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934492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5.53KB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
B、铜片上为什么有气体产生?
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C、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
写出铜片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D、锌片的质量发生什么变化?
E.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
写出锌片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F、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本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G、试着小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5)化学电源的教学要求比较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电池,观察外表、分析类型、用途等。
同时教师介绍一些新型化学电池如:
铅蓄电池,Al电池、H2和O2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等。
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
”
应该注意,废旧电池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镉、铅、镍等重金属和酸、碱等,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
应引导学生认识废旧电池的危害,不能随意乱扔废旧电池,也不能混入普通垃圾,应集中交回回收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校或大商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后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
(6)关于金属的电化腐蚀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金属腐蚀的本质,危害和钢铁电化腐蚀的原因,并根据原电池原理,尝试去写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式,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出金属的防护方法。
可提出以下思考题使学生探讨:
A、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B、什么是化学腐蚀?
什么是电化腐蚀?
C、电化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D、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表面为什么形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E、金属腐蚀有哪些危害?
F、防止金属腐蚀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生活中你观察到有哪些金属防护措施?
(7)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试求用其它金属、水果、蔬菜、溶液等设计小电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能进行简单的电极反应分析。
(2)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有所了解。
(3)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防护措施。
2、情感认识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内涵的浓厚兴趣。
(2)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家庭小实验,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献身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3、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
4、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
三、学环节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总结出相关规律。
这种能力要求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1、设疑讨论激发兴趣
利用学过的金属的有关性质设疑让学生讨论铜和铁分别浸入稀硫酸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如果用导线把二者连接起来又将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做实验验证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再设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引入新课。
这样层层深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于教学的进行。
2、实验引探讨论分析
教学中要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在实行新课教学时,要边操作实验边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回答。
这样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然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强调重点。
3、总结归纳巩固强化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得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规,外电路电流方向,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等重点知识框架,然后进行练习巩固,强化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金属的知识,了解了铁和铜的性质,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铜是不活泼金属,与稀H2SO4不反应。
如果我们把铁和铜连接起来,同时放入H2SO4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下面我们来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4—14]在烧杯中加入20mol稀H2SO4。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其中。
观察现象;
将铁丝和铜丝连在一起,再浸入稀H2SO4,观察现象。
(提问)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铁丝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铜丝不反应,铁丝和铜丝连起来放入稀H2SO4中,铁丝溶解但不放H2,铜丝上面放H2。
(讲述)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铁丝和铜丝连接插入稀H2SO4构成了一个原电池。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原电池。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演示实验4—15]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在导线中间接入电流计,观察指针是否偏转,用干电池对照判断电流方向。
(讲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问题)
1、锌和铜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有什么现象?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写出铜片和锌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
铜片不反应,锌片直接与稀H2SO4发生置换反应:
Zn+2H+=Zn2++H2↑
铜片、锌片相连插入稀H2SO4中,构成了原电池:
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
Zn→Cu
在铜片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被还原成H2,溶液中H+减少,锌片由于反应而不断减少,外电路上有电流产生,锌片相当于负极,铜片相当于正极。
(讲述)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反应时,常伴随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的相互转化,例如: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那么我们做的实验是化学能转化为什么能呢?
(学生回答)
(板书)1、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讲述)早在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现了这一规律,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原电池——伏打电池。
(观看课件)模拟原电池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学生填写下表)
电极
电极材料
电级反应
反应类型
得失电子粒子
电子流向
负极
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Zn原子
正极
铜片
2H++2e=H2↑
还原反应
H+离子
(思考)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如何选择呢?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投影)(学生填写)
还原性较强的金属
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
还原性较弱的金属
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投影)下面我们再做几个实验共同探讨一下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
(设疑)(教师提出)
1、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哪些不能?
2、指出可形成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
3、电子的流向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A、B、C可形成原电池)
(板书)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
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正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设计实验)有锌片、铜片、橘子、PH试纸、电流计,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讲述)在家中我们可以用水、马铃薯等及碱水、盐水做电解质溶液,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和一些导线就可以构成原电池。
大家可以试着去做。
(练习)(投影)
1、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2、下列方法可以加快铁与稀H2SO4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少量ZnCl2B、加入少量CuSO4
C、加热D、增大压强
3、把两根铁棒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H2SO4中有何现象?
外电路中有无电流?
为什么?
(小结)按板书内容,小结重点、难点。
(作业)课本P×
×
页一、1、3、4二、2、3
附:
探究内容:
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和价格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调查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以及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
调查走访,查找资料,撰写论文。
五、学法设计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本节教材,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1、对比分析法:
学生通过对铜和铁分别放入酸中现象不同的对比分析,结合铜、铁相继放入酸中的现象对比,得出铜锌相连与不相连时反应规律不同结论。
通过对锌、铜原电池实验各种现象的对比分析得出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定义。
通过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腐蚀与在干燥环境中不易腐蚀的对比分析找出腐蚀原因。
进而得出防腐蚀的具体措施,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有理有据,直观明了学生对知识易于接受。
2、实验探究法:
本节所有现象,结论都是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的,所以实验探究法成为中心学法,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讨论题,一步一步得出规律,知识接受过程自然流畅,理解深刻。
3、自学讨论法:
教材从图片、漫画、资料、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课题、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编排,内容丰富,可读性、趣味性强,教师设置了系列阅读提纲(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杂志、报纸等。
拓宽知识视野,形成良好自学习惯和能力。
六、教学多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媒体作用
使用方法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一
实验讨论题
图像
媒体1H
D
2分钟
教师自制
二
原电池本反本质
图像动画
媒体2F
F
1分钟
三
原电池电级反应
媒体3G
四
原电池电级特征
媒体4G
五
原电池形成条件
媒体5H
A
3分钟
六
课堂练习
媒体6L
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创情激趣,导入新课B、提供事实,建立经验C、图文并举,直观形象
D、举例验证,建立概念E、提供示范,正确操作F、呈现过程,形成映像
G、演绎原理,启发思维H、设难置疑,引起思辩I、化静为动,激发情趣
J、化难为易,自主学习K、欣赏审美,陶冶情操L、协作学习,探求新知
M、巩固新知,形成技能N、效果评价,反思反馈。
2、媒体使用方法:
A、播放—讲解—设疑B、设疑—播放—操作C、讲解—播放—举例
D、播放—提问—讲解E、播放—讨论—操作F、播放—讨论—总结
G、其他
七、教学板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1、原电池原理:
⑴置换反应:
Zn+H+=Zn2++H2
⑵原电池反应:
铜锌原电池
负极: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
2H++2e=H2 (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
ZnCu
1、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1799年,伏打电池。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做电极;
⑵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⑶两极相连形成闭和回路;
4、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金属 负极 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 正极 还原反应
八、教学流程图
开始上课
自主观察
对比分析
学生回答
师生归纳
讨论分析
教师实验
教师质疑
全班分析
教师组织
互动评价
教师设疑
课题
主页
实验再现
归纳规律
实验讨论
评价分析
练习巩固
退
出
图片
动画
九、课件结构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原电池 原理 及其 应用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