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道家历代所秘传黄帝内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93771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78.35KB
本书为道家历代所秘传黄帝内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书为道家历代所秘传黄帝内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书为道家历代所秘传黄帝内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
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故經曰:
‘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
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
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
紀者規律也。
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
故有言,積气以負鵬。
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
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
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
‘陽爲衝龢,陰爲柔順’。
‘陽燥陰濕,陽表陰斂’。
‘陽躁陰寒,陽生陰成’。
陽清陰濁,陽長陰藏。
往陽至陰,數陽遲陰。
抱陽負陰。
內陰外陽。
淡陽濃陰。
故曰:
‘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
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
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
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
反此曰病,何謂耶?
逆陰陽之質性內變生焉。
2
“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
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
‘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
陰陽相守,天地交化;
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
故日形衛,陽在外也,月形營,陰在内也。
陽化(气火),陰成形。
寒氣生濁,熱气生濕。
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
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
故水爲陰,火爲陽。
陽化(气火),陰歸味。
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
故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
味傷形,气傷精。
精化爲气,气傷於味。
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
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
气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泄,薄則通。
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
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
壯火食气,气食少火。
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
陽閉生熱,陰閉生寒。
寒則蝕形,熱則蝕气。
气蝕形,傷爲痛。
形蝕气,傷爲腫。
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腫爲鬱成。
燥勝則乾,乾爲津衰。
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气上侵,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
春傷於風,夏當飱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
秋傷於燥,冬必涎喘。
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气穴所發,各有處名;
經臟絡腑,屬有所部;
谿谷屬骨,皆有所起;
分布逆從,各有绦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内之應,皆有表裏。
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3
經言:
“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
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
陽發腠理,陰走五臟。
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
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
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
葉爲陽,莖爲陰。
枝爲陽,節爲陰。
幹爲陽,根爲陰。
皮爲陽,木爲陰。
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
