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规范与创新投稿指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6169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30KB
学术论文规范与创新投稿指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术论文规范与创新投稿指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论文规范与创新投稿指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什么叫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不是随变什么人都可以写的。
迄今为止,许多教授、学者都不懂得“什么是学术论文”,因而不会写学术论文。
通常,在股子里把“文章、稿子、报告”等同于学术论文,没有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
因此,其撰写的学术论文“不入门”、“不入流”。
这里,不得不为学术论文“找魂”。
1.什么不是学术论文
(1)教科书不是学术论文。
许多教授、学者写的所谓“学术论文”,明显属“教科书的范式”。
即:
概念、作用、分类、特点,大多是一些知识性甚至常识性的东西。
他们“用概念解释概念,用定义解释定义”,就像现行政府运作——“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
过去,高等院校的人特善长写教科书式的东西,带有给学生上课“讲义”的性质。
现在看来,教科书式的写作绝对不行。
(2)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
研究报告的范式,即三段式:
现状、问题、对策。
这里,情况分析占了绝大部分,而对策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一般是“要字结构”,即“要怎么要怎么”。
还有人把咨询报告、发展规划、工作总结视作学术论文拿来发表;
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讲话,对中央文件的解读、注解,竟也当做学术论文。
这里,国内研究部门的人特善长写研究报告。
换句话说,他们已不会写学术论文了。
(3)学位论文不是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大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它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认可;
学术论文,大多是长期研究的结果,它是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认可。
一般而言,在学位论文中,存量的东西往往占据绝大部分,以吸收别人的东西为主;
而在学术论文中,增量的东西必须占据绝大部分,以自己独创的东西为主。
学术论文,要把站在巨人肩上高出巨人的那一块写出来。
2.什么是学术论文
研究发现,学术论文具有“三性”,人们可把“三性”作为一把尺子,从而对学术论文的判断“傻瓜化”。
(1)前瞻性。
指在选题方面要有前瞻性质,突出前沿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热点问题,与时俱进是其底线。
一般可表述为: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像克服经济领域低水平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一样,学术领域更要力戒低水平重复研究。
(2)原创性。
指在内容方面要有原创性质,突出新视角、新架构、新理论、新方法,异质化是其根本。
没有原创性不能叫论文,而且在原创性中要有理论高度、广度、深度、密度,不能泛泛而谈。
这里,学术论文一定要有学术含量,学术论文一定要有学术思想。
(3)实用性。
指在结论方面要能管用实用。
也就是说,不是为原创而原创,原创的目的在于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一套新的思维范式。
这里,“政策建议”是靠原创性的理论“推”出来的,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结果。
我们知道,经济学是解释问题的,管理学是解决问题的,随着经济学的管理学化,即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融合,经济学论文的实用性要求日益突出起来。
它不仅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否则,就像人们所指责的那样,学者们是在学界内搞“自我循环”:
自己写给自己看,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甚至被政界和商界比喻为“垃圾工厂”,“制造垃圾”。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应该“顶天立地”,即“在理论上顶天,在实践上立地”。
但现实是,大量所谓的学术论文要么“上不顶天、下不着地”,要么“顶天不立地、立地不顶天”。
3.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
在功能上,它不同于报纸、图书。
报纸给人信息,具有告知作用;
图书给人知识,即把某一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道来,建立一种共识性的平台;
而期刊则给人思想,一方面是提出新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旧认知的“修正”或“颠覆”,它以探索性为主。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读者群都有高深的学术背景,如果其刊发的学术论文没有“新东西”,那就不配学术期刊的称谓。
与此相联系的是,学术期刊不等于“杂志”,“杂志”是指《读者》、《女友》这类读物,不能按办杂志的理念来办学术刊物。
同理,学术期刊不等于“学报”,不能按办“学报”的理念来办学术刊物。
而且,由于学术刊物把关严格(例如,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国外大学在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时特别看重其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换句话说,学术论文高于专著。
这是因为,书多少有一些“水分”,而学术论文则是浓缩和精华所在。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一定要投学术期刊,学术期刊一定要发学术论文。
三、学术论文的规范问题
