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等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1479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53.72KB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等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等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等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
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9.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10.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1.解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
据下图推断,西周
A.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B.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D.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12.《尚书·
召诂》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13.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15、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6.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
“_____,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空格处应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枢密院
17.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9.伏尔泰说: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
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
20.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2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22、“垂相给、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
A、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B、有利一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D、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
23、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
24、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5.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2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
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
27.著名学者赵汀阳说:
“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28.欧阳修说: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9.《旧唐书·
薛登传》载:
“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
‘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
……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
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
’帝纳李谔之策。
”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30.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
“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D.加强君主专制
31.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32.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
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
据此可知,
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
A.实现了司法独立
B.有利于整顿吏治
C.加强了地方权力
D.实现了权力制衡
33.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34、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拥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6.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3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代宋濂《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职权。
(3分)
(3)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三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8分)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至武帝时为宰相制度的鼎盛期。
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
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汉朝的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
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
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两汉以后,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
(1)据材料一,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
(2)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
以北宋为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
(3分):
39.(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魏书·
习学记言序目》
(l)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
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嗟夫!
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
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3)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2分)
40.(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一次重要改革,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
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
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高二期中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历史)
(54分)
1—5CCABD6—10CCDDB11—15ABACB16—20BDBCA21—25DCBDC
26—30BCCCA31—35CBADC36D
二、材料解析题.(46分)
37、(15分)
(1)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
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
(2)颁布政令;
掌管军事;
招讨安抚。
(3)变动: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
如:
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
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
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6分)
不变即目的不变: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总趋势不变: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皇权不断加强。
38.(10分)
(1)特点:
职责权限大;
宰相权力逐渐受到削弱;
办事机构庞大;
出身杂。
(2)核心:
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1分)
北宋时宰相权力被分割: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原因:
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
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
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
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39.(11分)
(1)赞成,理由是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
反对,理由是若南迁水土不服,会导致疫病,被人耻笑。
(2)内容:
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
(3)共同原因: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态度:
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1)背景:
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
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民斗争的推动。
(任答3点,共3分)
(2)作用:
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内容:
土地: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3)评价:
保留浓厚封建色彩;
给农民带来灾难;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等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 东营 利津 一中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检测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0814791.html