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
气生壯火,少火滋气。
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
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
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
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
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
且陰陽一,之變無端。
五味之化方方。
失其時則變也。
4春之色青。
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
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
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
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
白色之陽,除濕利竅。
陰者,益气填中。
冬之色黑。
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
陰者,彊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
“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
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
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
苦大解毒,苦少清熱。
甘大降火,甘少得益。
辛大散結,辛少疎利。
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
色之治,弗可過之。
性,爲之從也。
味,爲之歸也。
气,爲之使也。
故其龢,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
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
味殊有别,性殊往度。
形殊有指,色殊有異。
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
大小質地,各有其極。
(髟付);
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
好大莫取,貪功不及。
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
貪守套虚,陳規拒乂;
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
嗚呼!
百姓無過也。
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
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
可不悲歟?
可不憂乎?
是故耳。
5故曰:
乾坤定位,陽綱陰柔。
陽彊陰弱,陽虛陰實。
陽浮陰沉,陽弦陰革。
陽數陰遲,陰短陽長。
陰濇陽滑,陰結陽鼓。
陰代陽搏,陰微陽洪。
陰緩陽緊,陽芤陰牢。
陰濡陽動,陰弱陽促。
陰小細伏,陽散耎大。
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
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
“日陽月陰,夜陰晝陽。
互動而龢,則生道倡”。
“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
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
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
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
“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
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
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
“(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
故臟;
見殭勁弦濇者,非吉。
腑;
見搏擊鼓急者,大禍。
陽則患,陰則害。
”此不易之程矣。
“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
“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
陽之養也則袪煩勞。
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陽龢陰靖,生道益昌。
6憼言浩浩,無過調乎陰陽。
鍼石湯醴,衹在補利得當。
故‘陰不可舉,陽不可墮;
對癥而司,相得乃長’。
故“陽者動气也,莫可閉之,閉漬則狂瘋癲厥、中風喎斜。
陰者寧龢也,莫可動之,燥動則客陽亢眩暈,鬱悶煩懣”。
若(髟付)陰陽之道明,則程道之機徹。
是以‘春病頭項,風傷於陽;
鮮勞於陰之害’也。
‘夏病胷肋,膩(音病,病頭上水下火)鬱悶,傷於絡也’;
‘秋病肩背,燥風濕蝕,邪風客於肺’也;
‘冬病腰腹四肢,寒邪風毒,勞乎筋髓也’。
故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當夜臥早起,踏青徐步,鬆形深納,緩气鬆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
違則傷肝,夏爲瘀結,秋則寒變;
甚則木气臃腫,營血濁粘,是爲陰入乎陽。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