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规范,二是内容规范。
前者解决的是“像不像学术论文”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是不是学术论文”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不论形式规范还是内容规范,都要到位,必须到位。
1.形式规范
学术期刊不同,其对形式规范的具体规定是有差异的。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总体要求,以笔者担任社长、副主编的《中国工业经济》为例,以下项目要求一定到位。
[摘要]。
一般300—400字。
从摘要中大体能够判断出一篇学术论文的原创程度。
摘要要能叫人眼睛发亮、一见钟情。
通常,许多人宁愿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写一篇学术论文,而不愿花几十分钟去凝炼整篇论文的摘要。
[关键词]。
一般3—5个。
一个新观点的提出,往往需要新词语来表达。
从关键词的时尚性、创新性上也能够判断出该篇学术论文的学术含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具体内容作者可以不管,待论文决定采用后可由编者具体填写。
但是,这一“框架”要写进论文里。
[收稿日期]。
除证明论文的发表周期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的考虑。
现在,所有来稿经初选过关后、正式刊出前都要回改。
因此,有些学术期刊还要注明“回改日期”。
[基金项目]。
一般只列省部级以上课题名称、批号。
在同等情况下,属基金项目的学术论文优先刊用的概率大。
它不仅对作者论文采用有利,而且还对学术期刊评价有利。
[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工作单位、学位、职称,有的学术期刊还要标注作者研究方向、e-mail,等等。
它通常被称为作者的“小档案”。
统计表明,一流学术期刊的作者队伍明显具有“四化”的趋向:
名校化、高学历化、高职称化和年轻化。
[参考文献]。
撰写学术论文必须要有参考文献,其包括论文[J]、著作[M]、文集[C]、研究报告[R]、报纸文章[N]、网上资料,等等。
以著作为例,要有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年份、引用页码,等等。
一般“文末尾注”,按〔1〕、〔2〕……排序。
可按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出场先后等不同规则按排序号。
在正文中要有相应的体现,例如,(XXX,2006)。
[注释]。
一定要把注释和参考文献分开。
注释是对一个问题的说明或解释,一般“随页脚注”,按①、②……排序。
在国外的学术论文中,有的注释比正文还要多。
此外,要有中文译英系列要件。
包括:
题目、姓名、工作单位、邮编、国籍,摘要、关键词,等等。
关于表、图。
表有表名,上标;
图有图名,下标。
不论表、图、都要注明资料来源。
过去,形式规范一般是由编者来做;
现在,全部改由作者来做,即DIY了。
目前看来,好多学者一是不懂形式规范,二是轻视形式规范。
在全方位竞争的今天,形式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不仅如此,形式规范还能产生“形式幻觉”,即有“美化”学术论文的主观效应。
2.内容规范
没有形式规范绝对不行,但是有了形式规范也不见得就是学术论文,关键在于内容规范。
研究表明,学术论文一般可由“三大块”组成,谓之“新三段式”。
其中,每一段式3点,一共9点,颇有“九股文”的范式规定。
(1)第一段式,找切入点。
一是前沿综述。
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进展、主要观点。
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研究;
另一方面,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爬”。
这里,首要的是找到前沿思想,而不是从100多年前的思想讲起;
然后,高度概括、提炼、整理、整合,而不是对大量学术观点进行简单堆积。
本点,脉胳清晰,凝炼性强,信息量大,但是篇幅较少,它不同于学位论文的文献梳理。
二是简单评议,找出研究不足。
三是本文的研究定位。
即本文将从哪里切入,从而为下面的研究“撕开一个口子”。
否则,“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例如,关于公司治理,以前可有两大理论学派,一是股东利益至上理论,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现在,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化,非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这一问题研究的新切入点。
于是,价值链治理、网络治理、社会治理等观点则是基于非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具体实现形式。
再如,关于利润转移,以前的研究集中在国家之间转移(例如,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地区之间转移(例如,国内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行业之间转移(例如,由农业、工业向服务业、金融业转移),但对利润在价值链诸环节之间的转移研究则是一个空白。
(2)第二段式,基本论证。
一是本文的若干研究假定。
这里,“假定不假”,假定一定是合理的。
例如,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假定,即:
假定人是有欲望的,假定人是有理性的,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二是在一定假定下,本文的基本架构和观点。
三是科学求证、验证其观点。
其中,包括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及各种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等等。
(3)第三段式,政策建议。
一是简要结论。
二是政策建议,这一点要解决新观点的“立地”问题,要有一定篇幅。
三是本文的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段九点”,既可在学术论文中“明说”,也可隐藏在学术论文中“暗说”。
有些可能“交叉”,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学术论文的创新问题
如前所述,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在,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就不叫学术论文。
那么,创新什么?
