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86590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1.46KB
高三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
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
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
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
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
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
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
“《志》有之: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
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C.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B.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C.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B.“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
”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C.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D.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
美容仪,身长六尺。
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
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
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
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
“诸州守皆弃城走矣!
”师旦叱曰:
“汝亦欲吾走矣。
”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
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
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
“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
”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
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
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
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
“战死与戮死何如?
”众皆曰:
“愿为国家死。
”至城破无一人逃者。
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
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
“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
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
”智高怒,并贵害之。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
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
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
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
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
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B.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
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
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C.荫是恩荫之意。
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
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5分)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秋
霖①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
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
极空蒙处并无舟
。
蒙蒙路滑征夫骑,
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
秋霖:
秋天的淫雨。
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几幅画面?
(6分)
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
,
”两句,通过对老人和小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
(3)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
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苦
梅
马
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
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
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
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豕说话儿,给糖走人儿。
”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
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
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
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
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
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
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
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
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
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
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
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
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
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
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
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
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
她说:
捉奸捉双,拿贼拿赃。
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
现在,你是污蔑我!
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
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
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
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
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
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
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
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
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
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
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
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
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
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
要想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
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
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
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
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
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
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
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
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
嘴上说:
吃我?
酸死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长得帅,能吃么?
”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
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
”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2)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6分
(3)小说结尾写到“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
她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4)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黄德鸿:
“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粱同寅的影响颇深。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
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
”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
“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
”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
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
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编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
他说:
“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
”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
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
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
他常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
,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请简要回答。
(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④天寒地冻、滴水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次 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