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89196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22KB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建立起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这些因素,这些变量必须具有数据可得性。
于是,我们可以用总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固走资产原值来表征资本,用职工人数来表征劳动,用时间作为一个变量来表征技术。
这样,最后建立的模型是关于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和时间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因素”与“变量”间的区别暂时略去,都以“变量”来表示。
关键在于,在确定了被解释变量之后,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解释变量。
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暗含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
这是正确选择解释变量的基础。
例如,在上述生产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属于供给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投入要素方面,而在当前,一般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术、资本与劳动。
如果属于需求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需求方面,而不在投入要素方面。
这时,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消费品生产,应该选择居民收入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如果研究的对象是生产资料生产,应该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由此可见,同样是建立生产模型,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研究的行业不同,变量选择是不同的。
其次,选择变量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这就要求对经济统计学有透彻的了解。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要在样本数据,即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支持下,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估计参数,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所以所选择的变量必须是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的。
如果必须引入个别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则采用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选取方法。
第三,选择变量时要考虑所有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一个解释变量都是独立的。
这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技术所要求的。
当然,在开始时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如果在所有入选变量中出现相关的变量,可以在建模过程中检验并予以剔除。
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立模型的第一步就已经体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的思想。
在选择变量时,错误是容易发生的。
下面的例子都是从已有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成果中发现的,代表了几类容易发生的错误。
例如
农副产品出口额=-107.66+0.1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十0.22×
农副产品收购额
这里选择了无关的变量,因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农副产品出口额无直接关系,更不是影响农副产品出口额的原因。
再如
生产资料进口额=0.73×
轻工业投资+0.21×
出口额+0.18×
生产消费+67.60×
进出口政策
这里选择了不重要的变量,因为轻工业投资对生产资料进口额虽有影响,但不是重要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的,重要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应该选择这个变量。
农业总产值=0.78+0.24×
粮食产量+0.05×
农机动力—0.21×
受灾面积
这里选择了不独立的变量,因为粮食产量是受农机动力和受灾面积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个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所以绝对不能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作为判断模型变量选择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
变量的选择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
2.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选择了适当的变量,接下来就要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理论模型。
选择模型数学形式的主要依据是经济行为理论。
在数理经济学中,已经对常用的生产函数、需求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等模型的数学形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实证研究,任何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尤其是历史统计数据,那么它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
这就要求理论模型的建立要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全过程中反复修改,以得到一种既能有较好的经济学解释又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诸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也可以根据变量的样本数据作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散点图,由散点图显示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理论模型的数学形式。
这也是人们在建模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试模拟,然后选择模拟结果较好的一种。
3.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
理论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要待模型估计、检验后,即经济数学模型完成后才能确定,但对于它们的数值范围,即理论期望值,可以根据它们的经济含义在开始时拟定。
这一理论期望值可以用来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
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关键在于理解待估参数的经济含义。
例如上述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中有4个待估参数和α、β、γ和A。
其中,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γ近似为技术进步速度,A是效率系数。
根据这些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范围应该是
0<α<1,0<β<1,α+β≈1,0<γ<1并接近0,A>0。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过程中最为费时费力的工作,也是对模型质量影响极大的一项工作。
从工作程序上讲,它是在理论模型建立之后进行,但实际上经常是同时进行的,因为能否收集到合适的样本观测值是决定变量取舍的主要因素之一。
1.几类常用的样本数据
常用的样本数据有三类:
