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83768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19KB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勿怠慢,习性成,从小管。
德智体,齐发展,有作为,靠习惯。
品格正,皆欢喜,习惯好,事事安。
学习时,不贪玩,讲方法,用心钻。
身体好,勤锻炼,有规律,不间断。
生活上,重勤俭,勿挑剔,成自然。
待他人,心胸宽,敬童叟,言行善。
寸有长,尺有短,以人长,补已短。
身坐直,腿放平,三个亿,记心中。
类似于第一课,学生也是喜欢三字经的形式,背起来很容易,我在这节课还给学生示范了什么是正确的习惯,什么是错误的习惯,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课
学习儿歌《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了解中华书法艺术渊源。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河南安阳处中原,华夏文明是摇篮。
殷墟出土甲骨文,独一无二世界传。
书法艺术是瑰宝,源远流长最古老。
传统文化要继承,培养成材在从小。
中国汉字魅力大,来华求学遍天下。
炎黄子孙多自豪,博大精深在华夏。
书法艺术要精到,基础知识最重要。
勤学苦练意志坚,持之以恒见功效。
理解儿歌本身,联系学习书法本身。
让诗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情感。
学生对于写字时比较熟悉的,但之于上升到书法艺术的层面上就比较的陌生,所以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对书法艺术的古老渊源进行了讲述,并且有其提出了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出土在我们的家乡河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从内心中去热爱书法艺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动力资源。
第四课
学习儿歌《养成书写好习惯》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良好的书写习惯。
养成书写好习惯
习惯养成最重要,
正确坐姿最重要。
体形优美视力好,
写字才能见成效。
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三:
练习如何做到:
第五课
学习儿歌《执笔歌》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良好的执笔习惯。
执笔歌
拇指食指捏笔杆,指离笔尖一寸远。
总之在下托住笔,其余指曲要自然。
笔尖对着左前方,掌跟小指放桌上。
笔杆稍斜别平直,仅仅靠在右后方。
一尺、一拳、一寸。
第六课
学习诗歌《风》
识记诗歌《风》,了解诗人,背景以及诗本身的意义。
诵读诗歌,并识记诗歌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理解诗歌本身,了解诗人,背景以及诗本身的意义。
分析,解释:
三秋:
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
早春,农历二月。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识记诗歌。
第七课
学习诗歌《咏柳》
识记诗歌《咏柳》,了解诗人,背景以及诗本身的意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自问;
“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第八课
学习诗歌《回乡偶书》
识记诗歌《回乡偶书》,了解诗人,背景以及诗本身的意义。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i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第九课
学习儿歌《横和竖》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横和竖。
长横
写长横,不能平。
两头中,带拱形。
短横
短横右上扬,用力一样强。
悬针竖
落笔轻轻顿,垂直向下行。
中间不许弯,手臂轻轻提。
垂露竖
中间不许弯,手臂轻轻按。
二:
练习如何写:
横和竖。
四:
练习有横和竖的字。
第十课
学习儿歌《撇和捺》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撇和捺。
撇和捺
撇画用笔都一样,
长短弯斜要适当。
收笔都要撇出尖,
仔细观察写漂亮。
斜捺滑梯样,
平捺像波浪。
轻起右下行,
捺脚像大刀。
撇和捺。
练习有撇和捺的字。
第十一课
学习儿歌《点和提》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点和提。
点和提
头上都有尖,
脚下都是圆。
总是斜着站,
身体稍带弯。
起笔向上挑,
用力逐渐小。
长短要适当,
斜平掌握好。
点和提。
练习有点和提的字。
第十二课
学习诗歌《春江花月夜》
识记诗歌《春江花月夜》,了解诗人,背景以及诗本身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
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
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第十三课
学习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识记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词人,背景以及词本身的意义。
诵读诗歌,并识记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理解宋词本身,了解词人,背景以及词本身的意义。
了解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
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
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
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
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
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
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
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
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
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
识记宋词。
第十四课
学习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识记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人,背景以及词本身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第十五课
学习儿歌《勾和折》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勾和折。
勾和折
竖勾
重落直下行,
行至出勾处,
挑勾左上行。
斜勾
轻落弯下行,
出勾对起笔,
横折
写横至折处,
折笔再写竖。
有些又有直,
都是垂露竖。
竖折
竖折先写竖,
行至折笔处。
笔尖稍左移,
写横才结束。
勾和折。
练习有勾和折的字。
第十六课
学习儿歌《弯》
识记儿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弯。
诵读儿歌,并识记儿歌
竖弯
先竖向右转,
弯圆右伸短。
竖弯钩
先竖右弯转,
长伸不宜短。
下部船底形,
勾尖向上行。
横折弯钩
折处顿,弯圆转。
有勾右伸长,
无勾右伸短。
弯。
四:
练习有弯的字。
第十七课
学习宋词《水调歌头》
识记宋词《水调歌头》,了解词人,背景以及词本身的意义。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
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
“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
”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
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
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
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
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
的安慰。
识记宋词《水调歌头》。
课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校本 课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