如何创新?
这里,笔者结合业内研究成果,通过运用大量实例,将学术论文的创新简单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新概念
(1)体验经济。
继产品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们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
与产品经济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客观享受不同,体验经济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主观感受。
用体验经济的思想经营传统农业(如把果园卖果改为“采摘”)、工业(如钢铁企业增加工业旅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服务业(如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搬进茶吧、饭馆中),其将产生新的利润空间。
(2)深度经济。
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后,人们提出了深度经济这一概念。
其假定是:
留住一个老客户的成本比开创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低得多。
目标是培养价值客户的高忠诚度。
客户1次购买为满意度,3—5次购买为美誉度,5次以上购买为忠诚度。
因此,需要经营客户。
终身锁定最大价值客户,把最具增长潜力客户转化为最大价值客户,取消负值客户。
(3)一体经济。
顾客付出一个成本可以得到两个以上的好处。
例如,火车“夕发朝至”,乘客只需支付“一个费用”,即可获得“三个好处”:
一是把乘客从A点运到B点;
二是免除了乘客夜间的住宿费;
三是边睡觉边赶路,节省乘客时间。
某一消费产品,过去“物有所值”顾客就会购买,现在“物超所值”顾客才会购买。
(4)四个缺口。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用外资,过去用“双缺口理论”解释,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
现在提出新的概念解释,即“四缺口理论”,包括:
“技术缺口、管理缺口、机制缺口和理念缺口”。
这里,引进外资只是载体,其背后是引进技术、管理、机制和理念。
2.旧概念的新界定
(1)重新定义财富。
在经济的不发达阶段,金钱、外汇、住房、汽车等,它们是财富的代表物;
而在经济转向中等发达阶段以后,一方面,安全、健康、快乐、友情;
另一方面,阳光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香鸟语,它们则成了财富的代表物。
因此,亟须树立“广义的财富观”的理念。
(2)重新定义人力资本。
过去,以接受教育年限来界定人力资本的水平和程度。
于是,产生一些矛盾现象:
一些地区,教育相对发达,但是经济发展落后;
而另一些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但是经济发展很快。
再如,一个小学教育毕业的种粮农民,其人力资本程度大大高于一个在流水线上拧螺丝钉的初中教育毕业的工人。
可见,人力资本不能仅用“教育年限”一个指标加以界定,而是“三商”,包括智商、情商和财商,而每一“商”都由一整套的衡量指标组成。
3.旧理论的新发展
(1)企业价值来源理论。
先是劳动价值理论,后发展为资本价值理论。
不仅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同样创造价值;
而且一切都是资本(例如关系资本、社会资本),一切都能创造价值。
再后来发展为客户价值理论,即价值来源由企业内部产生转向外部市场认可。
客户认可就有价值,客户不认可就没有价值;
客户购买得多价值就高,客户购买得少价值就低。
它们之间不是后者否定前者,而是三者同时并存;
但在价值来源中,三者的地位、分量在新经济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
(2)企业的无边界理论。
起初认识,企业是有边界的;
后来认为,企业边界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或既可以扩大又可以缩小;
后发展为,企业既有边界又无边界;
现在则进一步认为,企业是无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可以趋于无穷。
这是因为,现代企业边界是由无形资产决定的,由于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作用增强,边际收益总是大于边际成本。
这样,企业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时代。
4.旧理论的新超越
(1)关于“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一开始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后来发展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因为,制度高于技术。
再后来则发展为,理念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因为,制度是理念的物化状态,理念高于制度。
(2)关于“两权分离”理论。
例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但是,让经营者拥有部分所有权,则是在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个大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部分合一;
再有,所有权和收益权合一,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但是,日前一些国有企业实行的“动态股权制”,则是在坚持所有权和收益权合一这个大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收益权的部分分离。