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虚变量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是一批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一般由统计部门提供,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应充分加以利用,以减少收集数据的工作量。
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所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经济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例如,我们建立纺织行业生产模型,选择反映市场需求因素的变量,诸如居民收入、出口额等作为解释变量,而没有选择反映生产能力的变量,诸如资本、劳动等,原因是纺织行业属于供大于求的情况。
对于这个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时,只能选择80年代后期以来的数据,因为纺织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只出现在这个阶段,而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个长时期里,我国纺织品是供不应求的,那时制约行业产出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
二是样本数据在不同样本点之间的可比性问题。
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以价值形态出现的,包含了价格因素,而同一件实物在不同年份的价格是不同的,这就造成样本数据在不同样本点之间不可比。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消除其不可比因素,方可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
三是样本观测值过于集中的问题。
经济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例如,居民收入每年的变化幅度只有5%左右。
如果在一个消费函数模型中,以居民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以它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解释变量的样本数据,由于样本数据过于集中,所建立的模型很难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这也是时间序列不适宜于对模型中反映长期变化关系的结构参数的估计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是模型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问题。
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容易引起模型随机误差项产生序列相关。
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截面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
例如,工业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家计调查数据等,主要由统计部门提供。
用截面数据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样本数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样本与母体的一致性问题。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从数学上讲,是用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样本估计母体的参数,那么要求母体与个体必须是一致的。
例如,估计煤炭企业的生产函数模型,只能用煤炭企业的数据作为样本,不能用煤炭行业的数据。
那么,截面数据就很难用于一些总量模型的估计,例如,建立煤炭行业的生产函数模型,就无法得到合适的截面数据。
二是模型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问题。
用截面数据作样本,容易引起模型随机误差项产生异方差。
虚变量数据也称为二进制数据,一般取0或1。
虚变量经常被用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表征政策、条件等因素。
例如,建立我国的粮食生产计量经济学模型,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除了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机总动力、成灾面积等变量外,显然,政策因素是不可忽略的。
1980年前后,由于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即使上述变量都没有变化,粮食产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于是必须在解释变量中引人政策变量,用一个虚变量表示,对于1980年以后的年份,该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为1,对于1980年以前的年份,该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为0。
也可以取0、l以外的数值,表示该因素的变化程度。
例如,在工业生产模型中用虚变量表示气候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将不同年份气候的影响程度,分别用0、1、-1,甚至0.5、-0.5等表示。
不过,这种方法应慎用,以免违背客观性。
2.样本数据的质量
样本数据的质量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四个方面。
完整性,即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得到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
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的需要,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但是,在实际中,“遗失数据”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中国,经济体制和核算体系都处于转轨之中。
在出现“遗失数据”时,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样本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的情况下,可以将“遗失数据”所在的样本点整个地去掉;
如果样本容量有限,或者样本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去掉某个样本点会影响模型的估计质量,则要采取特定的技术将“遗失数据”补上。
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确的;
二是它必须是模型研究中所准确需要的,即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
前一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后一个方面则容易被忽视。
例如,在生产函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资本、劳动等必须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以劳动为例,应该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劳动者。
于是,在收集样本数据时,就应该收集生产性职工人数,而不能以全体职工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尽管全体职工人数在统计上是很准确的,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过程无关,不是模型所需要的。
可 比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口径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可以说无处不在。
而人们容易得到的经济统计数据,一般可比性较差,其原因在于统计范围口径的变化和价格口径的变化,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模型参数的估计。
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从样本数据中寻找经济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如果数据是不可比的,得到的规律性就难以反映实际。
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同一个经济现象,采用同样的变量和数学形式,选择的样本点也相同,但可能得到相差甚远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为什么?