早臥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
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膚也。
違則傷心,長夏少血;
秋爲痎瘧,心(气火)閉塞,血路不暢。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長夏者,四時之所彚也,土濕石汗,木蕭火鬱,晚臥早起,動靜龢睦,當汗當溫,以致中龢。
逆之則傷脾。
秋則濕淫,逆水糜乎胃腸,春發瘡疹,夏當濕癢,甚而病消癉滿渴,水渙不收。
秋者,風气大動,地氣顯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平心靜气,內守神恖;
靜立庭外,以緩秋刑,逆則傷肺。
入冬气塞,而爲飧泄,而爲乾咳。
風動(痰)火,則爲癆爲痺。
奉藏者少,冬病气短,至夏瘡癢。
冬者,萬物閉藏,水(仌水)地坼。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
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
逆則傷腎,春則痿糜,夏當厥逆,傷於骨則寒而逆冷,四時少溫,骨漸僵硬,曲伸不利。
此四時應五行之變也。
7若(髟付);
陰陽之道,圜之無端。
陰陽之化,如影與形。
影雖虛而形無可去,形唯一而影然若即。
“故陰之質、無陽不宣。
陽之气、無陰不功。
”
故陽動者,因圓以成象。
陰靜者,基方而頪形。
天著形以二十四气,气歸其根。
地著體於一十二質,質分濁清。
故‘日作,气歸胃以施化。
夜息,气歸膽以施衛。
是以病胃氣弱,病膽邪盛。
胃氣者,動气也。
膽氣者,静气也。
故動之,衛在陽明。
静之,衛在膽。
其,胃氣虚也,則求營於脾,故使脾虚而人不力。
其膽氣虚也,則求營於肝,故使人易怒,易感邪而少寐多驚’。
“風迺時氣;
客,二氣以相搏。
性爲風君;
作,過則内吹不已。
恖爲火王;
用,過則消乎血氣。
”外邪時干,内邪從乎氣性;
外者易息,而諸内者難已。
“心爲營王,腦迺行主。
腦,爲生臟而司腑運。
膓,爲心之腦全乎生。
”故齊爲雷霆之淵,患矯之師。
故葆生者,其弗傷而气自正。
胃者,受膽之气以運也。
膽者,承胃之气而躍也。
故物隨气而變,气因物而化。
陰陽變化,孰知其極?
是故,聖人著《陰陽》,而呈斯理。
體變化論《眞意》,以知病。
以《陰陽》,而知天下之始極。
用《眞意》,以明萬物之生息。
《上經》者,頪病也。
《下經》者,治之道也。
故知變,而知機。
漸,臻諸玅境。
明機已,比;
自然之道樞。
以此知彼,以陰知陽。
以我而通天地,以彼而明五行;
此(人大)觀之境矣。
8
(髟付),五行,生也不息。
剋:
所以爲運;
爲病。
是以,聖人動之以應時,靜則以養气。
气者,得四時之正(气火)也。
故得於胃者,爲陽(气中)之陰,以葆龢五內。
得於肺者,陰(气中)之至陽,以佈乎六外。
得之於膽者,爲陰中之少陽,故施行静衛。
得之於心者,爲陰中之陽明,故司神而致意。
陰陽相龢,則天地交泰,而日月明。
日月明,則神气內蘊,而氣血活潑。
形气内守,則營衛固秘。
營衛固秘,則臟腑調泰,而壽且壯。
故陰陽者,大道之機要也,不可不辧耳。
一閜二之。
二閜四之。
四閜八之。
八閜十有六矣。
是以,陰陽之辧也無窮。
陰陽之變而無盡。
知微至著,見著析微。
則著手明白,朔之其因而掘其根,根源治無不愈。
“形者,非形也,不可恒也。
形非形者,常化也。
形可形,非形形也。
形即形,是非形形。
形弗形,是非不形,即形以形也”。
“形形者,非形形者。
非形可形者,非可形者。
可頪,而勿執。
可索,而毋比。
可理會,而毋拘。
可愼,而毋追也”。
“形可形形,而不可以加也。
加不可追,灋不可頪矣”。
可求諸於形者,可求諸於無形之寓者也。
若是者,《經》輿師繼也。
“皆是形形,皆非形形。
形形可形,皆非可行行可形。
形可行而非可以形,可形形,而非可形形而非形也”。
故曰:
“大象无嚮,大塊无色。
气物相化,色從形生,陰陽互感,生色舉。
无色可色,是謂望矣”。
“大音希聲,無聲可聲。
心龢其眞,希音如鳴。
無聲可聲以聰者,是謂聞矣。
音本無聲,以形而嗚。
陽本无形,陰形而聲,形聲知意,天籟分形。
心,知以鳴矣”。
9《陰陽》九2009年02月03日星期二05:
“气本無恙也。
是其形殃,而亂其气。
則气怒之,發也。
形本无疾,是其气客,而害其形,則其形病,病矣”。
气之怒發則形自壅而患也。
是爲陰害陽也。
陰之過而陽爲所代也,故气倂而内亂發,内亂發而邪共之。
夫陰陽者比而龢之則生,彊弱相薄以變化,鬼神莫測。
陽怒壞形,陰發瘀生。
水患則稽天,火殃則氣逆。
木之患陽虧,癀風。
金之伐瘟毒,敗胷。
土之躁气濁,四韛。
霪濕之气痞,菇菌叢。
故大旱陽燥火傷肝,大水疫气而傷肺,大辛血泣而伐心,大汗勞憥而敗腎,此陰陽之失龢也,失之龢形病也。
天之蒼蒼,其气清也,其色龢也;
地之蕓蕓,其質秀也,其蘊馨也。
故曰,有平(古代之尺巨也)者師,可以知地道也;
有常(古代天文時度之鐻也)者師,可以知天道也;
有天地者(持續之意也)師之,可以知陰陽之道也。
平者立也基也,常者目見也日常也,自然象也。
平常者,易見易知易明者也。
雖易見易知易明,而人所卑棄者也。
(髟付)天地,自然之常道也。
人盲歍,目而崇之,則謂玄也。
若(髟付)天也,人可盡而言之。
言者如噓,聞者有嘻嘻,有唯唯,有神神者;
逐吾而感之也;
故陰陽龢之謂道,常葆其龢者,爲德也。
10《陰陽》十2009年02月04日星期三05
天地者小陰陽也,人者物者大陰陽也。
何謂大?
大者,陰陽之薄,而動生動死者也。
何謂小?
小者,雖然動作之有大患,而无存亡之殃者也。
故天地之陰陽爲小,而人者物者之陰陽謂大也。
經曰:
“有形之病爲陰;
有形者,臟腑血脈、筋骨腦髓、有形質者之病是也。
无形之病爲陽;
无形者,經絡谿谷、气之病是也。
何謂也?
其可以知乎知感形色,而弗可以據也。
故天地陰陽交化,我物成矣”。
黄帝曰: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之唯空,神曰沖龢。
湛湛而玄,牝言雌陰。
天地陰陽,元化盛忱。
神存形在,諾諾久長。
形生兌口,橐龠鼻虛。
歸根蕤蕤,陽飬陰成。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納生化,浩浩鴻鴻也”。
故言‘无形而爲陽者,其感諸形之厭气而得者也,雖其形弗有損,而其气傷陽者也。
有得此者,先其治已,不先其治,其患至,雖有通鬼神之工,死不治’。
以其先病於髓,次病於精,次病於气,次病於神,次病於形所也。
故‘感堦而入者,發機無生也’。
其何以知而治之哉?
