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79391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73.59KB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
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是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
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
没有注意的作用,人就无法清晰的认识事物和完成活动。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
能意识到看或听,但意识不到看和听的过程;
外界有些刺激能影响人的机体状态和心理,但人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次声波;
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也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现象,因而降低了意识的调节作用;
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某些意识不到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总之,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人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因此无意识现象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社会心里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和个体意识的行成与发展。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是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的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结构: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三)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
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四)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五)心理与环境:
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解释现象,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一)理论意义:
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同的解释在教育实践中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可见,科学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
人们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就能根据社会时间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人的毕生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减轻职业压力,增进人机交流,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
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科的发展。
(一)普通心理学:
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
(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等。
生理心理学:
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
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
(三)发展心理学: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五)医学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六)工业心理学:
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七)军事心理学:
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
(八)社会心理学:
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
四、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一)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心理学的相关职业:
咨询师,教育,企事业工作者,学者等。
(三)如何做一名心理学家:
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聪明,勤奋等。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使研究解雇可以得到重复检验,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叫观察法。
观察法使用情况: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
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
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相关法:
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联系,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是在寻找相关,两个事物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分为0、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是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
(四)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
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者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在试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称为自变量或独立变量,由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线性相关(线性增加或减少)
无关(水平直线)
非线性相关(一致增加或减少、倒转)。
(五)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缺点:
只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可能仅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在运用时必须谨慎,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步一检验则需要其他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伦理,尊重,知情,人道,诚信等。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是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笛卡儿)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霍布斯)。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哲学是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提供实验方法。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1879年冯特在德国创建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德国冯特,代表人铁钦纳,主张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它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
研究方法上,重视内省(自我观察)但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机能主义:
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杜威和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把意识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
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的这一特点推动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三)行为主义:
创始人美国华生,1913年,特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还主张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五)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重视研究异常行为的分析。
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0世纪30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各个领域。
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问题:
脑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认知地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赛奈儿发表认知心理学,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六)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三)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由一个细胞执行各种机能,外浆和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有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出现了网状神经系统,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属于链状或节状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的发达称为“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管状神经系统,神经组织是空心的,位于体内背侧,为脑的行成准备了条件。
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
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
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指哺乳动物,大脑半球还是出现沟回,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挥中心。
(一)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脑的大小与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相关。
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克)/0.12*体重2/3(克)。
用脑指数来说明脑的进化水平是合理的,但用脑重来预测同一物种内的行为和智力差别就不对了。
(二)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指数CQ。
(三)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人类皮层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功能的增加。
四、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脑的产物,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脑创造文化,又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得到发展。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的名称并提出神经元学说。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人脑大约有100亿个神经元。
胞体:
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
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
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二)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
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首先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
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元是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服从全或无法则,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各神经元互相联系组成神经回路才能传导信息。
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一)突触的结构:
包含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
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
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
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第三节神经系统:
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
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一、外周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
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
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二)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眼动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拮抗性质:
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是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
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与活动的抑制有关,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二、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和脑。
(一)脊髓:
作用:
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二)脑干:
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
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三)间脑:
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感觉信息的中继站。
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
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四)小脑:
有小脑皮层和髓质。
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五)边缘系统:
是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组成的统一的功能系统。
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三大沟裂:
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四大叶:
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灰质),就是大脑皮层。
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白质)。
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Zhi)体。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布鲁曼的皮层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
3.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割裂脑研究: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
细胞突触的消除;
身体发育和经验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
学习训练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知觉、动作、言语学习能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潘菲尔德电刺激法研究表明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二、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
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
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四、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
认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五、神经网络学说: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神经基础。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的概念:
腺体分为外分泌腺(有管腺)分泌到管道或皮肤表面和内分泌腺(无管腺)分泌到血液或淋巴。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大:
1身体的发育;
2一般的新陈代谢;
3心理发展;
4第二性征的发展;
5情绪行为;
6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一)甲状腺: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
(二)副甲状腺:
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三)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因而对有机体应付突然事件有重要的作用。
(四)脑垂体:
0.6g主腺体:
由前叶、中叶、后叶三部分组成。
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乳激素等。
中叶分泌黑色素细胞扩张激素,作用于皮肤的色素细胞。
后叶分泌血管加压素、子宫收缩素、抗利尿素。
(五)性腺:
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男性的性腺叫睾丸,分泌睾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心理学 彭聃龄第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