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0867672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28
- 大小:508.84KB
一轮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
《一轮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
备考方略一 立足高考前沿,研究考题特点
年代
体裁
作者
题材
考向
2019·全国卷Ⅰ
律诗
陈与义[宋]
题画抒怀
语句含意及情感态度理解
2019·全国卷Ⅱ
律诗
杜荀鹤[唐]
干谒自荐
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作用
2019·全国卷Ⅲ
新乐府[五古]
刘禹锡[唐]
讽喻叙事
语言风格(课内外比较)
2018·全国卷Ⅰ
律诗
李贺[唐朝]
写景抒怀
诗句的含意(思想情感)
2018·全国卷Ⅱ
七言古诗
陆游[南宋]
即事抒怀
意象(物象)的作用
2018·全国卷Ⅲ
七言古诗
王建[唐朝]
托物言志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专题入门
(一) 先读懂再选择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
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
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
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到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
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借鉴信息:
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借鉴信息:
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
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
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
①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④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把握标题信息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所咏对象
2019·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9·全国卷Ⅲ
《插田歌》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暗示作者情感
③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卷Ⅲ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暗含作者的情感
——依据标题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 ①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
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南冠”即楚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读标题
时间:
秋天。
地点:
长安。
事件:
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想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
他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
②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③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
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C [本题中,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
故选C。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情感:
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
意象:
①南归之雁;②篱菊;③寥落晨星;④哀婉笛声;⑤枯荷(落红)。
(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依据注释找信息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教师用书] 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
]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了写作背景,籍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
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
首联,从注释②③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④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
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
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
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
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寻找关键字
看“情”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
找动词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形容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
——依据注释找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
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
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把它翻译两三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诗路径]
(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
(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
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裴。
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
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
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
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
①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②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③“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题目试做]
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C [“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
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
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
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
物是人非的伤感。
专题入门
(二) 熟悉常考的7大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教材对接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内容情感
①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题材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③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读诗要领:
(1)抓标志:
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
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
答案:
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
“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
二、送别怀人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教材对接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题材标志
①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
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读诗要领:
(1)抓标志:
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
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
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教材对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题材特征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
古地名。
读诗要领:
(1)抓标志:
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
“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
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
②[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请你作答: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明得失,观景识人论兴替
教材对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题材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
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读诗要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 古代 诗歌 鉴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