(3)关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理论。
过去,企业就是企业,市场就是市场,二是分离,是替代性关系;
现在,市场进入企业,企业进入市场,二者融合,是一体化关系。
因此,其政策涵义是:
把企业做成市场,把市场做成企业。
(4)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外部,即外部论;
而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内部,即内部论。
实践证明,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在内部更在外部,是“内外部统一论”,其范式为:
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
其中,产业景气、战略群组为外生变量,核心能力为内生变量。
其政策涵义为:
一是选择一个社会主流产业,获得景气产业的自然恩惠;
二是在主流产业里成为主流单位,获得行业第一的社会恩惠;
三是从事与自身核心能力相匹配的专长业务,获得核心能力的专长恩惠。
5.新方法
我们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决定事物的本质和命运。
企业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
这样,现存的会计制度及其报表反映不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即核心能力隐藏在现行会计报表以外。
为使核心能力能够显化、计量,国外学者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方法。
即从一个指标发展为四个指标,包括一个财务指标和三个非财务指标:
客户指标、流程指标、学习指标。
其中,财务指标为显性指标,非财务指标为隐性指标;
财务指标为滞后指标,非财务指标为领先指标;
财务指标为绩效指标,非财务指标为能力指标。
通过这一方法,为企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找到了经营之路。
6.新假定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假定基础上的,假定发生变化,理论就会跟着改变。
因此,从改变假定入手提出新的理论,是目前学术论文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上看,由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的出现,整个社会发生了从躯体经济向脑袋经济、物质经济向精神经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的重大转向;
从微观上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服务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盈利体系和盈利体系之间的竞争、价值网络和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
适应以上“假定”变化,任何传统理论都存在发生“颠覆性”革命的可能性。
7.新架构
没有架构不叫论文。
关于架构,例如,强者生存——智者生存——适者生存,这是人的生存发展架构;
专业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这是人的能力发展架构;
生产经营——资本经营——虚拟经营,这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架构。
再如,核心能力架构,有学者用“四维度”来界定,包括:
技术维度、管理维度、制度维度和文化维度;
零度管理架构,有学者用“八个零”来界定,包括:
零物质、零时间、零差距、零滞后、零管理、零障碍、零排斥、零技术;
社会责任架构,有学者用“三层级”来界定,包括:
基本社会责任,即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
中级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区负责,对环境负责;
高级社会责任,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
这样一来,把核心能力、零度管理、社会责任的“黑箱”给打开了。
8.新观点
(1)新安全观。
加入WTO前,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入世”会将中国导入“不安全”的状态。
针对此况,我们提出了“新安全观”,即“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没安全”。
这一观点的提出,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新公有观。
即“私营企业姓公”,从过去的起始环节转向终端环节来判别企业的性质。
认为私营企业,其终端环节,即产品、就业、税收、利润等具有完全社会化的性质。
与公有企业具有“内公外私”的属性相对应,私营企业则具有“内私外公”的性质。
(3)新三次产业划分法。
有学者根据商品形成过程和企业价值流程,将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并横向切断,另划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而且新的三次产业可以分别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发展。
这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
(4)新三大地带划分法。