其有病隱伏於膋肓者,髓肪者,血脈者;
膏胝者;
谿谷水經者。
色見赤黑皆凶,青白者吉凶過半矣。
其見髐陽,病入心肺。
其見腓陽,其發中胃。
股內入肝,肱內走血。
脛內是腎,八節走骨。
陰閭爲髓,臂走少腹。
外股爲脇,頸後爲首。
頸側臍腸,手胷足背。
言其癥也;
其尾骶寒涼者,脊膂如火煨者,胛脊如錐刺者,熱多久咳者。
肌膚如火,久不已者。
身心憟憟,而寒不已者。
無病而無气力者。
鼻气如火,有傷不愈者。
動則溺赤而骨節爍痛者,腦空空而不知所以者,動則頭重而欲嘔不吐者,手足心如蟲嗜而弗能呼吸者,此皆非吉也。
合之以望,則之聞,頪之問,辧之切;
知氣達時,明易交功,則能知其生死也。
言其隱伏者,病之而未能知也,有其病而人莫之知也,此名伏屍。
莫之知者,謂我無病者也,其人气色具佳,彊而不疲也,惟兩頤紫气隱隱,雙頰伏黑,或命宮見黑紫青赤,紋若騰蛇。
若見者,治之則愈矣。
如是則謂之先服。
先服者,治之於未始也,清之於未亂也,愈之於未形也,理之於未病也。
11《陰陽》十一2009年02月05日星期四05:
29
神人不病,以其神气龢也。
眞人無病,以其龢常也。
聖人無可病,以其無形可病也。
是故知昒陰陽,合昒天道。
心恒以平常而事事者,气舍其形,神居不名,病無從可入也。
故言陰陽者,萬化之終始也。
其龢也可以長久,其怒也金石詒敗朽。
故陰以形,陽頪象,當其衡,適其利,合以龢,故綱舉焉。
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也,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而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爲之主,故生應春,長應夏,收應秋,藏應冬;
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也。
故聖人面南而立;
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
太陽爲開,陽明爲合,少陽爲樞也。
此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浮,命曰一陽矣。
外者爲陽,內者爲陰。
然則中爲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中之厥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欸迄,積傳爲一周。
气裏形表,而爲相成也。
人亦有四經十二從。
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陰有六,五變六得卅陰。
陽有五,五變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眞藏也。
見則爲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別於陰者,知病順逆,知生死之期。
謹孰陰陽,無與眾謀。
12《陰陽》冬2009年02月06日星期五05:
38
所謂陰陽者,去者爲陰,至者爲陽。
靜者爲陰,動者爲陽。
遲者爲陰,數者爲陽。
凡持眞臟之脈者;
肝至縣絕急,十八日死。
心至縣絕,九日死。
肺至縣絕,十二日死。
腎至縣絕,七日死。
脾至縣絕,四日死。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其傳爲風消,其傳爲息賁者,死不治。
曰:
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癰腫,爲痿厥腨(病頭下口月)。
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頺疝。
一陽發病,少(音气,气下火)善欬善洩。
其傳爲心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气。
三陽三陰發病,爲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鼓陽曰鈎,鼓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
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龢本曰龢。
是故‘剛與剛,陽气自破。
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龢,經气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故師雲: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得道無畏,體道若廢’。
若昧言其凝也,若退言其守也。
無畏言其大生也,若廢言其止也。
陽得陰則聚,陰得陽則龢。
陰陽得合,則萬物生矣。
是故‘知陰陽,而明萬物之道者,宗生也。
知常,而明陰陽生息,昇降之理者,醫人無難矣’。
病者倂也,邪入陽則倂於陰。
邪侵乎陰則感乎陽也。
邪者入也,入一陽謂之傷,倂一陰謂之感。
重重倂入,其病不已。
能知之於虛實彊弱之道者,幾癥治之道矣。
故曰,“適其拊,當其龢,無疾不治。
切其意,勝其宗,無治不果”。
“是以察其病所適,拊其形質所须,投其氣性所好,用其工以敗其妄,心結解而神氣清,則疾無不治矣”。
13《太無》第一2009年02月15日星期日05:
