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单元二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93875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79KB
选修单元二Word文件下载.docx
《选修单元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单元二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馮兩努《三國啟示錄》
六、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教節
學習內容
1
《三國演義》簡介
1-4
簡介《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認識作者羅貫中的生平和著作,初步體會作品的感染力。
2
全書內容及思想
5-10
分析《三國演義》的內容結構,討論小說的主要脈絡與重心人物;
探討作品的主題思想跟儒家傳統、民間觀念的關係。
3
人物描寫
11-19
探討長篇小說的作者如何描寫主要人物的登場、性格,並選取一位主角(關羽)作閱讀的核心,深入研習相關篇章,賞析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
4
情節構思:
戰爭及謀略
20-28
選讀《三國演義》中有關戰役和謀略的描寫,分析作者的布局、場景描寫和鋪述謀略的手法,探討情節中扣人心弦、曲折跌宕之處。
6
語言風格
29-31
參閱正史及民間故事話本,與《三國演義》作比較,理解、欣賞《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風格,並評價其優劣之處。
7
總結
32-33
總結研讀《三國演義》的經驗,共同探討中國演義體小說的特色及優劣得失,歸納研習名著的方法。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口頭答問
•撰寫閱讀劄記
•說故事
•課堂討論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自擬題目,作專題探究
•蒐集各家對名著的不同評論,以答問形式,表達個人意見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第1-4節
1.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臨江仙》,感受歌者演繹的感情色彩,並猜想作者引楊慎這首詞作小說開首的作用,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課開始前,學生須至少閱讀全書一次。
2.着學生蒐集作者羅貫中的生平及著作資料,以及三國演義成書的由來,認識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
•中國第一部章回小說
•中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並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在國外》一文,初步領會本書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
可參考:
•謝無量(1976)《羅貫中與馬致遠》,香港:
文心書店,頁12-15及57-61;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1983)《三國演義研究集》,成都:
新華書店,頁240-265。
參考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網頁:
《三國演義在國外》見沈伯俊(2002)《三國漫話:
知識‧軼聞‧勝蹟》,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頁89-91。
3.引導學生說出對初步閱覽《三國演義》全書的整體感受,並討論當中引人入勝或最不喜歡的地方,以了解學生對小說內容的認識程度。
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對小說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例如:
•與三國故事相關的電視劇、電影或動畫、遊戲機比較,《三國演義》的原著有沒有吸引力?
•從小說的元素切入,《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情節等,哪部分的描寫最吸引?
•根據章回小說的特點,評論小說中哪一回最引人入勝?
4.讓學生略讀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草廬」部分,並與《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有關的記載,以及諸葛亮《出師表》中節錄部分「臣本布衣」至「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作對比閱讀,說出小說作品的「真實」和「虛構」的地方。
以學生熟悉的情節入手,欣賞作者的匠心。
可透過口頭答問,了解學生對小說「虛構性」的認識(例如:
《出師表》或《三國志》對劉備三訪諸葛亮只有寥寥數語,但小說卻把主要人物及事件串成故事,並虛構大量生活細節,詳述「三顧」的具體過程、時令景色)。
5.引導學生總結:
•小說的「虛構性」
「虛構」是小說重要的屬性,但有不少小說都把「真實」和「虛構」糅合,以提高人物、情節的可信性。
如「三顧草廬」的情節,便是建立在歷史真實基礎之上。
雖不完全符合史實,但合情合理,而且起到激活人物和情節的作用。
•《三國演義》的性質和內容特點
「三分事實,七分虛構」、通俗化、戲劇化的編年史,加入說書成分以助組織回目。
6.深化閱讀:
細閱以關羽為主角的章回,包括:
第1、21、25、26、27、50、53、66、73、75、76回,為11-19節的人物描寫作準備。
學生在必修部分對一般小說人物描寫的手法,如肖像描寫、行為及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映襯、對比等,應已有所涉獵,此處可提示學生以曾學習的手法分析關羽的形象。
第5-10節
1.着學生蒐集資料和閱讀歷史書籍,並播放《三國演義》光碟,讓學生就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作回顧。
讓學生從名著的背景入手,認識東漢末年戚宦相爭及後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嘗試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黎東方(1990)《細說三國》,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杜家福編劇《三國演義》(中央電視台攝製電視連續劇)
2.三國的事件錯綜複雜,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欣賞本書的結構特點。
•描寫人物、事件的主綫
•故事的鋪排
帶引學生概括了解全書叙事的主綫,以了解作者的構想。
並思考為何本書以劉備的蜀漢為全書的中心,跟正史的記載不同?