原因在于样本数据的可比性。
例如,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产出量用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在不同年份间是可比的;
资本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原值,在不同年份间是不可比的。
对于统计资料中直接提供的这个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原值,有人直接用于模型估计,有人进行处理后再用于模型的估计,结果当然不会相同。
一致性,即母体与样本的一致性。
上面在讨论用截面数据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样本数据时已经作了介绍。
违反一致性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例如,用企业的数据作为行业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作为总量消费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全国总量模型的样本数据,等等。
三、模型参数的估计
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在建立了理论模型并收集整理了符合模型要求的样本数据之后,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估计模型,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量。
模型参数的估计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包括对模型进行识别(对联立方程模型而言)、估计方法的选择、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在后面的章节中将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估计问题,在此不重复叙述。
四、模型的检验
在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已经得到后,可以说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但是,它能否客观揭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付诸应用,还要通过检验才能决定。
一般讲,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通过四级检验,即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
主要方法是将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拟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包括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判断其合理性。
首先检验参数估计量的符号。
例如,有下列煤炭行业生产模型:
煤炭产量=-108.5427+0.00067×
固定资产原值+0.01527×
职工人数-0.00681×
电力消耗量+0.00256×
木材消耗量
在该模型中,电力消耗量前的参数估计量为负,意味着电力消耗越多,煤炭产量越低,从经济行为上无法解释。
模型不能通过检验,应该找出原因重新建立模型。
如果所有参数估计量的符号正确,则要进一步检验参数估计量的大小。
例如,有下列煤炭企业生产函数模型:
Ln(煤炭产量)=2.69+1.85Ln(固走资产原值)+0.51Ln(职工人数)
因为该模型是一个对数线性模型,所以在该模型中,固定资产原值前的参数的经济意义是明确的,即固定资产原值的产出弹性;
表示当固定资产原值增加1%时煤炭产量增加的百分数。
根据产出弹性的概念,该参数估计量应该是0与1之间的一个数,模型中的参数估计量虽然符号正确,但是数值范围与理论期望值不符,不能通过检验。
应该找出原因重新建立模型。
即使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正确、数值范围适当,仍然不能说已经通过经济意义检验,还要对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例如,有下列职工家庭日用品需求模型:
Ln(人均购买日用品支出额)=-3.69+1.20Ln(人均收入)一6.40Ln(日用品类价格)
该模型也是一个对数线性模型,所以在该模型中,人均收入和日用品类价格前的参数的经济意义是明确的,即是它们各自的需求弹性。
该二参数估计量的符号是正确的,数值范围大体适当。
但是根据经济意义,二参数估计量之和应该在1左右,因为当收入增长1%、价格增长1%时,人均购买日用品支出额也应该增长1%左右。
显然该模型的参数估计量不能通过检验。
只有当模型中的参数估计量通过所有经济意义的检验,方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经济意义检验是一项最基本的检验,经济意义不合理,不管其他方面的质量多么高,模型也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2.统计检验
统计检验是由统计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
通常最广泛应用的统计检验准则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等。
3.计量经济学检验
计量经济学检验是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
通常最主要的检验准则有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
4.模型预测检验
预测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相对样本容量变化时的灵敏度,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用于样本观测值以外的范围,即模型的所谓超样本特性。
具体检验方法为:
(1)利用扩大了的样本重新估计模型参数,将新的估计值与原来的估计值进行比较,并检验二者之间差距的显著性;
(2)将所建立的模型用于样本以外某一时期的实际预测,并将该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并检验二者之间差距的显著性。
经历并通过了上述步骤的检验后,可以说已经建立了所需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将它应用于预定的目的。
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三要素
从上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中,不难看出,任何一项计量经济学研究、任何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赖以成功的要素应该有三个:
理论、方法和数据。
理论,即经济理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与手段,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主要特征。
数据,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联系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或更广义讲是信息,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一般情况下,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方法的研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方法的水平往往成为衡量一项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据。
这是正常的。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对经济学理论的探讨,一个不懂得经济学理论、不了解经济行为的人,是无法从事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哪怕是极其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
所以,计量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学家。
相比之下,人们对数据,尤其是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视更显不足,在申请一项研究项目或评审一项研究成果时,对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缺乏认真的推敲;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较少从数据质量方面去找原因。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据已经成为制约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果分析
从上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中进一步看出,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核心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不等于具有因果性。
这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那么首先需要对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作一简要的说明。
所谓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变量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表现出来的随机数学关系,用相关系数来衡量。
如果两个变量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则二者之间具有完全相关性(完全正相关或完全负相关);
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大,或接近于1,则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
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或接近于0,则二者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如果一个变量与其他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相关性,那么它与每一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称为偏相关系数。
相关关系是变量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纯数学关系,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依据只有数据。
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
因果关系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
例如,劳动力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在经济行为上是劳动力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相反;
但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总额之间则存在经济行为上的互为因果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既决定消费总额,反过来又受消费的拉动。
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
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例如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印度的人口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为二者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显然二者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相关分析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数学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实现。
回归分析也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它着重判断一个随机变量与一个或几个可控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
由于它的特定的功能,所以也被用来进行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
但是,仅仅依靠回归分析尚不能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最后判断,必须与经济行为的定性分析相结合。
这就是上面强调的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三要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立 计量 经济学 模型 步骤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