无纤毛,但在某一些幼虫时期其体表作有纤毛,无杆状体,身体外面有一层外皮层。
在光镜下被认为是角质层,在电镜下认为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皮层能对抗寄主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小分子物质可通过皮层扩散作用从环境中吸收,大多颗粒物质可通过皮层的吞噬或胞饮而获得营养)。
外皮层+埋在肌肉层之下的细胞体,相当于表皮细胞,这是对寄生生活高度适应的结果。
在外皮层上有棘状突起(皮棘),在外皮层下面为基膜,基膜下有外环肌,内纵肌,它的皮肤肌肉囊由皮层、基膜、外环肌、内纵肌及其他肌肉构成。
2)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一般退化,成虫无眼点,仅在某些幼虫中期或外寄生种类出现眼点。
3)消化系统也趋于退化,一般只有口,咽,食道、肠(分为两段,末端为盲端)。
4)具有吸附器(直接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如吸盘及小钩等。
吸盘一般有两个,即口吸盘(口面)和腹吸盘(腹面)。
5)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
(在消化道中氧气含量较少,通过分解它身体里面的肝糖元进行发酵得到氧气及能量,寄生在体腔,体液及体外的种类进行有氧呼吸——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来呼吸)。
6)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雌雄同体或异体,同体或异体受精,生活史复杂,有更换寄主的现象(有的寄主二个,有的三个),有些在性没有成熟的幼体,行无性繁殖,在性成熟的成体行有性生殖排出大量的卵。
注:
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1)和寄主进化有关;
2)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方式的一种适应。
四.吸虫纲分类
目前已知吸虫约3000种,根据吸盘的情况可分为三个亚纲,现将这三个亚纲特点列表如下:
类型特征
单殖亚纲
盾腹亚纲
复殖亚纲
吸盘
常缺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可能为一个大吸盘
一般无口吸盘
一个或二个吸盘
排泄孔
1对,开口在体前端
1个,开口在体后方
1个,开口在体后端
发育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只有一个寄主
具有世代交替,有2个以上寄主
寄生情况
寄生于两栖、爬行类的体表,排泄器或呼吸器内
寄生于软体、鱼类、爬行类体表,排泄器或消化器官
成虫:
寄生在脊椎动物中;
幼虫:
低等动物(软体)
代表种类
三代虫、多盘虫、双身虫、指环虫
盾腹虫
华肝蛭,姜片虫、肝片虫、肺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
第二节绦虫纲(Cestoidea)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solium)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
(一)形态结构(图6-32)
全长2-4米,有700-1000个节片。
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
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其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吸盘。
生活时以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
颈部纤细不分节,与头节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法产生节片,所以也是绦虫的生长区。
越靠近颈部的节片越幼小,靠近后端的愈宽大和老熟。
依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分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生殖器官成熟,位于体中间,有雌雄生殖器官)和孕卵节片(妊娠节片)。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成熟节片近方形,孕卵节片全被子宫里充满成熟的虫卵。
1.体壁和营养与吸虫相似,不同点是皮层表面具很多微毛,能增加表面积。
没有消化系统、口及肠,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
2.排泄系统属原肾管,由焰细胞,许多分枝及体两侧的2对纵排泄管,每个节片后端的2条腹排泄管有一横排泄管相连,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
3.神经系统头节的神经系统不发达,由此发出的神经索贯穿整个节片,最大一对神经索位于两纵行排泄管外侧;
无特殊的感觉器官。
4.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
雄性:
成熟节片的背侧有150-200个泡状的精巢散布在实质中,每个精巢都有输精小管,汇合成输精管→储精囊,阴茎囊内有阴茎,开口于生殖腔。
雌性:
卵巢分为左右两大叶→输卵管→成卵腔(周围有梅氏腺,向上伸出一盲囊状子宫,向下通过卵黄管与卵黄腺相连)→阴道(成卵腔伸出)→生殖腔。
(二)生活史
图6-33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肠道内)—→老熟节片中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内含有六钩蚴—→含有六钩蚴的卵被猪吞入肠内,六钩蚴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液至身体各处的横纹肌中,在那里发育为一囊状的幼虫—→囊尾蚴(具厚囊壁,白色,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称“米猪肉”)—→被人吞食含囊尾蚴的生猪肉进入肠内发育—→成虫。
囊尾蚴在小肠中翻出头节,发育为成虫,有时因肠的逆蠕动可使孕节片偶入胃中,待虫卵散出后,卵中六钩蚴逸出随血流移至皮下肌肉发育为囊蚴,人即患“囊虫病”。
此时人即成为中间宿主,若侵入脑部,则可引起癫痫、阵发性昏迷或循环、呼吸紊乱,十分危险。
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达25年之久。
六钩蚴:
具3对小钩。
囊尾蚴:
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中,有小钩和吸盘,囊尾蚴的肉称‘米粒肉’或‘豆肉’,为感染期。
危害: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
如寄生在脑部,可引起癫痫,阵发性昏迷、呕吐、循环与呼吸紊乱;
寄生在肌肉与皮下组织,可出现肌肉酸痛或麻木;
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视力下降等。
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全部为寄主生活,而且内寄生在脊椎动物或人的消化道中
2.具有与寄生生活高度适应的特化的形态结构
1)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跟肠道相适应)
2)体表纤毛消失,但具有很多微毛,有助于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还有孔道通到实质组织里)
3)附着器官集中在口部。
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有的种类有顶突的构造,顶突可伸缩,且上有小钩子,位于头节前端中央。
4)消化器官完全退化,靠体表的渗透作用从寄主中吸收营养。
5)一般进行厌氧呼吸
6)繁殖力特别强,每一成熟节片里大约有3万个卵,而且大多数的生殖器官雌雄同体,在体节内进行自体受精。
7)生活史一般有幼虫期,而且大多数经过一个中间宿主。
三.绦虫的分类
绦虫纲约为1500种,按其结构特点分为二个纲
单节绦虫亚纲:
体不分节,种类少,幼虫具10—12个小钩,如:
旋缘绦虫等
多节绦虫亚纲:
体分节片,幼虫有6个小钩(六钩蚴)分4个目(重要)
四叶目:
头节有4个耳状附着器官,称吸盘片,成虫寄生在鲨鱼肠中(叶槽绦虫)
锥吻目:
头节有2个耳吸片和4个有刺或钩而可伸的吻,有2个寄主,如:
耳槽绦虫
假叶目:
头节具2个吸槽,卵具盖,六钩蚴虫具纤毛,如:
阔节裂头绦虫
圆叶目:
头节有4个杯状吸盘,还有带小钩的顶突,如:
猪带绦虫,牛带绦虫
了解:
牛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P.142-144)
第四节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bilateralsymmetry)
两侧对称和三胚层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绝大部分的动物都具有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的体形,即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将其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半。
两侧对称促进了其身体有前、后端,背、腹面,左右侧的区别,体背面起保护作用,腹面起运动及摄食作用,这种对称形式的获得是与动物较主动的生活方式密切关联的,也是动物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使得其运动方向由不定向向定向发展。
两侧对称的动物扩大了运动适应性。
动物由辐射对称的固着或漂浮向水底爬行再到两侧对称的发展,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具有三胚层
扁形动物为三胚层动物,即除内外胚层外,还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形成使动物具发达复杂的肌肉系统。
使动物运动机能大大加强,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快速有效地摄取更多的营养。
这样一来,整个新陈代谢机能都随着加强,并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同时,由于行动敏捷,动物所接触的外界环境迅速地变化。
因而动物的反应速率也必然要提高。
从而促使神经系统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扁形动物 Platyhelmin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