本書與正史的記載不同,以劉備的蜀漢為全書的中心,以劉備與曹操間的矛盾、衝突事件作為主綫貫穿全書。
同時採用交替、插入的手法,往往在大故事中穿插小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
如赤壁之戰,便由若干情節組成,如舌戰羣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
3.導讀《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帶引學生討論小說情節反映的民眾思想: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觀念
•作者以「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形容劉備,以「亂世之奸雄」形容曹操,從作者對筆下人物處事待人的描寫,揭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著力描寫桃園結義,從結義的誓言內容,如何理解本回「義」的內涵?
在初步了解全文內容大意的基礎上,從長篇小說的開端(第一回),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4.着學生朗讀最後一回(第一百二十回)的古風,然後思考:
•這首詩所蘊含的感情調子與開首的《臨江仙》是否一致?
嘗試揣摩作者對三國英雄人物的感情。
在第一回的討論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本書「興衰皆有氣數」的觀念
•「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曆數到此終」、「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等詩句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觀念是否說明不論劉、關、張、諸葛亮如何努力,仍是「天數」早定?
這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導讀小說第四十一回節錄「劉玄德攜民渡江」,着學生留意小說中劉備及曹操的言行,引導他們思考下列問題:
在理解第一回內容的基礎上,透過作者對筆下不同人物的描寫,進一步理解作者對仁政的憧憬。
•劉備及曹操分別怎樣對待下屬及百姓?
•他們的行事有甚麼特點?
能否體現第一回所概括的「奸雄」、「英雄」的特點?
•作者在第一回及本章回安排兩個行事不同的人物,有甚麼作用?
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思想?
劉備攜民渡江,深受百姓愛戴,被作者塑造成「仁者」;
而曹操則不理百姓死活,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6.導讀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討論:
•關雲長為何釋放曹操?
•關雲長釋放曹操,對蜀國的形勢發展有影響嗎?
從統一國家的角度,關雲長是否「不忠」?
•關雲長置劉備統一大業於不顧,又甘冒違背軍令之罪,你認為他的選擇是明智嗎?
•歷史上並沒有「華容放曹」的故事,作者安排這情節,目的何在?
和全書所表現的「忠」、「義」思想有何關係?
在理解第一回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本書「忠」「義」的觀念
7.教師歸納學生的討論,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探討作者思想跟儒家傳統、民間觀念的關係:
•興衰皆有氣數的觀念
•寬仁愛民的政治思想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決心
•忠義的立身原則
最後由教師補充、總結。
名著的思想內容豐富,具有多義性,《三國演義》的主題有十多種的說法,可參考沈伯俊《三國演義辭典》,此處只提供一個角度發掘作品的思想內涵。
•B.L.Riftin(李福清)著,尹錫康等譯(1997)《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86-195;
•王靖宇(2002)〈試論《三國演義》裏的儒家思想〉,辜美高等編《明代小說面面觀》,上海:
學林出版社,頁87-111。
8.除了「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及「關雲長義釋曹操」外,本書有些回目都標舉「義」字,着學生選取其中一回,自讀有關章節,分析「義」的涵義,並評論其現代意義。
第10、53、63、110回。
第11-19節
1.在必修部分的指定作品「接外孫賈母惜孤女」的閱讀中,已掌握人物的登場手法,着學生就以下主角的出場,撰寫閱讀劄記。
•劉備
•曹操
•孫權
•諸葛亮
可透過閱讀劄記,衡量學生對長篇小說人物登場手法的掌握(例如:
•劉備和曹操同是通過黃巾起義的事件串連一起在首回出場,作者並就二人的籍貫、家世、事功、軼聞等作傳記式的簡介
•孫權在15回出場,但着墨不多,作用只在說明他是孫策之弟的身份,以及帶出神醫華佗的情節
•諸葛亮的出場,是先透過層層烘托、渲染,然後在37回始正面描寫其言行)
2.課堂討論:
•上述哪個人物的登場寫得最出色?
