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91576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14KB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负面影响.................................11
1、家族经营,阻碍了企业的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11
2、谦和忍让,缺少市场竞争和进取意识...................................11
3、“以官为本”,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独立经营.....................11
三、如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儒家思想...............................................12
(一)对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12
(二)对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13
(三)对儒家思想“德治”的应用.............................................14
(四)对儒家思想“人治”的应用.............................................14
四、结束.......................................................................15
参考文献.......................................................................16
致...........................................................................17
引言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步晚,主要借鉴和运用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形成系统的理论后,在我国历史的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理念在每个华人的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多多少少受到其影响。
那么,作为外来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肯定逃不过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不论处在什么时代都是适用的,都是有价值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但是,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2000多年前,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见识的局限,其中的某些东西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或者完全不能适用当今的新时期、新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一并传承了下来。
那么,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必定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思想中有不好的东西而全盘否定,弃之如敝履;
也不能因为儒家思想中有好的东西而全盘接受,奉之如圣经。
一切东西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我们必须要辩证的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积极影响的东西,我们要发扬光大;
而有消极影响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根除。
这样才是对儒家思想的正确传承式,这样才能使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新时期继续发光发热。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
仁为核心"
和"
人为贵"
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儒家学说的基本畴――仁
1、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
子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
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心修养。
这两面构成了子仁学的主要容。
在子的伦理思想中,“爱人”是“仁”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子的“爱人”并不局限于血缘宗族的亲近关系,其围从“亲亲”扩展到“泛爱”,由家族走向社会,使家族伦理转变成社会伦理。
“仁者爱人”还包括“能恶人”的容。
子并不主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而是倡导“爱人”的同时也要“恶人”。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仁人,才能够喜爱应该喜爱的人,厌恶那些可恶的人。
行仁德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是为了让不仁德的东西不加在自己身上。
子主的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基础。
2、孝悌――为仁之本。
子既讲“泛爱众”,又讲“笃于亲”,这说明子的“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有差别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根源,离开了亲亲之爱、家族之爱,爱人的情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爱人之情本身就是爱亲之情的扩充和放大。
子指出,在上位的人如果能用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其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
因此,他倡导青少年要“入则孝,出则悌”,即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要位置,从小培养“孝悌”品德。
少年时形成的性格就会像先天的性格一样,等长大成人后,自然就会移“孝”作“忠”,以事父母之心事君事上,由孝子变为忠臣。
这样,从孝亲始,至忠君止,使封建社会得以久安。
3、忠恕――为仁之道。
在子那里,“忠”即“心”放于“中”,含有真心诚意、积极为人之意,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一系列道德容,以及由己及人,由父子及于君以至整个社会和的多层次的、完整的道德畴,是一种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的人生观,是一种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无私无畏、与人为善的献身精神,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美德。
从消极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这就是所谓的“恕”。
“恕”是相对于做不到有利于别人的“忠”而讲的,它的起码要做到不要有害于别人。
“恕”还有宽恕容人的意思,即子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一个人如果能行“恕”道,就可以做到无论在国还是在家都没有怨言。
由上可知,“忠”是一种积极的美德,“恕”是一种消极的、起码的美德。
“恕”不同于“忠”,它不奢求对别人有利,只希望不要有害于别人就是了。
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
(二)儒家学说的行为规――礼
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
在传统中国,上至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冠婚丧祭,无不在礼的规下进行,礼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原始的礼,十分简单,主要用于人与鬼神的关系上,其表现形式就是用食物来祭祀鬼神。
西时,统治者把礼的作用从祭祀的仪式上加以引申,扩大为治理的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
礼是依照亲疏、贵贱、长幼的标准来确定每一等级不同的礼仪的。
礼的容十分庞杂,上至的立法行政、各级贵族的权利义务,下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送往迎来,几乎无所不包。
礼的特点在于用温情脉脉的血缘感情来维护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把统治和服从的政治关系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属关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证明了礼制是统治阶级所专有,而刑法是为被统治阶级而设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子对礼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是“不仁”,于是把“仁”的道德容注入到“礼”中。
