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91993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9.40KB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跟着龙灯跑个半恋。
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由此看来,课本第一单元所选的文章,全都和“民风民俗”相关,在初中的课外阅读中,经常出现以“民风民俗”为写作内容的文章,因此这类文章要重视起来,那么就要思考“民风民俗”类的文章,主要写作哪些内容呢?
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知识精讲
知识点一:
民风民俗类文章的大致分类
(注意:
此部分可能会存在相互交叉,只需要让学生能够大体上判断出即可。
)
传统节日类: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中,不同地区的人民在庆祝或度过节日的方式是不同的,会涉及到不同的风俗习惯。
传统技艺类:
如打铁、瓷器、沏茶、皮影戏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
传统习俗类:
祭祀、赶年集等特定时节的传统习俗。
地方特色技艺类:
秦腔、凤阳花鼓、黄梅戏、粤剧、蜀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技艺。
知识点二:
民风民俗类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重点)
1、表达对某个民风民俗的喜爱/热爱:
纯粹写该风俗或技艺时
2、表达对某人/某类人的赞美
(1)浅层:
表达对坚守风俗人的赞美
(2)深层:
表达对乡里人的民风淳朴善良的赞美
3、表达对……的思念/怀念
思念故乡
回忆童年时光,对往事的怀念
4、思考风俗、技艺传承的问题:
(1)表达对风俗、技艺走向消亡、被人淡忘的惋惜
(2)表达对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5、在“传承”中感悟“变与不变”的问题: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传统技艺和风俗可能会受到冲击,有些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植在其中的精神品质是不变的。
知识点三:
民风民俗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
1、写技艺为主的文章:
通常会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技艺高超。
2、写家乡风俗为主的文章:
通常会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主题。
3、写家乡有关的文章:
在语言方面,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京味儿、川味、东北话等等。
知识点四:
简析本单元重点阅读题型的做题方法
(一)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修辞角度(词语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2)描写角度(词语属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3)词性(词语属于动词、叠词、拟声词等)
(4)感情色彩(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5)词意的角度
答题模式:
XX词是……词,意思是……,(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运用了XX手法/方法,(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大概步骤和思路)
第一步:
找出句子的关键词(一般为有比喻义或象征义的词语)
第二步:
联系上下文理解关联词的深刻含义(思考代表什么)
第三步:
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揭示的思想、道理
第四步:
思考句子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例如点明中心、突出主旨、升华主旨;
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承上启下等。
阅读练习1(重点练习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题型)
秦腔
贾平凹
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
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
谁说不好的滚蛋!
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
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
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③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
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④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
开演呀,场子都满了!
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
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
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
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
绝了,绝了!
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接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
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
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
他们的家乡交响乐,作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注释:
①西府:
陕西省西安以西的部分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
1、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1)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冗长”这里是“悠长”、“悠扬”的意思,表现乡村旷野中传来的二胡声给人以持久的听觉享受。
(希望声音长久地持续)“痴呆”这里是“痴迷”的意思,表现作者对二胡声、秦腔叫板的入迷和陶醉。
(2)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为之震撼;
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
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也写出了观众的感受之细腻、欣赏之投入。
阅读练习2(重点练习理解句子的含义)
最后的铁匠
刘亮程
①吐尔洪·
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
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
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
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
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
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
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
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
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
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
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
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
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
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
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
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
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
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
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
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
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
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
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
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
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
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
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那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
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
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
⑨吐尔洪·
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
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
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
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
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吐迪·
(2)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2、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
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
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
(2)“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
2.①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
②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
阅读练习3(重点练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
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
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
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
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
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
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
她哭,青莲跟着哭;
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
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
“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
”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
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
“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
”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
最后,柳月如问:
“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终于开口:
“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
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
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
台上,青莲卖力表演;
台下,看客寥寥无几。
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
“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
”青莲想也没想,说:
“我没兴趣!
”男人说:
“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
”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
”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
她去找柳月如,说: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
”柳月如说:
“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
”青莲说:
“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
“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说:
“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
”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
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县剧团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
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
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
她唱歌挺好听的。
”“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
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
”“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
”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
“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
“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
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
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
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县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
守灵的老太太说:
“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
”青莲一惊,问:
“你怎么知道?
”老太太说:
“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
”青莲问:
“师傅怎么走了?
”老太太说道:
“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
昨晚,她走了。
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
”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
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
”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
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请赏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1)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太太说道:
“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县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
……
(1)通过对柳月如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出柳月如高超的青衣表演艺术。
(2)通过柳月如表姑的语言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
阅读练习4(综合练习)
春联和年画
肖复兴
①旧时风俗,进了腊八,就算是过年。
这时候,无论贫富,各家都要开始办年货了。
采办年货的内容中,有一项是买春联和年画,过年时张贴在自家的门口和墙上,即使没有新桃换旧符的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 单元 同步 阅读 拓展 民风 民俗 文章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