•與「接外孫賈母惜孤女」主要人物的登場手法比較,哪個人物的描寫最佳?
亦可透過辯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亦可選擇討論關羽、張飛、趙雲或一些次要人物的出場手法
3.根據回目,除了「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及「關雲長義釋曹操」外,全書有不少章節集中筆力描寫關羽,把學生分組,每組至少5人,每人分別細讀2個章回,然後就以下項目,共同討論、歸納,並作分組匯報:
選取關羽這個性格複雜的人物為閱讀的核心,讓學生細讀《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
•找出表現人物命運或性格發展的關鍵事件
以關羽為主角的其他章回,包括:
第21、25、26、27、50、53、66、73、75、76回。
•除了忠義外,關羽還有那些性格特徵?
從哪些事情上可以顯示出來?
如「關雲長刮骨療毒」便體現了關羽在戰場外也視死如歸的勇氣。
•分析作者刻畫關羽的手法
如第一回的肖像描寫、第二十五回的行為及語言描寫等。
•關羽為後人崇拜,你認為本書所描寫的關羽,是否過於神化?
4.着各組根據對關羽性格的了解,選取一些片段,留意劇中關羽的行為及語言,編成話劇表演。
5.導讀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賞析作者如何運用對話和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
6.將學生分組,自行選讀小說內有關劉備及曹操的章節,深入探討劉備及曹操的形象描寫,在課堂作交流、分享:
•劉備和曹操除了分別是「仁者」和「奸雄」的典型外,還有其他性格特點嗎?
如第四回「謀董賊孟德獻刀」中,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行徑,便表現了他是個「狠心之徒」。
•劉備在後世成了「仁者」的典範,曹操則成了「奸雄」的典型,三國演義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手法是否失於簡單?
可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的評論引導學生討論: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欲顯劉備之長厚而示偽」。
7.着學生綜合關羽、劉備及曹操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
•評論三國演義對這三個人物的描寫哪一個最佳?
•與紅樓夢的人物描寫方法比較,三國演義的描寫手法有甚麼特點?
《三國演義》對人物描寫是粗綫條的勾勒,較多運用烘托、渲染、映襯的手法,而少用細膩的細節描寫;
作者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塑造人物,人物具有傳奇色彩;
《紅樓夢》不是以情節取勝,有較多的人物心理描寫。
最後由教師補充及總結。
可參考周先慎《從林沖看水滸傳的人物描寫》,見傅光明主編(2005)《插圖本品讀水滸傳》,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8.撰寫評論,任選其一:
(1)學生自讀小說內有關諸葛亮和和周瑜的章節,分析小說為諸葛亮和周瑜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並作一比較,同時就作者所運用的人物描寫手法,撰寫評論一篇。
(2)教師選取《三國志》有關諸葛亮的記載,着學生對比《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正史記載的區別,並就小說的人物描寫手法,撰寫評論一篇。
9.延伸活動:
着學生選取一位人物,如諸葛亮,創作「少年諸葛亮」,或「諸葛亮外傳」。
其他題目,如「少年關羽的習武時代」、「趙子龍從軍記」
第20-28節
1.向學生展示三國時代兵器及裝備的圖片,以及攻城野戰的想像圖,引起學生的興趣。
有關圖片可見於郝廣才編(2005)《世紀三國:
曹操之霸者勝出》(台北:
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向學生簡介《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
•第一部戰爭小說;
•最迫真的一部戰爭小說;
•影響最大的一部戰爭小說。
有關評價可參考:
•夏志清著,陳次雲譯:
〈戰爭小說——中國演義小說之一種〉,《純文學》,2.2(1968),頁5-27;
•JosephNeedham(李約瑟)&
RobinYates(葉山)(2002)《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六分冊‧軍事技術:
拋射武器和攻守城技術》,北京:
科學出版社,頁60-66。
引導同學說出自己的體會:
《三國演義》如何擴大了對戰爭的認識。
3.着學生在互聯網上蒐集資料,了解《三國演義》所寫的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及彝陵之戰的基本史實。
4.研習第四十三至五十回有關赤壁之戰的章節。
着學生以說故事的方式,演繹第四十九回,讓學生感受「火燒赤壁」的戰場氣氛。