他指出,仁与不仁的标准与界限,在于是否合乎礼。
在他看来,仁为质,是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
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和伦理行为的具体规,仁高于礼。
子纳仁入礼,就是将其创新的仁的观念,注入到礼的躯壳中,改变了旧礼中不仁的成分,树立起含仁的精神的新礼。
仁与礼互为表里,仁要求把礼从外在形式转化为人的在精神要求;
礼则通过具体的制度设置,把仁的精神物化、规化,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地。
这样,仁与礼结合起来,转化成为一种伦理道德之礼。
儒家主用这种道德之礼来完成从外到、从到外的社会秩序构建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的民众,即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三)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1、修身。
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修身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省”和“慎独”法:
“自省”就是自己在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
“慎独”是指一个人要谨慎从事,即使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做坏事,要更加格地要求自己。
“自省”和“慎独”都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因而需要很大的毅力和长期的锻炼。
否则,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将成为一句空话。
(2)“外求”法:
“外求”就是借助于客观事物的帮助或影响来完成道德修养的过程。
首先要选择修养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改造的成败;
其次是要做到“近师”,因为有师的引导会提高修养的水平。
(3)“苦养”法:
“苦养”是指人们要顶住各种诱惑和压力,让身体和思想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难,冶自己,从而使思想得到净化,增强自己干事业的能力。
“苦养”,从形式上看是同各种困苦作抗争,而实质上是同自己的思想弱点作抗争。
只有经过困苦的考验,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思想的弱点,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格物致知”法:
“格”是探究、穷尽,“物”是事物,“致”是推及、达到,“知”是认识。
熹认为人心都有认识的能力,任事物都含有理,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认识完全,就要在与事物接触时穷尽其理,从而使自己的修养达到完美的高度。
2、齐家。
“齐家”,就是治理好家庭。
儒家认为家与国是紧密相联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而齐家又必赖于修身,故“家之本在身”。
由此,家庭道德建设被推置到了与天下休戚相关的位置。
儒家指出,先国后家,为了的利益,应该抛弃一己之家,“卫国”才能“全家”,“尽忠”是大义。
儒家倡导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为此,形成了一系列家庭礼仪,以规人们的行为。
封建社会的家礼是以儒家道德原则为指导思想,贯彻着儒家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夫贤妇随的基本精神,涉及的容包括孝亲、悌弟、事夫、守节、治家、理财、婚嫁、丧葬等,事无巨细,均有规定。
可以说,家礼是儒家伦理规的具体表现,渗透着儒家的人生观与处世哲学。
3、治国平天下。
当一个人身修家齐之后,就要积极入世,投身于仕途,辅弼君主,竭忠尽智,披肝沥胆,特别是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尤其应注重人事,兼济天下。
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面:
(1)追求社会稳定;
(2)主统一,反对分裂;
(3)主富国、富民、强兵;
(4)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启用人的目的、标准和途径法同我们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古代的用人思想及实践,总体上是着眼于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保天下、兴天下服务的,人才只是君主图强的工具。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可以再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本。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仅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儒家思想自子创立之后,经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和熹、守仁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都把其作为自己治国用人的重要指导思想。
经营一个,离不开选人用人管理人,这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那么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受到传承了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影响
儒家思想的观点认为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可完全依赖外在因素,而是应侧重主体本身的自发性。
重视习惯、循序渐进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正是如此,我国现代企业才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无论是孟子主的“性善论”抑或荀子倡导的“性恶论”,最终都是希望人们能够向善为君子,这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都有着启发意义。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伦和谐,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和为贵、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至高追求,是企业管理所需遵循的准则。
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原有的管理制度条例的基础上以德服人、使现有的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的人性化、更为的适合我国国情。
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的优秀品质,进而才能在管理实践中运筹帷幄。
儒家思想中的外兼修与文质并重的君子理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讲求人情世故的,因此,它的管理更应该重视人治,这样就需要做到清理兼顾的管理之道。
若一个企业仅把自己的员工看做是被管理者,而并非是一般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对待,那么这个企业终究会出现人的异化。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最具特点和优势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作用,支持人的发展,协调人的关系。
而正是由于这一点的过份侧重,产生了它的传统缺陷:
家族经营——“亲亲”,羞于竞争——“谦和”,以及体现人的唯一价值取向---“官本位”。
1、家族经营,阻碍了企业的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封建血缘关系,主“亲亲”,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家族经营。
这种家族经营的式具有管理成本低、经营决策快等优点,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及在企业起步阶段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族经营已经不合时宜了。
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的,而不是亲善血缘的。
企业的发展要向社会融资,意味着外人的股权和控制权的渗入;
经营管理的高度复杂化和专业化,使家族成员力不从心,这些都宣告了家族制的崩溃。
2、谦和忍让,缺少市场竞争和进取意识
儒家思想中的“和”,偏重于谦和忍让,缺少竞争和进取意识,因而是不完善的。
儒家人物主“忍”,而对“争”则认为是祸,子说:
“君子无所争。
”特别是一些儒家人物把利、欲看成是“恶”,有轻视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的倾向,更是将争“利”者看作小人。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商品、市场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因此,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必要的,只有通过竞争,经济才能发展。
然而,如果过分地谦和忍让,一味地温文尔雅,只做一个谦谦君子,不愿、不敢和不善于在市场中去竞争,那必定会被市场经济大海的波浪所淹没。