过去,按纵向同质性切割,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现在,有学者提出按横向异质性切割,分别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中心,以原广大中西部地区为各自相应的经济腹地,构建经济中心带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的经济区域。
这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三大地带划分方法。
9.新理论
(1)脑体分离理论。
现代企业,从价值链上可划分为四个区段:
一是研究开发,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
这里,生产制造是“躯体产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是“脑袋产业”。
目前,一些领航企业已经实行脑体分离经营,即只做脑袋不做躯体。
不仅如此,一是躯体产业再分离。
作为制造环节的躯体产业,包括核心部件制造、一般部件制造和组装。
目前,一类企业专门从事核心部件制造,另一类企业则专门从事一般部件制造和组装。
二是脑袋产业再分离。
一类是做研究开发或展览营销的“小脑袋”企业,另一类是做营运管理的“大脑袋”企业,即只做“大脑袋”,不做“小脑袋”。
研究表明,从全球看,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从国内看,脑袋产业向特大城市转移,躯体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
(2)利润转移理论。
研究表明,利润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变动大致遵循如下规律:
一是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
二是从产品的销售环节转向消费环节;
三是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制造)分别转向上游环节(研发、融资)和下游环节(服务、营运);
四是从产品的内在环节转向外围环节;
五是从产品的实体环节转向虚拟环节。
鉴此,企业必须:
一是从价值创造理论转向价值实现理论,二是从生产创造价值理论转向消费创造价值理论;
三是从同质化创造价值理论转向异质化创造价值理论;
四是从产品价值理论转向环境价值理论;
五是从静态价值理论转向动态价值理论。
(3)新木桶理论。
过去,封闭式做企业,即一个企业把某一产品从头做到尾。
此即“木桶理论”。
现在,开放式做企业,即每个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那块“木板”,你做一段我做一段,然后全球集成。
此即“新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强调填平补齐,重在经营劣势,把薄弱环节搞上去,打缺点、打多点;
而“新木桶理论”,强调扬长避短,重在经营优势,把劣势环节包出去,打优点、打一点。
“新木桶理论”是一种基于核心专长的企业发展新理论。
(4)模块化理论。
福特时代,少品种、大批量、更新慢、周期长、标准化。
适应这一状况,流水线应运而生;
后福特时代,多品种、小批量、更新快、周期短、定制化。
适应这一变化,模块化应运而生。
这里,用流水线生产模块,用模块集成产品。
模块化包括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消费的模块化,等等。
正像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模块化则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消费之间的矛盾。
10.新思维
学术创新,从大的方面讲,一是方法创新,二是思维创新。
笔者认为,方法创新是“术”,思维创新是“道”。
这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则是走向学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作为学者,一要学知识,即“物品”,但“物品”没有“可通用性”;
二要学方法,即“金子”,但“金子”有用完的时候;
三要学思维,即“点金术”,有了它则可把任何东西变成“金子”。
可见,“物品”、“金子”、“点金术”,一个比一个重要。
研究表明,富人的思维、未来时思维、不等式思维、出世的思维、层级式思维、三分法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六大创新思维。
总之,通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尽早完成开心——开窍——开悟——开路这一创新思维流程。
五、其他相关问题
1.论文选题
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发现了一座“金矿”。
然后,从一点切入“纵挖横挖”,即“纵向打到底,横向打到边”。
选题,一是兴趣所在。
这样,无论“寻矿”还是“挖矿”,都是一种快乐而非痛苦。
二是长期积累。
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一吐为快。
三是定位聚焦。
所谓成功,就是把一点做到极致;
所谓“小题大做”,亦即:
要想做大,首先做小;
要想做大,首先做专;
要想做大,首先做精。
因此,个人研究定位十分重要。
2.论文语言
学术论文,一定要用学术语言。
但是,非学术语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大话、空话、套话、虚话、官话,讲得都对,但是都没有用,即“正确的废话”。
鉴此,力戒文件语言、报告语言、口号语言、文学语言、旧式语言,等等。
以经济和管理类学术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术论文 规范 创新 投稿 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