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0892244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50KB
职业调研报告.docx
《职业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调研报告
职业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
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
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
【前言】
目前,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约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
由于劳动保护水平普遍较低,处于煤矿、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低产业链的职业伤害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大量劳动者承受了极大的病患痛苦,甚至失去生命,政府和社会则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以来,全国人大连续两年将《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列为一类立法计划。
8月,国务院法制办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草案的立法建议。
与此同时,不断在媒体上曝光的职业病案件,如苹果公司供应商员工职业中毒事件等,也屡屡牵动着社会神经。
由于涉及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保护义务、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力度、经济发展产业格局、全球化经济供应链等问题,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已经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制度变革的前台。
12月至2月,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职业病调研,力求了解职业病患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寻找职业病防治制度的顽疾和解决之道。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为全国的职业病工人。
开展有关职业病工人的实证研究,我们所做的是首创性工作。
由于缺乏系统的相关统计信息,我们的样本选取面临着很大困难。
考虑到职业病的种类分布情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
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为此,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
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
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
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
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各19所。
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
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
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
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
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
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连年攀升。
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
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
高等职业学院由“xx”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
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
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
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
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
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一线。
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
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
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人力资源社保局、市总工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走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1.职业教育发展有政策、有保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行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大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
制订实施《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金,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
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入500-600万元,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2.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后劲。
自XX年,我市启动网点调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工会办),在校学生近万人,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
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生数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6300平方米的国家级重点职校。
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二期工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工程;将控制普高招生人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
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3.职业教育发展有特色、有成效。
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目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xx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
毕业学生深受各行各业欢迎,专业对口率超95%,就业率近100%,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
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
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工18000名左右。
仅XX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人。
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困难问题
1.认识还不适应形势。
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受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
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白领”,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
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
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保障还不适应发展。
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的持续支撑。
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
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高技能优秀教师尚缺,高学历、高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3.培养还不适应需求。
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工培训,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目的,广大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力却成了其次。
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
同时,对全日制职校生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
如何培养高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生还任重道远。
三、建议意见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引导。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
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踪报道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强化保障,促进持续发展。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
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联动力量,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发改、财政、人才办、人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
二要建立考评制度。
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推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使用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三要加大财政投入。
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高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水平。
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工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学生公用经费等方面,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
要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支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
要加快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工。
3.要进一步推进建设,打造发展平台。
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滨海新城成立专门筹建班子,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大平台。
一是易地新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绍兴文理学院下属高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大增量。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
二是在职教中心基础上设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筹)。
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入到技师学院(筹),做大培训市场,提高培训实效。
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心。
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一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一体,为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格局。
4.要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升整体水平。
一要创新办学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行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实效。
要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措施,吸引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生源的同时,解决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的问题。
二要推行就业准入。
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市应立足实际,加大力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具备一定危险性和较高技术难度的工种,要先行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工种推广。
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整治力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专项检查。
三要完善人才政策。
要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
由人才办牵头,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xx市技术能手,并享受政府津贴或一次性奖金。
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资制度。
对优秀职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
要出台教体系统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
制订专门政策,设立名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高级技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