22
《上經、玄言》曰:
“道恒亡,常恒王。
亡迺有,有迺生。
王迺生,生迺道。
道迺勤,勤迺常,常迺道,道迺久。
久常以則,則常規,規常矩,矩常權,權常衡,衡迺道,用道長久,弗疾弗病,任意任生矣”。
故大聖諾諾,龢之氣以正,用之百姓。
大悳撅撅,無己昒性,給之弗得。
大成癡癡,無外之志,鑒於細小之矍發。
故利利落者,孰辧恖明,方能豁豁。
湛其技精也,順理涣然。
且宴乎至性,窮索其至玅,知微果而不疲也。
故無心之心,爲道之根。
有心之爲,執道,則行也。
知之於道者,一誠入之,一默守之,一柔用之。
如是也,醟誠似愚,醟默似納,醟柔似掘。
夫如是也,則眘其中,忘諸物形之外。
妄恖妄志,不知我我。
妄至極虛,豁然洞開矣。
入道知止,守道知謹,用道知微,知微則慧光生,知謹則聖悳全。
知止則大定安,樂於其道之中,由是醹也。
定安則智全,智全而慧生,慧生則與其道龢一矣。
一者,入微觀之門,周正治之宗也。
以此是名眞妄,則能一之,則能進之。
惟其忘而合道一,以致無相而眞心注,心注其中則龢天地,而融我爲圜初,圜初是謂天人一,天人一則入至妙之門,逹至眞之境矣。
是故不學則已,學當如是也。
不濟則已,濟則無所遺也。
不目則已,目則由是至大成也。
是病非逆乎外,即剝乎內也。
何謂哉?
夫先動之水火,昇降營衛。
後動之水火,葆拊精氣。
精氣者,生身之華,精之粹也。
營衛者,血之榮,氣之飬也。
先動水火者,心之動靜也。
後動之水火者,即飲食入內,而六陽緻化也。
六陽緻升化,而傳乎五臟;
臟得清陽之給,而營運無息也。
故外擾乎陽,則內刑於陰。
外幹於邪,則傳於腠裡,否氣內迫,而擾及臟腑,故陽濁而陰鬱則內熱極,則表寒而粟,此冬刑太陰之過耳。
“天气清淨,光明者也。
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
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干孔竅,陽气塞,地氣冒明。
雨?
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
故衛(气下火,音氣)龢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气下火,音氣)葆龢不息,患何從生。
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
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
勞勞乎傷其气,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
14太無》二2009年02月16日星期一05:
41
陽气沖龢,則爲風爲熱,天气從之。
傷气薄激,則爲飃爲暴,地氣受之。
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
陰氣冒冒,則爲雲爲露,爲濕爲邪。
地熱應之;
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
日月不光於无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
何故耳?
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
陽吸陰呼而生物。
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
物道實,因其燥也。
陰極,則天气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剋巨陰也。
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气斂。
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
淩冽之否气不散,熱則風雨無度。
故賊風數至,而暴雨頻起。
嘗若悖逆天地四時之沖龢,而數犯六淫八風之害。
於自然之道遠離,則病無可醫矣。
唯輜重者,從之;
故身無奇疾,眞气不失,生機無歇也。
春,發也。
多飲少食,清勿腥。
精神活潑,气機葆龢,行止避風。
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气內變,鬱塞不通。
澂漬,則木臟臃腫。
夏,伸也。
多飲節食,勿使滿盈。
節欲寬志,息以子午。
忌風避雨,勿使寒侵。
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气下火,同气)內洞,而心營不足,夜緒无眠。
長夏,極也。
多食少飲,無助乎濕。
呼長吸短,以散其鬱,無恖無憂,寬以宴脾。
就清離濁,以資胃陽,去濕就溫,資衛清榮。
逆之,則木土相刑,脾气散渙,精力不濟,疲憊不堪。
不及,則中滿厭食,胃氣不宣。
食陰冷過,則潰乎胃腸,恙及脘腹,此气傷於形者也。
秋,斂也。
飲食各半,葷腥三,菜食五,無飽傷脾。
遠蕭凋之恖緒,汗勿當風。
勿使陽傷,深吸淺呼,拳拳其心,恬淡而爲。
逆之,則太陽不收,肺气焦滿。
陽明濕火所刑,大便秘結。
夏客於風,長夏宿變則下血,不及則濕淫胃腸,咽喉乾澀,土竅壅塞。
太過則剋及厥陰,風气內動,久咳不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 历代 秘传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