欣賞重要戰役的描寫手法
可透過說故事,了解學生對小說場面描寫的感受和欣賞(例如:
摘取精華片段中的生動語言渲染戰場氣氛;
運用急促有力的語調描述戰況的激烈、吳軍的勇猛)。
5.引導學生討論:
•以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及結局劃分這八個章回,了解作者描寫赤壁之戰的重點所在。
前面六回着力描寫決戰前雙方的謀略和部署、將帥的氣度;
直接描寫火燒赤壁只有一回。
•欣賞電視劇插曲「短歌行」,討論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戰前描寫曹操橫槊賦詩一節的特色及其作用。
描寫關鍵人物在戰役中的不同表現,預示戰爭的成敗的「閒筆」
•夏志清著,胡益文等譯(1988),《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頁68-71;
•鄭鐵生(2000)《三國演義敘事藝術》,北京:
新華出版社,頁378-381。
•欣賞作者如何以多角度、多樣化的筆法交代戰爭的過程。
•賞析第四十五回「蔣幹盜書」及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中謀略的描寫。
•評論赤壁之戰中,那些情節的構思最巧妙?
6.分組活動:
學生分組,一組自讀第三十、三十一回有關「官渡之戰」的章節,另一組閱讀第八十一回至八十四回有關「彝陵之戰」的描寫,各自討論這兩場戰役的描寫重點與「赤壁之戰」有何不同,然後匯報。
參考《多謀善斷,得人者昌——「官渡之戰」》,見沈伯俊(2002)《三國漫話:
遠流出版公司,頁206。
7.學生自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趙子龍單騎救主」及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討論戰爭英雄拚殺的場面:
欣賞塑造戰爭英雄的情節處理:
教師可提供學生《三國志》中有關的記載,以了解作者藝術的構思。
•小說先後描寫呂布與趙雲二人陣前廝殺,是否驚心動魄、有聲有色?
情節的處理上有沒有重複?
史詩型誇張手法的淡化,可參考B.L.Riftin(李福清)著,尹錫康等譯(2002)《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36。
•小說當陽之戰中張飛喝退曹操軍隊的情節,改為張飛喝斷長坂橋,是否更具藝術效果?
8.着學生重閱第七十五至七十七回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故事,討論作者描寫戰敗的手法和氣氛。
欣賞戰敗的描寫:
•手法:
敘述局勢逆轉的層遞手法
•氣氛:
渲染悲壯、淒涼的氣氛
9.閱讀分享:
學生自讀《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分析作者的想像力,並探討在戰鬥小說中加入巫人邪術鬥法的情節是否恰當。
着學生把個人的閱讀心得,在學校網頁或香港教育城的討論區發布。
可參考B.L.Riftin(李福清)著,李明濱編:
《古典小說與傳說》(北京:
中華書局,2003),〈漢族及西南少數民族傳說中的諸葛亮南征〉,頁125-126。
10.綜合本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探討《三國演義》在戰爭敘事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及其憧憬亂世英雄的心態。
可參考趙迺桂(1992)〈對英雄的憧憬——《三國演義》的世界〉,內田道夫編,李慶譯:
《中國小說世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92-106。
11.參看職業說書人對《三國演義》情節的擴充與改編,選取小說中一場戰役的片段,用說書方式加以演繹。
例如:
第五回的汜水關之戰與虎牢關之戰、第十六回「曹孟德敗師淯水」典韋以死護主的戰敗場面。
對照原著小說與說書人改編的故事,參看B.L.Riftin(李福清)著,尹錫康等譯(1997)《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395-422。
12.延伸活動:
自讀《三國演義》第八回及第九回王允所使貂嬋連環計,討論作者組織情節的手法,並探討小說在情節中並不涉及個人感情(如貂嬋是否愛呂布)的安排是否恰當。
延緩事件發展,緩急交替的手法。
連綴法:
從正史和野史中借用個別歷史軼事,轉化為小說情節中的插曲。
可參考B.L.Riftin(李福清)(1997)〈《三國演義》創作方法問題〉,《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台北:
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69-220。
13.延伸閱讀:
向學生介紹中港台三地出版的一些從《三國演義》談致勝之道的工商管理著作,認識現代人如何演繹小說的謀略描寫。
•馮兩努(1994)《三國啟示錄》,香港:
明窗出版社
•李文華編(1991)《讀三國,談經營:
企業騰飛秘訣》,北京:
知識出版社
•倪平(1993)《三國志的智慧》,台北:
武陵出版社
第29-31節
1.着學生以閱讀本書的總體印象,與指定作品「接外孫賈母惜孤女」所呈現的語言風格作一比較,說出:
•語言風格有甚麼不同?
