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849292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05KB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阐述: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我们来猜一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次品》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找次品》教学设计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
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
还有哪些分法?
(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馈
P137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四、开放延伸
P137第6题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
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
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六、作业:
A级:
1、P136第4题
B级:
P137你知道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
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
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
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
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
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
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
为什么?
学生回答:
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
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
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
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
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
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
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
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
学生:
称一次。
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
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
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
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
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师: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愿
意吗?
生:
愿意。
(课件出示图片)请找出下面两幅图的不同。
学生汇报
生1:
第一幅图C处不同。
生2:
第二幅图C处不同。
同学们可真厉害!
这么快就找到了两幅图中的不同之处。
现在有
两瓶口香糖(课件出示),可是有一瓶被一名调皮的学生吃了两颗,这两瓶口香糖的外观都一样,你能帮帮老师怎样找出那瓶少了两颗的口香糖吗?
学生讨论,汇报
可以用天平称一称,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应该略轻一些,把这
两瓶口香糖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天平向上的一面就是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
你说的很好!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
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些或是重一些)的物品,需要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找次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从三瓶中找到次品
刚才同学们很快的从两瓶中找到了次品,如果老师这儿有三盒口
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少了两粒的,你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用天平找。
不错,依然用天平来帮助我们找到次品。
提示:
(1)你把待测物
品分成几份?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可以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有1个。
假如天平平衡,剩下的
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上升的一侧是次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从五瓶中找到次品
同学们太厉害了。
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
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可以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5份,每份是1瓶,分别标上1~5号,
先拿出1号和2号称,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一侧就是次品;
如果天平平衡,称3号和4号,同样,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一侧是次品;
如果天平平衡,那么5号是次品。
你说的很完整。
如果按照你这样称,至少需要称几次?
生1:
至少需要称2次。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我们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有两份中有两瓶,一份中有一
瓶。
现在天平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放上2瓶口香糖,如果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
如果天平不平衡,看哪一面轻,把轻的这侧的两瓶口香糖再分别放入天平的两侧,轻的一侧就是次品。
3.探究从多种方法中“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很好,,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
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
出来呢?
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探讨,(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
次品重、至少、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在9个物体中,我们要找到次品就有4种方法,如果待测物体更
多,方法也就越多。
我们每一次都这么找会很麻烦,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中的表格,看一看哪种方法我们称的最快?
第三种方法最快,只称了两次就找到了次品。
这种方法我们是分成了几份?
怎么分的?
平均分成了3份。
是否所有的次品都可以平均分成3份吗?
如果不是怎么办?
生: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时候,要分得尽量平均。
很好,就像前面我们从5个产品中找次品一样,可以把它分成三
份,并且要尽量分得平均。
(三)巩固练习
1.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学生思考后回答,10(3,3,4)如果零件是11个呢?
11(4,4,3)
2.数学书136页第2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
么?
(课件出示)“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第4篇
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次品》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P137你知道吗?
《找次品》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
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
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
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
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
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
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
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
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
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次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