3、“以官为本”,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独立经营
儒家思想的入世学说,与佛、道的出世说迥然异趣。
然而,儒家思想中的入世兴趣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
虽然儒家的正统思想中,把“治国平天下”的“外”事业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但谋得官职,则是儒家人物实现“外”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载体、法、途径和标志。
子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施展才华。
孟子也因迂阔之论,得不到君的赏识。
中国古代的“幕僚”制尤其是科举制,更是加剧了以当官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追求“金榜提名”,“衣锦还乡”,造成多儒生把本来只是实现“外”目的的手段,当成是目的的本身,“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被做官所取代。
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即可发财,“官”就是荣华富贵的象征。
而商贾贩夫则列为九流之末,在先时就被斥为“贱大夫”、“五蠹”古代的职业也一直以“士农工商”排座次,商处末位。
“官本位”意识显然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急需的职业企业家群体和世家的形成。
除了人生目的、追求的影响外,“官本位”的另一人个重大的不利影响是难以区别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使“政企分开”受阻,企业手脚难以松绑,制约了市场经济各个主体、细胞的活力。
不仅中国古代的经济如此,在现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同样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的传统中寻找原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如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对管理者和个人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
我们要把儒家思想融合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含义。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但上面这句话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其精髓所在。
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仁义礼智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新涵应该是:
“仁”——企业真诚关爱员工,员工之间互助友爱;
“义”——以义统利,企业有社会责任感,员工有工作责任心;
“礼”——以道德规为基础,对遵守规章制度,对外竭诚服务客户、服务社会;
“智”——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与锻炼,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增强企业智慧;
“信”——立信守诺,以信誉为企业立身之本。
(一)对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
1、“仁治”就是从根本上关爱人、尊重人、发展人、快乐人。
讲究“仁治”,就是讲究持续关注人,以人为根本,而不是以物为根本,不是以经济追求为根本。
2、“仁治”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讲究管理应从人的本性出发,正视人性的优点,也正视人性的弱点,把人当人看。
子没有讲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他的后来者孟子与荀子却持有炯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以为人性本恶。
实质上,这同西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与Y理论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发展到现代,相信大家都明白,人性本善亦本恶,这源于人的动物本能。
在西,最终发展到了超Y理论,亦即如此。
3、“仁治”就是讲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时时地地用行动体现出这种精神。
“仁”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
时下的很多企业,标谤自己的企业以人为本,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极尽克扣剥削员工之能事,极尽违法不犯法之能事,极尽忽视破坏环境之能事,眼里看到的只是利润,而利润赚来后俱是落入个人腰包,毫无价值分享的胸襟与气度。
这样的企业,是根本不配称“仁”的。
(二)对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
1、儒家思想中的“礼治”,就是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亲疏有分、长幼有别,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建立起组织的有序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组织的流程与制度。
2、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就是,礼是所有人们都应该格遵守的,不可以越礼。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要求大家格按各自的职掌行事,不可以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与流程设计。
只有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能使得组织管理规化、职业化。
3、对于“礼治”,儒家十分推崇,并极力维护。
子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十分痛心,说明他对社会的无序和纷争充满着憎恶。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对于组织中破坏职能分工及制度流程的人和事,应格予以处理,决不姑息,以维护组织的规化秩序,以保障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无偏差。
不以规矩,无以成圆。
凡事不讲流程,不讲制度,随心所欲,管理将毫无成效可言。
4、对于“礼治”,儒家并不讲究完全照搬礼。
虽然子十分推崇礼,他主对礼加以损益,保留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仁的东西,而将不适应时代的、违背仁的东西加以剔除,如废除礼沿习下来的奴隶殉葬习俗等。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在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加以修订,使之完全适用于本组织。
完全地照搬照抄,只会形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最终贻误组织。
(三)对儒家思想“德治”的应用
1、儒家思想中“德治”思想,根源于“仁治”,是将“仁”的思想加以分解,成为道德规标准,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宣传推广,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组织文化建设,应根源于组织使命,在组织理念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引申出组织的价值观,经过组织实例的丰富化,使之成为组织文化。
2、注重及时宣导礼制容,做到“先教而后诛”,而不是“不教而诛”。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组织架构和制度等容建设好后,应及时予以公布,加以宣传,使得组织成员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容和颁行的意义,从而为形成合意和格遵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讲究“有教无类”,主宣传教育应有针对性,讲究式法与具体策略,因人而异。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在进行文化宣导及培训活动时,应注重针对性,注意到相关容及对象的特异性,使用合适的式法,以达成最佳的效果。
(四)对儒家思想“人治”的应用
1、儒家思想主“人治”,是因为君主权力至上,没有有效的制约。
源于此,的一切制度规,都离不开君主的个人行为控制。
君主可以遵守制度,推行法治,当然也可以彻底废除,完全人治,也可以半人治半法治。
因此,子说“为政在人”。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如果组织没有实行董事制度,组织一把手没有制约或没有足够的制约力,组织只能是人治,或“变种”的法治,即表面的法治、实质的人治。
在此情况下,组织建构、制度建设、文化构建,都必须十分关注和重视人的作用。
2、儒家思想主“人治”,绝不是忽视“礼治”。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即便在“人治”的组织中,亦应建立及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制度规及流程体系。
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