•何者較易懂明白?
•個人較喜歡的語言風格。
2.教師派發兩分參考資料: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可參考陳壽(1997)《三國志》,北京:
中華書局,頁239-240。
•《元至治本全相平話三國志》卷中
〈三顧孔明〉及〈孔明下山〉
可參考《元至治本全相平話三國志》〔上中下卷〕(1976),香港:
時代圖書有限公司,頁40-41。
與三國演義有關的記載(節錄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草廬」及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作一比較,討論:
•三篇作品語言風格的分別
•《三國志》是正史。
•《全相平話三國志》是民間講說故事的「話本」,情節的交代較為粗略,語句不通順,顯然沒有經過文字加工,只是說話人的紀錄。
•《三國演義》的描繪較為細緻,有較多的補充和發展,藝術水平較高。
當中不是純粹的白話,夾雜半文半白的通俗文言,形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風格。
•在三十八回中有關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言論大部分直接引用《三國志》中《隆中對》的原文,成為小說人物的語言,與整個章回的語言風格是否統一?
請評論這段引文的表現效果。
•葉維四、冒炘(1984)《三國演義創作論》,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15-34。
•劉永良(1995)《三國演義語言風格談》,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第43期,頁48-53。
由教師補充、總結。
3.閱讀第五回「溫酒斬華雄」及第二十三回禰衡「擊鼓罵曹」,引導學生討論三國演義中敘述語言及人物語言的特點。
可透過課堂討論,了解學生能否掌握小說作品的語言特色(例如:
敘述語言生動細膩、通俗易懂、簡潔傳神;
人物語言個性化)。
4.學生自讀第七十二回「楊修之死」的片段,以及《世說新語》(捷悟第十一)及(假譎第二十七)相關的片段,就兩者的語言風格作比較和評論。
5.延伸活動:
着學生從本單元所閱讀的章回中,選取片段,改寫成白話短篇小說。
第32-33節
1.引導學生就研讀《三國演義》的經驗,共同探討:
•中國演義體小說的特色及優劣得失;
•《三國演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2.着學生歸納研習名著的方法,然後自選另一本名著,作研習的目標,並草擬閱讀這部名著的計畫。
•瀏覽全書一次,了解內容大意
•蒐集名著的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選取一個切入的角度,細讀全書,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v名著為人讚賞的地方
v名著的文類特點
v連繫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如與曾學習過作品的表現手法比較
•好書不厭百回讀,反復閱讀,每次選取一條主線貫串全書閱讀。
3.延伸活動:
(1)自選《三國演義》一個片段,欣賞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中相關的情節描寫,比較及評論:
•文字與影像媒介的藝術呈現效果
•劇集對原著小說所作的加工和修改
(2)舞台劇:
•着學生分組以戲劇方式演繹《三國演義》其中一段故事。
(3)遊戲機設計評論:
•自選坊間一些三國遊戲軟件,指出十處與原著不同的地方,並提出修改的建議。
4.延伸閱讀
(1)西陽野史(2003)《續三國演義》,長沙:
岳麓出版社
(2)王擎天(2004)《三國演義之現代智慧》,台北:
風雲館出版社
(3)李建新(2005)《韜略與權術——三國演義探幽(全二冊)》,北京:
學苑出版社
(4)李盾等編著(2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