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探界者钟杨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2308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0.80KB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探界者钟杨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探界者钟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探界者钟杨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记字音
①拟南芥(jiè
)②调侃(kǎn)③悲怆(chuà
ng)
④撰写(zhuà
n)⑤奇葩(pā)⑥脑溢血(yì
)
⑦收敛(liǎn)⑧跌宕(dà
ng)⑨量身定制(lià
⑩戛然(jiá
2.识字形
①
②
③
④
3.辨词义
(1)执着·
执意
辨词:
“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
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执意”指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等。
选词:
①坚持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使你执着向前走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
②他执意要走,也只好各从其志,不再勉强了。
(2)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彼此相通,是中性词语,如“沟通南北”。
“勾通”指勾结串通,是贬义词,如“勾通土匪”。
①他们内外勾通,侵吞了巨额公款。
②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②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③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④李刚长得五大三粗,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欺负小同学。
⑤班长为班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⑥他这人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些人不习惯。
释义
①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而止。
②雷厉风行:
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③跌宕起伏: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④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⑤有目共睹:
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⑥开门见山: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5.任务探究
(1)《“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2)阅读《“探界者”钟扬》,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原句:
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
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3)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下面《“探界者”钟扬》开头一段文字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用议论性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全方位定位评价,让读者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于人物事迹的介绍。
反馈检测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调侃(kǎn)奇葩(bā)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收敛(liǎn)撰写(zhuà
n)奠定(jià
n)脑溢血(yì
C.悲怆(cà
ng)戛然(jiá
)担当(dāng)毛坯房(pēi)
D.跌宕(dà
ng)婉拒(wǎn)屋脊(jǐ)超负荷(hè
解析:
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
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
n”;
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
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
《大流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相,语言风格多变。
B.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蓬里,他却说:
“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
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
C.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D.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彩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A项,“包罗万相”应为“包罗万象”;
B项,“帐蓬”应为“帐篷”;
D项,“富有文彩”应为“富有文采”。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
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________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难以置信的。
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________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________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_______。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
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
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
A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演化偶尔复杂性疲惫不堪
B.演变偶尔多样性不堪重负
C.演变偶然复杂性疲惫不堪
D.演化偶然多样性不堪重负
“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演化”。
“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
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
“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
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
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
6.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B
二、能力素养提升(32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种子达人”与“生命延续”这两部分,完成7~9题。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可知B项错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A项的表述过于拔高。
9.阅读完“种子达人”与“生命延续”这两部分,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6分)
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
个人生活(普通人):
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
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
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
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
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
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
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
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
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
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
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
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
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
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
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
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结合文本内容“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
C项,结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错误;
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
12.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
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
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
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三)语言表达(8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科学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用于造福社会,这是其职责所在。
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科学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__①__。
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__②__。
经过科学普及,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的科技成果,这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
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就会__③__。
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
②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
③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内容。
(不超过20个字)(2分)
6月3日,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完整证明了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
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朱熹平和曹怀东所作的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
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论文。
丘成桐教授称这篇论文是最终解开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
(示例)我国科学家(或数学家)完整证明百年数学难题(或庞加莱猜想)。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
1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在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次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而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这种距离感,就很难把思维聚拢,让思维成为主导。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学生的想法,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会出现知识传达不到位现象。
因此,相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点的探索,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更加地了解学生,方便“对症下药”,找到学生的不足和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方面着重培养。
例如:
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制订相应的讨论课题,把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训练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接受知识,让学生们之间有竞争,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2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十分方便的途径来获取知识,那就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往往能够从各个方面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与教师和同学们讨论得不来的,相比之下更加珍贵。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让自己的大脑运转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化书中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1、策略之一:
选择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
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
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因此,我们要指导中学生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
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2、策略之二:
时间巧安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
在平时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
写下皇皇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在寒暑假、节假日,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3、策略之三:
展示读书笔记,考察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是最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
每学期一次的笔记展示既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
在展示中发现,学生在笔记中分类记录了多种内容,如:
作家作品简介、妙语集锦、精彩片断、简短书评等,笔记中既有摘抄,也有评论,真正使学生做到“开卷有益”——积累了生活常识和经验,获取大量词汇和语句,培养了语感。
4、策略之四:
抒发读后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写读后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的学生看文学作品,只追求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但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怎么评价,却不能独立思考分析。
对此,我有意布置学生写这么几篇读后感:
“我看(某一作品人物)”、“谈谈(某一作家)”、“有感于(某一作品)的主题”等。
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培养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浅谈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
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
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2007年高考我校的鹰潭地区语文状元曾燕萍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
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
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
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
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
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
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新版 高中 必修 语文 学案探界者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